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高攀龍之死:士可殺不可辱

魏忠賢以為,高攀龍是文人,會像六君子那樣束手就擒,但是這一次他想錯了。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16—

高攀龍之死:士可殺不可辱

東林六君子死後,魏忠賢並未就此罷手,仁慈和適可而止不是他性格。大規模的清算還在後頭。

天啟六年二月即公元1626年3月,魏忠賢對東林黨最高層下手了——下令逮捕東林黨二代核心、前左都御史高攀龍。

高攀龍之死:士可殺不可辱

高攀龍,江蘇無錫人,顧憲成老鄉。他從小喜讀書,非常懂禮節。六歲開始讀書,十二歲學寫八股文,二十一歲中舉,萬曆十七年進士。與清流三老前輩一樣,他的仕途也很不順,初為行人司行人,執掌傳聖旨、行冊封等禮儀性的事務,因為上書說了幾句皇上不大愛聽的話,被貶到地方基層工作,又逢喪父,於是回家守孝,一守三十年。也就是說,朝廷三十年沒有用他。清閒在家的高攀龍閱讀了大量藏書,達到了很深境界——半日讀書、半日靜坐,修身養性,三十年從未間斷。聞聽顧憲成在家鄉東林書院講學,他慨然相助來奔,後成為東林黨第二代領袖。

這位東林黨魁,在位時處處為難魏忠賢。魏忠賢手下干將崔呈秀曾吃過高攀龍大虧。高攀龍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時,曾上《糾劾貪汙御史疏》,彈劾御史崔呈秀,疏中揭露崔呈秀在巡按淮揚地區時貪贓枉法、鋪張浪費。吏部尚書趙南星經複查認為事實確鑿,提請將崔呈秀戍邊,崔呈秀連夜抱魏忠賢大腿拜碼頭,才逃過一劫,所以對高攀龍他最是痛恨,不殺不足以解心頭之恨。

此時高攀龍已歸鄉。自天啟四年即公元1624年9月葉向高去職之後,原本就有些飄忽的政治平衡迅速打破。失去葉向高的東林黨陣營,很快走向風燭殘年。東林黨人的滅頂之災就此拉開了帷幕——10月,吏左都御史高攀龍即被罷免。回到東林的發祥地——無錫東林書院。

他本以為後半生可以做個遠離廟堂的學者。但是這卻低估了政敵的心黑程度。

抓他的人都以為,高攀龍是文人,會像六君子那樣束手就擒,但是這一次他們想錯了。

高攀龍在家鄉無錫得知消息後,先去無錫南祠拜謁先賢,寫文道別。然後回家,與兩位學生及一位弟弟飲酒於後花園中的水上木屋,算是訣別。到晚上,便給皇上寫下《遺表》,然後整好衣冠,自沉水池。他的《遺表》稱:

“臣雖削奪,舊為大臣。大臣受辱,則辱國。”我雖然沒有大臣身份了,但畢竟曾經是大臣。辱大臣就是辱國,為避免受辱,我先走一步了。

據史書記載,他死時,竟然站立在水中,“左手護心,右手傍岸,衣履整齊,汙泥不沾身,滴水不入腹。數日成殮,面色如生。”

我們知道,大凡投水自盡的人,腹腔裡要漲滿水,身體要留有在水中掙扎留下汙泥等跡像。而高攀龍沒有這些跡象,栩栩如生,這樣死法頗為神奇,或許只是民間美化英雄的一種傳說。

高攀龍這番舉動,確實真正實現了“士可殺而不可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