12.10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賴世綱先生的家父賴貴山老先生在《黔中賴氏傳略》一文中有如下一段記載:……曾祖父正衡,原籍福建,於清朝道光年間任職軍營統帶。曾為太平軍起義事而退居辭職於仁懷,後轉徙於茅臺村創辦“茅臺燒春酒坊”,不幸至鹹同年間酒坊毀於兵燹……

據《貴州通史簡編》記載:清朝乾隆至嘉慶年間,貴州發生了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始稱“乾嘉起義”。戰事平定後,清政府為控制苗疆和安置裁撤軍人,決定“將叛苗絕戶田產安設屯軍”。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這與當時的“改土歸流”政策一脈相承。高祖父賴正衡正是此時辭職退居於仁懷,其後的過程不得而知。

父親留下的傳記中明確記載,高祖父曾在茅臺辦過酒坊,酒名為“茅臺燒春”,並留下極其重要的配方。在其後多家雜誌的採訪中也提到曾袓父辦過酒坊。大伯父賴永初在給其子的遺書中也有如下重要記載:……我已是80 岀頭的老人了,在生時間不長,特寫信告許你我們賴家簡單歷史,……你曾祖父(注:賴宗貴)就在遵義仁懷茅臺村以釀酒為業,養活我們一大家人。到你祖父賴嘉榮經營酒坊時,我們所釀造的酒獨具一格。此酒坊原是周、賴兩家合辦,由於周氏家族內部的原因,就將酒坊全部讓給我們賴家,及酒名叫“賴茅” ……(見《大連市沙河口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第2523 號文)。

據嘉慶《仁懷廳志》載,當時的仁懷“域西茅臺村制酒,全黔第一”,茅臺村釀製茅臺燒作坊不下20 家,所用糧每年不少於2 萬石。茅臺酒由起初的農民釀製,發展為專業性的酒作坊。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由於當時茅臺鎮處於特殊地理位置——川黔邊境,商貿亦十分發達,成為黔北一座繁榮的通商口岸。據載,“迨至清道光時,產自茅臺鎮的‘茅臺春’、‘茅臺燒春’、‘回沙茅臺’”等名牌酒年產量已達170 噸以上。顯然,清朝乾、嘉、道三朝近百年間茅臺酒的發展,不僅是其釀造工藝的發展,更是酒工藝生產方式的發展。據貴州省工商聯供稿省政協文史辦公室所編的《貴州茅臺酒史》上也寫道“根據道光年間刊行的《仁懷廳志》記載,當時就有“茅臺春”、“茅臺燒春”等酒名(見《貴州文史資料第三輯》)。


貴州大詩人鄭珍詩云:“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臺。”“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正是當時茅臺鎮上鹽運、釀酒業兩株資本主義幼芽聯袂競長的真實寫照。(見《酒冠黔人國》)。可想而知,較之黃平浪洞鄉當時的貧瘠落後,高祖父留在茅臺鎮發展酒業勢在必行。

然而,風雲莫測,1854 年( 咸豐四年),貴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起義,史稱“鹹同大起義”爆發了,由楊龍喜領導的號軍起義在黔北發生。這次兵燹之災難,對於茅臺鎮釀酒業可說是毀滅性的。時間之長,破壞之大,都稱得上茅臺酒業史上“無以復加”的災難,茅臺鎮20 多家燒坊無一倖免,村寨夷為平地。(見《醬香家族的形成對貴州酒文化的貢獻》)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早期用於磨曲的石磨


高祖父賴正衡居黃平縣時娶當地富家女金氏為妻,生四子二女。但經我們考察組尋遍黃平浪洞鄉,均未發現高祖父賴正衡的墓碑,只找到高祖母金夫人之墓。為何沒有高祖父之墳?這或許是因為高祖父從軍後外出謀求發展所使然,最終沒有落葉歸根,才合乎邏輯。如前所述,高祖父系較富裕家庭出身,雖解甲歸田,但根據前述當時茅臺鎮之繁榮景象,高祖父無論是經商或辦酒坊,或兼而有之,均是必然的。這就是“賴氏創業精神”或稱之為一脈相承的“血統”所使然吧!

後來,曾祖父賴宗貴到貴陽經商,開設“賴興隆商號”(見《貴陽的老字號》《貴陽文史資料》36 輯),經營布匹、棉紗、綢緞等商品。生有二子一女(女賴適中早故,長子賴嘉霖亦相繼去世),次子賴嘉榮承繼家業,生三子:長子賴錦元( 賴永初)、次子賴錦昆(賴貴山)、幼子賴錦夔(賴雨生)。

祖輩們同時亦酒亦商,或是中斷過釀酒,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來看,都有可能。對於那兵荒馬亂的年代,我們只能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在《酒冠黔人國》《貴州酒文化研究》一文第246 頁中有如下一段描述:“到清代末期,茅臺已有“華茅”、“王茅”、“賴茅”等多家燒房。相互競爭,又促進了茅臺酒工藝的改進和完善,同時也促進了市場的擴展和聲譽的提高。”(作者這裡所指之三茅應是以後來之冠名所述)其時,詩人張國華在《茅臺村》中這樣吟道:

一座茅臺舊有村,糟邱無數結為鄰。

使君休怨麴生醉,利鎖名韁更醉人。

於今酒好在茅臺,滇黔川湘客到來。

販雲千里市上賣,誰不稱奇亦罕哉。


過去的年代因無明確的史料記載,故不敢妄加斷言,我們只能用辯證的眼光來分析看待歷史。因各個宗族都有其流傳脈絡,族譜所記載的祖先事蹟也難免有失實之處,即使是真實事蹟也不可能全部進入正史,但不能用古史無證而否定族譜的記載。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特別重要的是:在改革開放前此起彼伏的各種政治運動時期,前輩們先後受到許多不公正的待遇。說賴永初貪汙鉅額公款,被判服刑十年(實際服刑二年),刑滿後於1972 年作為歷史反革命被遣送至石阡縣農村勞動改造,1979 年才返回貴陽(見石阡縣《遺送安置書》)。

賴貴山於1957 年被錯判為歷史反革命、現行反革命服刑18 年之久,至1978 年才平反回家,後來政府給予每月200 元的冤獄補助(貴州省高院刑二庭144 文)。賴雨生被關押一年多,出獄後因病於1965 年去世。試想,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在那個明哲保身的歲月裡,有誰敢為資本家、為反革命們歌功頌德?在漫長曆史進程中完成的許許多多文史資料編撰工作,某些較為敏感的內容,難免與史實偏差,甚至會出現嚴重失實。

隨著歲月逝去,前輩們陸續從監獄或農村返回故里。在他們晚年時,我們才真正體會和感知他們為家鄉、為宗族所創立的“賴家茅臺酒”有著多麼深厚的情感!他們放棄解放前夕可以到臺灣、香港去享受優越生活和發展機會而留在家鄉,這己經說明了許多問題,此時用再多的筆墨已是多餘!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他們在晩年,都異口同聲地強調我們的祖先創造性地發展了茅臺酒,功不可沒。並且他們在晩年都留下同樣的宏願和豪情,要繼承發揚光大祖業,讓中華民族的這顆璀璨的明珠永放光芒!並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賴永初晩年向省政協提交了恢復“賴茅”的提案。


解密賴氏先祖與茅臺鎮賴茅酒不為人知的關係



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唯一倖存的賴貴山老人,80多歲高齡還多次帶領兒孫們親赴茅臺選址辦廠,實在可歌可泣!其時家父賴貴山出獄後通過多年的努力,早已衣食無憂,但他們對茅臺酒的感情、對先輩們創下的祖業、對於認定的目標,就是這般堅定與執著。要知道,當時通往茅臺的道路不像現在這樣平坦通達,每次往返茅臺,總見路邊有五六部車子翻車甚至跌入深谷。

曾經,賴氏先輩們亦商亦酒的創辦家業,而今的賴氏後裔們追隨先輩們的足跡,一樣能艱苦創業,我想,這就是貴州賴氏家族的創業精神能夠生生不息的真實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