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导读:

美术方面的南北方差异一直是值得争论和思考的,今天我们讨论一下素描头像等基础教学上的差异。

这个话题比较容易引发矛盾,容易引发绘画界内战,我不是一个好惹事的人,感觉不是很能控制住自己的文字,万一伤到谁的小心脏,惹人厌讨了就不好了。但是现在我发现这个话题还是回避不掉的,不得不做一些思考。比如高考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在北京画室教的风格能考南方学校吗?我在杭州学的能考北方院校吗?为什么有的学生南北方都能拿证,而有的不能!

先来解释一下南北宗论:

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南北差异开始,就在绘画领域开始了南北差异的讨论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南北宗论是指中国画史上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两大不同的风格体系。为明代董其昌在《画旨》一书中提出。他认为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辈。南宗则王摩诘(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在南北宗论中董其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莫是龙、沈颢等人亦倡导或赞成南北宗论,他们彼此呼应,对明末及清代的绘画发展产生了影响(摘自百度百科)

我发现董其昌都在崇南贬北,我也不觉得我能做到不崇不贬,完全中立,我自己都没有信心。

接下来说正事。

咱们来细数一下南北方素描的差别,为此我特意同一个模特画了两幅不同风格,模仿南北方的差别,当然我也不是南北方的串儿,我是北方人也学习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画风我是本着严谨的态度模仿出来的,如有不周还望谅解毕竟我也是第一次刻意地学南方画风,像不像的大家多担待点。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谁也代表不了南方素描或者北方素描,这里我只是总结和概括了一些基本的南北方特征。


↓我们先看北方风格的总体特征,1优先强调光感,而且会故意拉大亮部和暗部的反差,2更重视大体块(整体黑白灰)给人的总体感受,有时候会淹没人像的形象,画得不是很生动,但是很立体,像是在画聚光灯下的焦点人物,有一种鲜活感。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南方风格,1故意减小反差,尤其是皮肤部分的光感会尽力削弱,凸显形体起伏。2重视生动性,小体块变化丰富,加强人物眼神表情神态的捕捉,画出了一种平易近人的普通人的感觉。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好,我开始说难听的了:

↓南方人说北方人画画,“傻大粗黑”,傻指的是人物的形象感被放置于第二位或者更靠后的位置,大是指构图或者是画面张力太大,粗指的是粗糙,调子之间的衔接往往是有顿挫感的太方了不够圆润,黑当然指的是黑调子往往过多有时候黑多白少,显得画面很重口,一点都不清淡;另外结构找太多,画得都不像人类了。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北方人说南方人画画,什么都画不出来,就知道做效果,回避了很多结构问题,什么(结构)都画不出来;画得那么唯美格调太虚幻了不够实在;南方人的画面结果才画到我们北方人画画的一个步骤,我们还能再深入呢,能走得更远。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我们开始细致地对比分析一下南北方差别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用光方面,北方容易强调单光源的绝对主导性,就是一个猛烈的强光,这个问题其实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北方的基础教学受前苏联的影响比较大,苏派教学是讲究用灯光为主的,一来稳定,二来强烈,殊不知苏派之所以用灯光是因为苏联的地理因素,冬天白昼极短,没几个小时就黑天了,黑天了还得继续画呀,那就打灯吧,于是灯光素描就成了主流,但是咱们国家不一样,白昼时长还是够长的,可已然先入为主了养成了灯光的习惯那就那样吧。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用光方面,南方人不喜欢一个主导性光源,多个光源哪都能照亮,要的就是这种形体感,整个人物应该处处都被看清楚,怎么能有那种幽暗的暗部呢。置于这其中的渊源还是有待考证的,可能因为南方阴天比较多,阳光直射少,也可能这完全是出于对画面的柔和效果考虑。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从↑上图的局部对比中,我们能感觉到眼睛都差别很大,上面的是北方风格,阴影形状明确,光感方面明确,虚实不明显,眼白被处理成眼球体的暗部,处于上眼皮的暗部,眼白不是很明确这样的处理是强化了眼球的体积和光感,但是人物的眼神就被削弱了。下面这幅的眼睛就不一样了,眼神非常明确,没有被体积感所牵制的感觉,对眼神的表现特别直接。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鼻底暗部和嘴巴暗部北方人画得重,南方人画得浅,这也是光感差别导致的。这带来了一个差别,南方人画出了一个人的皮肤质感,通常会把肤色看成一个整体;而北方人则是忽视皮肤的,北方把皮肤当成体积看待,不然人的脸上怎么会有鼻底和嘴唇那么黑颜色呢?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同一个人相同角度,不同光效,人看上去也就不一样了,一个体积感强,一个形体感强,体积感是借助光感表现体积,形体感是不借助光感单纯表现形体本身。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上图的上面一幅,擅长概括的南方风格不会把头发上的变化画出来,黑色块的整体概括是必须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肯定不会多添,既然都放弃了细节,那么色块与色块之间的交界处处理得一定要非常带感才行;下面一幅是北方风格的,一定要处理好体积,北方风格不能允许自己的画面“平”,所有的形体都要鼓起来,头发当然也不例外,鼓起来就是要塑造立体感,要借助光感,所以从对待头发的态度上来看最容易区分出南北风。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线面与取舍,北方风格(上面一幅)更喜欢用面,因为要表现光感,线条是光感的敌人,有了线条光效就被削弱了,因此北方风格喜欢用面去画素描;南方风格(下面一幅)更喜欢用线条,线条也代表着一种取舍,舍弃了身体的色块来突出头部的重要性,或者让身体空白,头部复杂的一个繁简关系,关系拉开了,线条的韵味也就是形的韵味,南方重视这种形的韵味,北方重视体积的结构。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像气候一样,北方干涩,南方油润,素描亦是如此,从这两张脸来看,左边(北方风格)的脸是很干涩的感觉,空气感不够强,体积感优先,右边(南方风格)的脸很油润,甚至有时候感觉很油腻,因为削弱了光感的作用所以画脸的时候都是循形推进方式进行的,同时兼顾气氛感,色感优先。北方形体感强,南方氛围感强。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上图右侧对素描的认识,南方人更喜欢用色彩去带动素描中的色感,因此南方人的素描色块固有色很明确,且虚实效果强烈,概括力度也很大。↑上图左侧对素描的认识,北方人用素描带动色彩,因此北方人的素描更结构化,色感偏弱,素描画面中的虚实效果不会主动拉得特别开。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即便是石膏几何体,上面一幅(南方风格)与下面一幅(北方风格)的差别也还体现在北方形体感强,南方氛围感强。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左图(北方风格)北方一般不做取舍和留白,节奏感弱,老老实实画,往往给人扎实的印象;右图(南方风格)南方一般要做取舍和留白,节奏感要很强,往往给人调性明确的印象。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北方(左图)比较厚重,用来塑造的层次特别多,南方(右图)比较薄气,脸部用到的层次也比较有限,保留了色彩感。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北方人画出了一种真实,一种实实在在的,形象体积光感均衡出来的真实。看上去是一个人在万千瞩目下的光彩夺目。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南方人画出了一种真实,一种概括和归纳过的,形象美感,色块平整,线条优美的真实,看上去是一个人的常态平淡素雅。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对一幅画“完整”的概念,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人认为要画到很精细才能算是完整,南方人认为画出趣味就算完整,至于这个趣味如何理解可能要看每个人的不同感受。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当然搁置风格问题不谈单就形象感来说,不管南北方,表达的人物形象更为传神一些是很重要的,这才是画面水平的真正差别,南北方风格是外在的,手法是外在的,内在的就是形象捕捉,造型是内核。

回到考试的话题,对于画面还有“硬伤”的,比例动态形象感都还不达标的同学,不管你用南方风格还是北方风格都考不好,这里的风格讲的是一种效果,或是调性。没有硬伤是一个基准线,基准线之上再加上对南北方投其所好的才能考好,而且考什么学校都能进小圈。还有一个档次的学生就是超神级的,画得就是好,不管南北方界限,考什么都能拿到证。


文艺复兴的“南北宗论”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对比丢勒和达芬奇的画,我们就能感受到北方代表丢勒,与南方代表达芬奇之间的差别,丢勒重形体重触觉画线条,达芬奇重气氛重视觉画调子。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丢勒画得实,达芬奇画得虚

南方与北方的素描风格对比

丢勒和达芬奇的区别就是可以说明南北方差异是非常明确的,欧洲的南北方与中国的南北方是出奇的一致的。

其实我也分析不出来南北方差异的真正原因,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画画是一方面,其实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各个方面的行事风格都不一样的,原因也是很难找到的。

归纳总结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总结南北方绘画差异更是个有趣的话题,这次只是给大家对比了素描头像,还有色彩,速写,雕塑,都可以对比。

文章摘自“沙伟臣绘画教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