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一段支教路 一生青南情

青海新聞網訊 “柯老師,我們捨不得您走,我們會想您的。”盛夏七月,果洛藏族自治州達日縣民族小學的學生圍坐在一名城裡來的女老師跟前,依依不捨地說著道別的話。

孩子們口中的這位柯老師叫柯青蓮,是西寧市城東區育才小學的一名教師,去年9月,40歲的她在做完手術剛剛半年後,積極響應號召,主動申請赴青南地區支教,成為青海省第五批青南扶貧支教志願者之一。

西寧到果洛,單程540餘公里,10多個小時的車程,達日縣地處果洛州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初到達日後的三四天裡,柯青蓮的腿腳僵硬麻木,同時由於海拔高,氣候條件差,她的嘴唇黑紫,高原反應嚴重,即便如此,面對一個個求知慾望強烈的淳樸學生,柯青蓮硬是咬著牙堅持留了下來。

“由於當地教師資源緊缺,我們到達的當天下午就安排了工作任務。”柯青蓮說,根據安排,她擔任的是三年級和六年級的數學教學,以及音樂教學和科學,一週22節課。在海拔將近四千米的牧區,對剛剛做過手術時間不久的柯青蓮來說無疑是個挑戰。但從踏進達日縣民小的那一刻起,柯青蓮就沒有把自己當成一個“過客”。

雖然柯青蓮在整個教研組中年齡最大,但在實地教學中,卻始終在進行深度思考,探尋更適合本地區本學校的教育教學方法。由於缺氧,每節課需要喘著大氣才能把課講完,而懂事的孩子們也是出奇的安靜。在支教期間,柯青蓮以專題的形式給孩子們講解國學、數學、人文、自然、音樂等多方面的課外知識,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除了課堂教學上必須傳授的知識以外,柯老師經常給我們講課本以外的新鮮事,我們也會給她講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還會搶著給柯老師教藏語。”三年級的才讓同學對記者說。

“用愛心和耐心對待每一個學生,不把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準來衡量他們,做到多鼓勵、多表揚,用愛心撫育每一個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柯青蓮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更好地完成支教任務,她不斷探索支教授課模式,豐富支教內容,堅持每天書寫日記,記錄一天的工作,為後續工作留下第一手資料。因為教齡長,當地老師總是喜歡和她探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時間不長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更是做到了相互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進步。

一段支教路,一生青南情。在柯青蓮看來,支教的生活是忙碌的,也是充實的,更讓她深深地愛上了這片土地和這裡的孩子們。她以更加堅定的信念,堅持著自己對支教工作的那份執著。“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注重扶貧同扶智、扶志相結合,支教活動優化了全省教師資源配置,促進了全省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架起了城區學校和牧區學校交流溝通的橋樑。”柯青蓮說。

無水不成池,無愛不支教。支教的這一年,柯青蓮秉持著一名教師教書育人的信念,以堅守高原的執著、愛崗敬業的態度、愛生如子的情懷、無私奉獻的精神,照亮山裡孩子的求學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