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美自土中生,美从民间来。

安塞剪纸是陕北农家妇女热爱生活,追求美的具体体现,也是陕北文化的代表之一。

“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随意)铰的”。安塞民《迎亲歌》这样唱道。民谣生动地说明了安塞剪纸民间基础的深厚。每年春节或喜庆日子,安塞人都要剪剪纸、贴窗花,用来装饰生活环境,增加喜庆色彩。一进腊月,婆姨女子们围坐在一起边拉家长边剪窗花。临近年关,家家户户新糊的洁白的窗户纸上贴满了红红绿绿的剪纸,给朴素的农家生活增添了无限生机。这样,一个村子就象一个展览会。安塞人就是这样创造出美的世界的。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2007年,高金爱老人的剪纸作品《艾虎》获得了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山花奖”。

“中国剪纸在陕西,陕西剪纸在陕北,陕北剪纸在安塞”。专家这样评价安塞剪纸。安塞剪纸风格独特,概括冼炼,民俗味道十足,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了美学的、哲学的、历史学的、考古学的、人文学、民俗学、社会人类学的内容,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织部分,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活化石”。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剪纸艺术大师白凤兰的剪纸作品《牛耕图》(刘旭东摄)

经专家考证,安塞剪纸受到古代三个艺术高潮即新石器时代彩陶、汉代画像砖、唐宋雕绘画的影响。如农家门楣上贴的“瓜子娃娃”与青海省大通上孙家寨新石器时代彩陶盆舞蹈纹样很相似。安塞剪纸《抓髻娃娃》与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样。《牛耕图》中树的造型完全是龙凤文化时期鹿角的变型等等。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剪纸大师高如兰抓髻娃娃

著名美术专家靳之林赞曰:“黄土魂。”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赞道:“安塞剪纸,群芳母亲;民族之瑰,陕北可寻;振我中华,无愧古今。”郭沫若也曾赋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深遂。一剪之趣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安塞最陕北,鼓乡醉风情——民俗文化系列(二)安塞剪纸

李秀芳作品腰鼓手

1993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2008年安塞剪纸获得“山花奖”。2006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安塞剪纸参加申报,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