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是郦波老师创作的哲学著作。郦波老师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作为主讲人以此为题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讲座,令人深有感悟。《五百年来王阳明》,在2017年8月首次出版,而在2018年4月23日,该书入选2017中国好书人文社科类图书,可谓影响非凡。
在百度词条对《五百年来王阳明》的内容简介上这样写道,该书结合了两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史,生动讲述了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的传奇人生,王阳明在千磨万击的人生困厄中创建心学的历程,系统梳理了知行合一大智慧,并展开了卓有见地的阐发, 并展现了心学的强大力量。这个简介不可谓不深刻,包含了对本书内容主旨的凝练概括,也从侧面让我们了解到王阳明的不同寻常。无独有偶,在谈到为什么要写该书的时候或者说动因时,郦波老师自述,自己在讲授中华文明史的过程中,深深为阳明心学的博大智慧和伟大亲和力所感染,所以希望把自己研究王阳明的理念和感悟和读者分享。
而一个现代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的博士与一个古代中国圣人的相逢,无疑是令人充满期待的。二者碰撞出的思想火花该是多么灿烂,多么耀眼。
谈一下我对王阳明的认识。对王阳明印象最早是电影《龙凤店》中一个正德皇帝与宁王对决时的配角,再然后就是在高中历史必修三课本提到宋明理学时介绍过,以及政治题目中作为辨别唯物唯心题材出现。概括一下就是几个标签,明朝正德年间人士,思想家,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外无物,主观唯心主义。这些印象有点扁平,有些正确,也有些错误。但不过怎样,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王阳明。
读完《五百年来王阳明》以及从其他途径的了解,我对王阳明的认识有了新理解。
王阳明的阳明是他的号,其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是因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也有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据说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可能是中国人对名人的崇拜,喜欢为其添加神话。就例如刘邦,史载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已而,刘邦降生。 或者是朱元璋,史载其母怀孕时梦见神人授一药丸,置于掌中金光灿灿,吞咽后满口余香。朱元璋降生时红色的光芒充满产房,夜晚不断有光直透屋顶,左右邻里望见都以为发生大火,纷纷前来救助,但到后并无异常。而王阳明的出生也蒙上这样一层神秘的面纱,但这不夸大的说明了王阳明是个晚产儿,身体不好,为其的早亡埋下伏笔。
祖父和父亲的优秀也无疑影响了王阳明的成长,尤其是状元父亲的高山,刺激着他前行。说远点余姚王氏,让人不禁想起那个魏晋风流的王家,无怪后人又说:“阳明景慕远祖,故风骨言行与羲之甚是相似。”这是基因家族的先天引导,为一个天才的出生做好准备。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
12岁的一天他问老师,何为人生第一等事?老师的回答很标准,惟读书登第耳,王阳明回答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做圣贤耳”。从此做圣贤,成了王阳明的人生目标。或许天才都是早慧的,但早慧的人多了去了,天才多了去了。而成为圣贤则是千古方一人,千古一难事,这需要更多的机遇和磨砺。一个重要转折点是15岁,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有经略四方之志,这可以说是王阳明一生事功的种子。17岁时在铁柱宫,王阳明和道士共度了洞房花烛夜,这是他遭遇道家的开始。王守仁18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取“格物致知”之学,出现了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这是他遭遇正统理学的开始。同时“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于是他当圣贤有点灰心了,于是乎他又开始研究文学诗词来。26岁的时候,他留心军事,读遍了他能找到的兵书,并时常用杯盏瓜果排兵布阵,以作演习。28岁,王阳明进士及第,开始了仕途之旅。或许有人认为我在写流水账,一一列举其人生平,其实不然。因为圣人之路的崎岖,是无数弯路的结果,踌躇、迷茫亦或徘徊是必要的取经。湛若水为王阳明写的墓志铭里总结:“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这就是明证。
35岁,王阳明因抵触刘瑾而被贬龙场,又引出了龙场悟道,圣人之姿初显。当然王阳明的高光时刻是35天平叛准备了几十年的宁王之乱,但因为种种原因对王阳明的封赏直到嘉靖皇帝才有。除了平叛宁王,其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和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这都是他的事功。
为什么我闭口不谈阳明心学,说实话是因为不懂,因为缺乏理解,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不敢妄谈。只知道与朱熹二程以“格物致知”向外寻求天理不同,王阳明从内心“致良知”以寻理,以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阳明心学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对当时深受理学禁锢的人心,具有解放功能,但仍是属于儒家范畴,属于儒学的一次丰富。但就如“鹅湖之会”中,朱熹批评陆九渊做学问“太简”,忽略了万事万物的独特性和联系的复杂性,不重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阳明心学也有这个毛病。不过其对理学做学问“支离”而忽略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性和统一性,只能独立、片面地看问题,是一次补充。
历史对王阳明的评价很高,能够入祀孔庙,影响东亚各国。对王阳明评价高的,人不下百人。而我对王阳明的评价或是感想,要改用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的评语说一句“世间已无王阳明”。
閱讀更多 木落生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