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當我們斗膽撇開生死殘殺看待戰場時,戰爭是一門藝術。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迄今為止戰爭造詣的巔峰,全世界大部分人口都捲入了這場戰鬥。戰爭的雙方將自身的智慧發揮到了極致,尤其是作為戰爭罪魁禍首之一的納粹德國軍隊,他們在戰爭中採用了先進的戰爭思想,多次在兵力弱勢的情況下擊潰對手。

蘇軍元帥朱可夫被稱為“軍神”,二戰勝利後的紅場閱兵式上,他接替了不能騎馬的國家元首對蘇聯紅軍進行了檢閱,原本屬於他的閱兵總指揮的位置由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接任。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朱可夫在蘇德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人在莫斯科的總參謀部,由於鐵木辛哥控局時期邊境的200萬蘇軍在遭到德軍閃電偷襲後,一潰千里,朱可夫逐漸開始走向了第一元帥的位置。然而不得不說,直到蘇軍開始反擊之前,朱可夫的軍隊基本上每次都是被德軍以少勝多,結果是列寧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三大城市遭到德軍的分別包圍。

基輔戰役時,朱可夫剛剛成為軍中的二把手,如果說這次慘的不能再慘的大敗與他沒有關係的話,那麼隨後蘇軍在哈爾科夫主動發起的反擊,他不可推卸。雖然臨陣指揮的不是他本人,但當時以德軍的情況來看,60萬蘇軍根本就沒有能力阻擋60萬德軍,朱可夫本應制止,結果德軍基本沒啥損失,蘇軍剩下15萬人倉皇逃跑。

然而真正讓人們開始質疑朱可夫指揮能力的是莫斯科反擊戰,蘇聯制定了“天王星計劃”和“土星行動”,“天王星計劃”就是我們後來熟悉的斯大林格勒反擊戰,戰爭的天平實現了扭轉,數十萬德軍精銳被殲滅,德軍自二戰爆發後首次開始後退。然而“土星計劃”原本的地位是與“天王星計劃”相同甚至更重要的,又名“莫斯科反擊戰”,然而朱可夫在兵力大優的情況下,遭到了德中央集團軍莫德爾部的阻擊,失去了前進的力量,因而“土星計劃”也變得黯淡了。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哈爾科夫反擊戰,朱可夫以其大意成就了德軍元帥曼施坦因一生的英名。反擊中的蘇軍居然徹底放棄了防守,誤以為德軍已經一潰千里,結果曼施坦因組織了一場大戰,使用大約70萬軍隊通過合理配置不斷的製造局部的兵力優勢,將朱可夫的200萬左右軍隊擊潰。西方媒體稱這簡直就是戰爭的藝術,而曼施坦因到了晚年還回味不斷,老年的他寫書告訴世人,自己當年指揮70萬人在哈爾科夫擊潰了蘇軍560萬人,俄軍氣得至今發抖。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至於柏林之戰,對雙方來說都是人間慘劇,在即將享受和平的前夜,戰士們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蘇軍士兵在最終陣亡30萬,在絕對優勢包圍下,攻守雙方死亡人數相當,也為朱可夫引來了一些質疑。

然而不得不說,即使是這樣,朱可夫在正規的軍事專家眼中,依然是要遠遠超過曼施坦因、隆美爾、古德里安等德軍知名將帥的,這是為何呢?

朱可夫在戰爭沒有爆發時,就已經開始訓練遠東的幾百萬士兵,清除日本進攻蘇聯的力量,解除後顧之憂;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之所以能夠取勝,正是在雙方把軍隊打光之後,遠東的新兵到達了戰場;在德軍進攻蘇聯之前,德國人拼命的去尋找汽油、煤炭、糧食等戰略物資,朱可夫卻拼命的積累防凍液,結果大戰發生後,汽油、煤炭和糧食即使出現了缺乏,雙方也都可以找到各自的渠道獲得,然而德國的防凍液產能卻跟不上,運輸業來不及,二戰中所謂的德軍缺少石油,主要是由於冬天凍住了,他們連望遠鏡也凍得不能用。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朱可夫以多打少,數次慘敗,為何公認比德軍元帥們更強?


很多人說德國人輸給了天氣,真是這樣嗎?難道莫斯科的天氣對德國人來說是零下50°,對蘇聯人就不是?如果說德軍在局部能夠多次以少勝多,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將軍更強大;如果說德軍為何屢戰屢勝最後卻依然輸掉了戰爭,只能說他們的元帥在干將軍的事情,元首在幹元帥的事情,搞錯了身份。希特勒在二戰一共封了27位元帥,每個人打仗都是好手,當將軍有餘,可真正從戰爭初期就想過路在何方的人又有幾個?真帥才又有幾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