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陕北情结(一)

我的陕北情结(一)

我的陕北情结(一.记忆)

小时候的印象中,一条大河,河上一座大桥,远处山峰上一座高塔。就是这样一幅画、一处景象,时常出现在邮票上、年画上、甚至是香烟盒上。偶尔也会在一些人家里的照片上看到这幅图画,还是那条河、那座桥以及远方山上的那座塔。这就是我对延安、对宝塔山的最初印象。虽然不知道她在那里、宝塔山又象征着什么,但是,我从父亲的口里、戏曲上、课堂上慢慢道了那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于是,稚嫩的心中就充满了渴望和梦想。

第一次去延安已经是二十三年前的事了。而这次回延安却有一种如女子回娘家般的那种急切、紧张的感觉,还是那么的心潮如涌,难掩喜悦之情。

记得当年从关中沿210国道一路北上,经柳林镇走进市区,而这次却是经高速从万花镇进入延安北。二十多年的岁月漫漫,其中有多少牵挂、思念和祈盼?五味杂陈,竟有些泪目。乍一踏上这片厚重神奇的黄土地,心下竟然有恍若隔世之感,看着眼前景色,徒然间有些茫然。

我的陕北情结(一)

秋雨裹挟着湿漉漉的高原气息扑面而来,周身顿生寒意,不由得赶紧关上车窗。葱绿幽邃的花木,宽阔纵横的街道、簇新林立的楼宇、灯火明亮的隧道和一座座高架桥梁、山坡上雅致古朴的陕北窑洞,在秋雨雾霭中或近或远、或隐或现,宛若梦境一般。然而,这里的确是延安,一个足够颠覆你的想象的陕北重镇、圣地红都。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来延安时,市区面积很小,交汇状况也不太理想,只有一条210国道沿延河东岸绕城而过。路面狭窄,车辆稀少,延河潺潺,柳树成荫。延河桥头照相摊点、餐馆酒肆比比皆是,堤畔柳下间或几张茶桌、几把小凳,有头裹毛巾的陕北后生,亦有西装革履的外地游人,或围桌啜茶,或低语浅谈,惬意、悠然。那些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陕北说书、二人台以及溶合了陕北韵味和部分草原文化的陕北道情,犹为令人喜爱。行者旅人观者如潮,更使来自关中的我流连忘返,如醉如痴。岁月轻摇,不觉数十年过去了,思念起犹自难忘。时光愈久,愈觉弥足珍贵,忆之往往心旌神摇而不可抑制。

公路上和市区里,时常会遇见一些或骑车、或步行的乡下人,他们带着自家地里产的小米、土豆、南瓜或是玉米,在集市、街边吆喝叫卖。回家时往往要置办些生活用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几乎都会买上一些面粉和挂面。陕北高原主要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比较适合谷子、土豆、高梁等农作物的生长,而小麦、水稻的种植面积小,而且产量也很低。陕北土地瘠薄,山高沟深,劳动强度大,再加上经常干旱少雨,所以,那些年陕北人民生活就非常的艰辛。对饥荒恐惧的阴影如同代代相传的人类基因,深深的渗透在人们的血脉里。

我的陕北情结(一)

我当年在陕北短暂的停留过一段时日,知道面粉和挂面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珍贵!记得有次去看望在安塞县经营粮油生意的一位朋友,据他讲一般情况下,居住在县城的人家一年只能消费四、五袋面粉,主要是在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来客时用一点,平时主要食用小米、土豆和南瓜汤。

心灵深处常会有一种记忆,不慎触碰竟有针刺的痛感,痛到流泪、痛入骨髓。

那些年来延安,出门在外免不了和陕北人打交道。接触最多的是加油站、招待所和饭店,每次结帐时却几乎都会遇到一个相同的问题,真是令人难以接受。当向那些服务员索要报销发票时,他(她)们会低下头羞怯的说:“我不识字”。尽管声音很轻,若宛蚊鸣,但听到我的耳中却如雷贯耳!相同的年纪,相同的时代,仅仅因为生长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在不一样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却有天壤之别!看着眼前这些不识字地潇洒英俊的后生和面容姣好的女娃娃们,心中不禁感到阵阵痛楚,直到今天,这种痛一直未能消失。

我的陕北情结(一)

延安,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华民族心中的圣地红都。在那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和那些苦难深重的岁月里,陕北人民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记得在某种资料上曾经看到,延安某县为了支援西北野战军的前线作战,一天之内竟然缴纳数次公粮!陕北人民豁达的胸襟和无私的精神足够令世人尊敬和铭记。每念及此,无不为老区人民的默默负重而感动不已。

如今,延安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干净整洁,居民生活安祥,店铺鳞次栉比,游客络绎不绝。华灯璀璨,车水马龙。置身街头,如梦如幻。心下轻念,那些年,延河桥头的茶坊、酒肆,那些曾经遇见的姑娘、后生,你们好吗?

作者简介:王刚,南山樵夫。蓝田断头沟人。陋居乡野,少有作为,半生耕樵半生沧桑。醉心山水田园,牵念故土乡风。捻一朵秀岭金菊,煮一杯南山长青。篱下把盏,独自清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