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明朝正統年間,一隊騎兵策馬揚鞭在蒙古高原上。征討殺掠,聲勢咄咄逼人。這就是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南侵的前奏,也是他以2萬騎兵戰敗明朝50萬大軍,製造了“土木之變 ”,且俘明英宗。

看來戰爭的勝利之神有時候不僅僅會站在人數多的一方,有時候幸運也會垂青人數出處於劣勢的一方。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朝在明成祖朱棣的治理下,國富民強,國力鼎盛。與此同時,北方蒙古瓦剌部也在悄悄崛起,統一蒙古高原,雄視漠北。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瓦剌部首領脫歡死,其子也先繼位後,不僅征服了漠南諸部,且東脅朝鮮,西掠哈密,整個北方草原盡為其所制。

也先每年冬天派遣使者來明朝貢馬,最初所遣使者不過50人。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詐稱3000人,嚮明朝中央邀賞,由於大宦官王振不肯多給賞賜,按實際人數給賞,並減去馬價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也先對此不滿,開始製造釁端。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第二年七月,也先縱馬統率各部,分四路大舉向內地騷擾。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2萬騎兵進攻大同。

《明英宗實錄》記載,“兵鋒甚銳,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明遣駙馬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第五天,與大同守將總督軍務宋瑛、總兵朱冕、左參將石亨戰於陽和後口,明軍為監軍太監郭敬所制,師無紀律,全軍覆敗。瑛、冕俱死,石亨逃回大同。

大同前線的敗報不斷傳到北京,明庭已經風聲鶴唳。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宦官王振的煽惑下,準備親征。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疏勸諫,但明英宗一意孤行,執意親征。

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和王振率官員100多人,帶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從徵。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2天后50萬大軍倉促啟程,7月19日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明軍進到大同。雙方剛一接兵,也先則佯避,誘師深入。鎮守太監郭敬認為也先主動北撤為詐,王振卻仍堅持北進,後聞前方慘敗,這時才知形勢嚴峻,驚慌東返。

東返時本應該大軍從南路入紫荊關,庶保無虞。王振是蔚州人,欲邀駕幸其故里,以示貴寵。已行40裡,王振怕大軍路過,蹂害家鄉禾稼,又掉頭東去。故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

瓦剌首領此時獲知明英宗就在前方征戰隊伍裡,立即下令大隊騎兵追襲,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明史紀事本末》所說,8月13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瓦剌軍已緊逼明軍。傍晚又讓大將太保成國公朱勇等率四萬騎與也先再戰,朱勇寡謀輕進,在鷂兒嶺遇也先伏兵,死傷潰亡殆盡。14日中午剛過,明大軍撤至土木,距懷來僅20裡,諸將希望入保懷來,車駕明英宗急馳入關。王振則因為自己的千餘輛重車未到,下令就地駐紮。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土木南距桑乾河十五里,地勢高亢,掘井二丈不見水源,人馬終日飢渴。隔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不疑有詐,遣曹鼐起草詔書。王振下令移營就水,當明朝大軍移動時,飢渴難忍的軍士一哄而起,奔向河邊,人馬失序,瓦剌軍趁機發動攻勢。

明軍只得倉促應戰,瓦刺伏兵四起。護駕親征的文武百官多數戰死,明英宗突圍無望,索性跳下馬來,面向南方,盤膝而坐,等待就縛。 此役明軍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文武官員死傷60人,損失馬匹20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明英宗被俘。

據《成吉思汗在中原的後裔》記述,瓦刺軍當時趕到前線的只有2萬騎兵。明朝50萬大軍衝不出也先2萬騎兵的包圍,自然是一次慘敗。客觀地說,這也是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作為瓦刺首領的也先以和談暫時撤圍為誘餌,引明軍離開陣地,乘亂進攻,就戰術而言不失為高明之舉。

50萬大軍衝不出2萬騎兵包圍 連皇帝都丟了 這神操作有幾分可信?


如果不是王振這麼一個毫無軍事常識的腐朽跋扈的宦官操縱一切,如果明英宗尚能聽得一點文武大臣的正確意見,如果明軍能夠保持部伍嚴明,行動一致,一句話,如果不是出現種種極不正常的情況,一錯再錯,那麼在土木之戰的結局就回反轉。

一日之間,夢幻一樣地皇帝被俘,明軍數十萬潰滅,消息傳到北京,明朝上下如驚雷貫頂。《明史》對此記載,“時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人心震恐,上下無故志,群臣聚哭於朝”。突如其來的軍事、政治危機,造成一片混亂。

勝利是那樣輝煌,來得有那麼僥倖,遠遠超出了也先的預期。太多的蹊蹺讓也先的戰術成為神操作。

1450年(景泰元年)八月初三,也先送明英宗回京,至此歷時一年的土木之變帶著太多的歷史之謎告一段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