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眾所周知,自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蘇俄作為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出現了世界舞臺之上。蘇俄建立初期,國內外的整體情況並不樂觀。首先,蘇俄的社會制度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迥異,引起了西方世界的猜忌;其次,蘇俄宣佈退出一戰,更加劇了西方國家的敵視。因此,在1918年一戰即將結束時,西方協約國集團派出軍隊對蘇俄實施干涉,同時,俄國國內的舊勢力也紛紛“粉墨登場”,對蘇俄政權進行猛烈反撲。一時間,蘇俄陷入了內戰之中。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內戰初期,蘇俄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首先,俄國在歷經了持續4年的一戰,國內民窮財盡、百廢待興。其次,列寧在同德國簽訂《佈列斯特和約》後,宣佈“不再參與列強間的戰爭”,於是便解散了大量的舊軍隊,導致蘇俄紅軍的兵力一度捉襟見肘。與蘇俄紅軍相反,白衛軍等卻有著強勁的實力,據資料統計,在1918~1919年度,白衛軍和干涉軍等反派武裝共有130多萬兵力,力壓蘇俄紅軍一頭。戰爭的整體形勢,似乎對蘇俄非常不利。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不過,隨著戰事的推進,戰場的局勢超出了人們的預料。蘇俄儘管面臨重重困難,卻仍然抵擋住了反派武裝的瘋狂攻擊,並繼而發起了反攻。在蘇俄紅軍的凌厲攻勢下,高爾察克、鄧尼金等白衛軍勢力先後被殲滅,英國、美國、波蘭等國干涉軍也紛紛宣佈退兵。與此同時,蘇俄紅軍的規模也在不斷壯大,到了1921年內戰結束時,蘇俄紅軍已經擁有高達500萬的兵力。最終,蘇俄取得了戰爭的勝利,極大鞏固了政權,從而為蘇聯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那麼,蘇俄在此之前已經遭受了長久的戰亂(一戰東線戰場很多都在俄國境內),國內經濟拮据、物質嚴重匱乏,卻為何仍能大敗130多萬反蘇維埃政權的敵軍呢?筆者認為,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很關鍵,這個原因簡單概括起來,便是“凝聚力”。而要進一步討論這個問題,就要從蘇俄紅軍和反派軍隊兩個方面各自分析了。

蘇俄紅軍實施集中領導,凝聚力較強戰爭初期,蘇俄面臨著“敵強我弱”的基本形勢,故而需要集中人力物力。首先,蘇俄設立了政工制度,加強了對武裝力量的統一指揮,逐漸改變了紅軍以往的散漫氣息。同時,蘇俄實施戰時共產主義,將國內的餘糧儘可能統一到中央的調度之下,從而為前線的軍隊提供補給。同時,蘇俄紅軍還適度吸納了前沙俄軍的官兵,增強了部隊的戰鬥力。布瓊尼、沙波什尼科夫等功勳彪炳的紅軍統帥,都有曾在沙俄軍隊服役的經歷。總的來說,蘇俄的一些政策雖然有些“偏激”,但在戰爭時期卻可以極大增強凝聚力。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反派軍隊派系眾多,心懷異志,凝聚力較差反對蘇俄的各種白衛軍、干涉軍,雖然看似實力強勁,但實際上卻極不團結。其中,以英美為代表的外國干涉軍,其目的是削弱蘇維埃政權;以克倫斯基為代表的臨時政府,其目的是建立資產階級國家;以高爾察克、鄧尼金為代表的白衛軍,其目的是恢復沙俄政權;以彼得留拉、巴斯馬奇為代表的分離勢力,其目的是獨立建國;以捷克軍團、叛亂哥薩克為代表的特殊武裝,其目的是為了自身的生存。總的來說,反派軍隊派系眾多,而且各有各的利益,很難能擰成一股繩。

蘇俄建立之初,手中僅有爛攤子,卻為何仍能擊潰100萬敵軍?

因此筆者認為,蘇俄依靠各種措施加強了自身的凝聚力,從而為國內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實,蘇俄之所以能夠取得戰爭勝利,還有其他的原因存在,筆者在以後的文章中也會提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