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陝北情結(一)

我的陝北情結(一)

我的陝北情結(一.記憶)

小時候的印象中,一條大河,河上一座大橋,遠處山峰上一座高塔。就是這樣一幅畫、一處景象,時常出現在郵票上、年畫上、甚至是香菸盒上。偶爾也會在一些人家裡的照片上看到這幅圖畫,還是那條河、那座橋以及遠方山上的那座塔。這就是我對延安、對寶塔山的最初印象。雖然不知道她在那裡、寶塔山又象徵著什麼,但是,我從父親的口裡、戲曲上、課堂上慢慢道了那是毛主席住過的地方。於是,稚嫩的心中就充滿了渴望和夢想。

第一次去延安已經是二十三年前的事了。而這次回延安卻有一種如女子回孃家般的那種急切、緊張的感覺,還是那麼的心潮如湧,難掩喜悅之情。

記得當年從關中沿210國道一路北上,經柳林鎮走進市區,而這次卻是經高速從萬花鎮進入延安北。二十多年的歲月漫漫,其中有多少牽掛、思念和祈盼?五味雜陳,竟有些淚目。乍一踏上這片厚重神奇的黃土地,心下竟然有恍若隔世之感,看著眼前景色,徒然間有些茫然。

我的陝北情結(一)

秋雨裹挾著溼漉漉的高原氣息撲面而來,周身頓生寒意,不由得趕緊關上車窗。蔥綠幽邃的花木,寬闊縱橫的街道、簇新林立的樓宇、燈火明亮的隧道和一座座高架橋樑、山坡上雅緻古樸的陝北窯洞,在秋雨霧靄中或近或遠、或隱或現,宛若夢境一般。然而,這裡的確是延安,一個足夠顛覆你的想象的陝北重鎮、聖地紅都。

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來延安時,市區面積很小,交匯狀況也不太理想,只有一條210國道沿延河東岸繞城而過。路面狹窄,車輛稀少,延河潺潺,柳樹成蔭。延河橋頭照相攤點、餐館酒肆比比皆是,堤畔柳下間或幾張茶桌、幾把小凳,有頭裹毛巾的陝北後生,亦有西裝革履的外地遊人,或圍桌啜茶,或低語淺談,愜意、悠然。那些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陝北說書、二人臺以及溶合了陝北韻味和部分草原文化的陝北道情,猶為令人喜愛。行者旅人觀者如潮,更使來自關中的我流連忘返,如醉如痴。歲月輕搖,不覺數十年過去了,思念起猶自難忘。時光愈久,愈覺彌足珍貴,憶之往往心旌神搖而不可抑制。

公路上和市區裡,時常會遇見一些或騎車、或步行的鄉下人,他們帶著自家地裡產的小米、土豆、南瓜或是玉米,在集市、街邊吆喝叫賣。回家時往往要置辦些生活用品,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們幾乎都會買上一些麵粉和掛麵。陝北高原主要是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比較適合穀子、土豆、高梁等農作物的生長,而小麥、水稻的種植面積小,而且產量也很低。陝北土地瘠薄,山高溝深,勞動強度大,再加上經常乾旱少雨,所以,那些年陝北人民生活就非常的艱辛。對饑荒恐懼的陰影如同代代相傳的人類基因,深深的滲透在人們的血脈裡。

我的陝北情結(一)

我當年在陝北短暫的停留過一段時日,知道麵粉和掛麵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珍貴!記得有次去看望在安塞縣經營糧油生意的一位朋友,據他講一般情況下,居住在縣城的人家一年只能消費四、五袋麵粉,主要是在逢年過節或是家中來客時用一點,平時主要食用小米、土豆和南瓜湯。

心靈深處常會有一種記憶,不慎觸碰竟有針刺的痛感,痛到流淚、痛入骨髓。

那些年來延安,出門在外免不了和陝北人打交道。接觸最多的是加油站、招待所和飯店,每次結帳時卻幾乎都會遇到一個相同的問題,真是令人難以接受。當向那些服務員索要報銷發票時,他(她)們會低下頭羞怯的說:“我不識字”。儘管聲音很輕,若宛蚊鳴,但聽到我的耳中卻如雷貫耳!相同的年紀,相同的時代,僅僅因為生長在不同的地域、生活在不一樣的環境,接受的教育卻有天壤之別!看著眼前這些不識字地瀟灑英俊的後生和麵容姣好的女娃娃們,心中不禁感到陣陣痛楚,直到今天,這種痛一直未能消失。

我的陝北情結(一)

延安,中國革命的搖籃,中華民族心中的聖地紅都。在那戰火紛飛的戰爭年代和那些苦難深重的歲月裡,陝北人民為了民族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犧牲和卓越貢獻!記得在某種資料上曾經看到,延安某縣為了支援西北野戰軍的前線作戰,一天之內竟然繳納數次公糧!陝北人民豁達的胸襟和無私的精神足夠令世人尊敬和銘記。每念及此,無不為老區人民的默默負重而感動不已。

如今,延安高樓大廈林立,街道乾淨整潔,居民生活安祥,店鋪鱗次櫛比,遊客絡繹不絕。華燈璀璨,車水馬龍。置身街頭,如夢如幻。心下輕念,那些年,延河橋頭的茶坊、酒肆,那些曾經遇見的姑娘、後生,你們好嗎?

作者簡介:王剛,南山樵夫。藍田斷頭溝人。陋居鄉野,少有作為,半生耕樵半生滄桑。醉心山水田園,牽念故土鄉風。捻一朵秀嶺金菊,煮一杯南山長青。籬下把盞,獨自清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