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復興公園,曾經的法國公園

復興公園,位於上海市盧灣區(劃掉,黃浦區)。1909年建立,原名顧家宅公園,是個純法式公園,一直被華人俗稱為“法國公園”,1946年在抗戰勝利之後定名復興公園(汪偽時期曾名大興公園)。復興公園不僅自身很別緻,周圍也密佈著各式各樣的西式建築——法租界有不得營造中式建築的限制,有洋房也有公寓。而其中也曾有過無數名流入住,雖然很多都只是短期居住,如都市揹包客巴金先生(在上海留下故居無數),翻譯家傅雷等(在園北和園東有兩處)故僅在此處小提一句,也留下過徐志摩與陸小曼的第一套婚房,胡也頻與丁玲的愛巢,同時也吸引過劉海粟、黃賓虹這樣的繪畫名家在旁落腳,到此寫生。而且至今還有中山故居周公館等,供人參觀。但是,青山遮不住,一江春水終歸還是東去了,復興公園雖不復昨日輝煌,但回味可依然無窮

。隨我們慢慢回看那二三十年最美好的歲月。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復興公園即景五處(作者自攝,拼貼,修改)


另:文中可能反覆提到的四條路名與今天的路名作一對應

馬司南路 Avenue Massenet

紀念法國作曲家馬斯奈

今名思南路

·

辣斐德路 Rue Lafayette

紀念法國民權思想家拉法葉特,

今名復興中路

·

環龍路 Rue Vallon

紀念1912年為了不傷及觀眾,選擇與飛機一起在上海跑馬廳墜亡的法國飛行員

Rene·Vallon

今名南昌路

·

呂班路 Avenue Dubail

紀念法國駐上海領事Dubail

北段今名重慶南路,南段今名魯班路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大修館出版社《上海歷史導覽地圖》中標出的名人故居


1911-1924年,捷足先登的大人物們

最早在法國公園邊入住的可能是民初傳奇人物陳其美,他的舊宅位於環龍路銘德里(老漁陽裡)5號,時間大約是1911年,他是辛亥革命在上海地區的關鍵人物,也是蔣介石政治上的蒙師,後來此處舊宅被用作中華革命黨總部,孫中山在此東山再起。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孫中山紀念館中陳列的陳其美相片及孫中山發給他的起事電報

1914年,袁世凱的北洋政府與法國當局簽訂協議,以不窩藏革命黨人為條件允許法租界拓展。最終,法租界一路擴展到徐家彙,法國公園一帶也被囊括其中。最早在法國公園邊置業的名人據說也正是袁世凱,在馬司南路和辣斐德路交界的一處別墅一直被人稱作袁世凱公館,但多半可能是個誤會。

而孫中山先生在稍北的馬司南路和環龍路東南口寓居,與曾經的臨時大總統名號相比,略顯寒酸。而那座環龍路孫宅,後來因為管理疏失,已經夷為平地,如今是科學會堂思南樓停車場。

1918年,在多位愛國華僑的資助下,孫中山在莫利愛路(Rue Morriet,紀念法國作家莫里哀,今名香山路)和馬司南路的東南口置辦下一幢小樓。此宅是孫中山最後一個家,聯俄聯共的政策就誕生於此。他1924年底赴北京,與馮記北京政府商談期間,染疾不治。遺孀宋慶齡此後一直寡居此地,直至淞滬抗戰爆發。1945年後一直為紀念中山先生所用。今天的香山路東側已經設置鐵門,整體設計為中山故居景區對外開放。而路名香山也正取自孫中山的故鄉。其哀榮之盛,自辛亥後無出其右。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孫中山故居及紀念館(作者自攝,經谷歌相冊拼貼修改)

1919年,被北大除名的陳獨秀在環龍路銘德里(當時仍稱漁陽裡)2號住下。陳獨秀在此繼續辦他的《新青年》。陳獨秀在上海開創了黨小組之後,很快又於1921年離開上海南下開始四處傳播理想。但這兩年在上海的經營卻至為關鍵,因為就在同一年,中共“一大”在法國公園東北不遠處的望志路(Rue Wantz,今興業路)召開了。

說起這條銘德里(今南昌路100弄),7號曾住過楊杏佛8號住過葉楚傖,加上5號的陳其美,住過四位近代史名人,還真是出將入相的地方。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位於今興業路上的一大會址,距離法國公園也很近(作者自攝,修改)

1924年郭沫若也在馬司南路與環龍路相交的地方住過兩年多,國民黨元老吳稚暉的故居也在附近,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上海指揮部也在環龍路上,此時也正是國共合作的蜜月期。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法國公園的雅稱,也正是因為其法式園林的特色

1927-1932紛至沓來的文化名流和八卦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淮海中路和重慶南路路口的培文公寓始建於1923年,是法國公園周圍地產開發的先聲之一(作者自攝)

在1920年代尾聲,又迎來了一陣文化界名流入住法國公園附近地區的浪潮,1927年,名人輩出的環龍路上迎來了一位大詩人,他是留美博士,在劍橋遊過學,私生活很精彩,正帶著他那位新婚燕爾的千金陸小姐入住環龍路上的花園別墅,他正是詩人徐志摩,此時他擔任的是光華大學的教授,光華大學是從聖約翰大學中獨立出來的進步大學,還真的需要一位很自由派的教授。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徐志摩與陸小曼(網絡圖片)

同年(一說1928年),在當時法國公園南部的辣斐德路西段,建起了一片新的住宅區,名叫辣斐坊(後隨路名改稱復興坊),其中有一處為廖仲愷夫人何香凝的故居(8號),進步人士史良後來也入住與之為鄰(1號)。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辣斐坊今景(作者自攝,修改)

1928年,丁玲告別了摯愛的馮雪峰,與摯愛她的胡也頻從杭州來到了距離法國公園一箭之遙的薩坡賽路(今淡水路)入住。他們與早先住在馬浪路(今馬當路)的沈從文,一起創辦進步刊物《人間》和《紅黑》,後來乾脆一起租住薩坡賽路的另一幢房子。丁玲與胡也頻住二樓,沈從文和母親、妹妹住三樓。後因經濟窘迫,丁玲和胡也頻於次年離開了這裡。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丁玲、胡也頻與幼子蔣祖林的唯一合影(1930年,網絡圖片)

1929年,徐志摩和陸小曼周圍似乎出現了一些桃色新聞,搬去往更西邊的四明村。也就在這一年,畫家黃賓虹在西門路呂班路口租了一間房。來自臺灣的著名畫家陳澄波也在西門路一帶活動,直至1933年。上海的這四年是陳澄波繪畫生涯的重要時期,也是他未來回歸鄉土,藝術踏上巔峰之前的鋪墊。後,陳死於“二二八事件”。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陳澄波的畫作“法國公園”,1933年

左翼的美國記者史沫特萊,在復興公園南門斜對過,呂班路辣斐德路上的呂班公寓(今重慶公寓)小住過一段時間,卻被人一直記錄著。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位於復興公園斜對面的重慶公寓(作者自攝、拼貼、修改)

1930年,鄒韜奮入住了呂班公寓南邊的萬宜坊,今天在這裡有“韜奮紀念館”來紀念他在這裡的生活。而在他的眾多鄰居中,有一個小姑娘日後要勇敢地臥底去刺殺漢奸,她叫鄭蘋如,《色·戒》中“王佳芝”的原型,。

1931年,胡也頻被捕,並於2月17日在龍華被槍決,是“左聯五烈士”之一。丁玲帶著乳名“胡小頻”的兒子,投奔了翻譯家馮達,丁玲精彩跌宕的人生仍在繼續。而她的這個時代卻悄悄落幕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薩坡賽路今景(今淡水路,作者自攝,拼圖,修改)

1932-1941末日前的孤島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30年代的呂班路,聖伯多祿堂和震旦大學(唐振常作品,1922-2002)

“一·二八”事變讓上海一度戰事吃緊,即便籤訂了淞滬停戰協定,戰爭的陰雲也絲毫沒有散去,但黃金十年還在延續,名流的到來依然如故,對於他們而言,法租界是至少是安全可靠的孤島所在。

1932年,五年前為了給蔣介石宋美齡聯姻讓路的陳潔如回到上海,入住呂班路上的巴黎新村,和法國公園一街之隔。沿街的小區為公寓房,稱為巴黎公寓,而裡面是聯排別墅,稱為巴黎新村。據說當時蔣介石也曾多次造訪此處。後陳一直隱居於此,至1961年才離開去了香港。陳潔如和蔣介石當年的證婚人張靜江也是一位民國名士,他的家也在法國公園附近的馬司南路上。兩年後,翻譯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從法國公園北面的環龍路舊居也搬到了巴黎新村居住,一直到1948年去昆明之前。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復興公園對面的巴黎公寓今景(作者自攝,拼圖,修改)

同在1932年,梅蘭芳入住了馬司南路上一座較深的宅院,據說他的要求不過是安靜而不講究的房子。這片小區就是義品村,位於辣斐德路以南,馬司南路以東一帶,是當時法國公園周圍面積較大,開發比較晚,條件較好的居住區;由法國和比利時合資的義品洋行(Credit Foncier d'Extrême – Orient,存在於1907-1959年)投資建造,因此得名,該公司在法國和比利時位於遠東的租借地內都小有名氣。這義品村的房子正合梅老闆的心意,而他這一住就住到了建國後。

義品村內也住過不少其他各界名人,近些年有部分改為思南公館,成了上海一個傳統與時尚融合的商業新地標。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由義品村改建而成的思南公館(作者自攝,拼圖,修改)

1934年,失去東北的少帥張學良在法國公園西門高乃依路上小住數月,據說是安置自己的新歡趙四小姐。次年他就離開上海,去往西安了,在西安事變後他就失去了人生自由,永遠告別了這幢小白樓。此樓目前是荷蘭駐上海領事的官邸。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不知道這座小白樓的淵源,故而只有這一面北牆

1935年,畫家劉海粟也在辣斐德路和呂班路交界東段的一所房子裡旅居一段時間。

在這波名流入住的浪潮中,來得比較晚的是柳亞子,他也入住了義品村沿辣斐德路的一幢房子中,而這幢房子的主人正是馮玉祥。同年,演員趙丹也搬到了環龍路和馬司南路西側的錫榮別墅。

至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政要們都帶著家人西遷,而其他名流們則隨著時代的波動,有的跟著遷走,有的留下隱居。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租界孤島瞬間崩塌,遊人趨之若鶩的法國公園成了日軍的訓練場,再也不是誰的樂園了。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法國公園建立之前(1909年)的簡圖

當時華龍路(Rue Vovron,今雁蕩路)與呂班路相通,後環龍路以南段被包入園中,南北兩端就成了今天覆興公園的南門和北門。

1946- 畢竟東流去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周公館內的領導人題詞

待抗戰結束,“法國公園”更名為復興公園,除了未曾搬走的名流,甚少有新入住的,可能只有國畫大師林風眠等不多的幾個。因為這一帶房子略顯老舊,人口漸多,市井氣息也漸濃,慢慢變得不適合名流在此定居,更多人跑去滬西置業去了,而這二三十年的高貴說過去就這麼過去了。

1946年,在義品村內,臨近馬司南路上的一幢別墅內住進了一些與這些名流不太相似的人,他們來自延安,來此為了方便與南京方面進行聯絡。這裡長期主持工作的人是周恩來和董必武,為了掩人耳目而俗稱為“周公館”。但隨著內戰很快重開,一年後這裡也就閉門謝客了。

不過等到1949年,他們又重新成了這裡的主人。掐指一算,這裡很有可能是上海唯一一座免費參觀的小洋樓——免費領票參觀;在小樓裡周遊一圈之後,還可以去院子裡透透氣,瞻仰一下週總理的塑像,然後去車庫看看他在上海出行的座駕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周公館也是一座精緻美觀的小洋樓(作者自攝,拼貼,修改)

來者猶可追

1985年,復興公園東北角豎立起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塑像,也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據袁童鞋透露,他的紅領巾和綠領巾就是在這裡戴上的。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復興公園的馬恩雕像廣場景區,當年是很多老盧灣小朋友的記憶

儘管過去曾被人比作上海的盧森堡公園,但如今的復興公園已經沒有太多法國公園的恬靜與優雅,多的是跳廣場舞、唱戲和在地上寫書法的中老年人,和別的公園沒有太多的不同。曾經名流如雲的法國公園竟再也吸引不到那麼多名士了,只留我們去憑弔過往中那淡淡留痕。曾經南邊臨近華界的工廠與民居混雜的賈西義路(今泰康路)跳出了一個田子坊,東邊望志路兩邊的老石庫門房誕生出了新天地,卻襯托出昨日高貴的法國公園今天的落寞,只有一座思南公館,支撐著一個世紀來的高貴記憶。

一江春水向東流:復興公園的名人影蹤

田子坊生活趣味與藝術的結合(作者自攝,拼貼,修改)

暑假回國期間,去了好多次瑞金醫院,也正因為這樣的機緣才去了暌違十年的復興公園和以為很熟悉卻根本不算了解的思南路,淡水路,復興中路、雁蕩路一帶徜徉多時,如今也算是回味無窮。復興公園的東面,南北高架橋在旁的凌空而過,正如一把長刃的刀片,在天上劃出一道時空的河流,滾滾車流就像春水滿江,向著不同的兩個方向,奔流而來者猶可追,緩緩而去者不可諫。不必尋覓和哀嘆昨日業已失去的美好時光,只要把握好還要去經歷的那些美好前程。

簡單地說,有一個美好的地方,如果它還在,就去看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