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江苏省连云港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概况】

连云港市辖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行政区划属江苏省管辖。地理坐标:东经109°05′~119°30′,北纬34°30′~ 34°47′,总面积880.0km²。下辖3个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总人口62.5万。全市地处黄海之滨,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欧亚大陆桥东端桥头堡,交通便利,工、农、商贸和旅游业等国民经济发展较迅速。

连云港市辖区呈NE-SW展布的由低山丘陵向第四系堆积平原过渡的地形。境内陆地地貌分平原地貌、冲积扇地貌和低山一丘陵地貌三类。全市属大陆性向海洋性过渡的暖温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98.4mm,最大年降水量为1241.2mm,最小年降水量为503.3mm。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9月,7、8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0.0%。日最大降水量164.7mm。境内主要河流有排淡河、烧香河和蔷薇河,均由西而东入海。

【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连云港市辖区发育的地质灾害及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及伴生地裂缝,本次共调查各类地质灾害及隐患点235处,其中滑坡88处,占37.4%;不稳定斜坡134处,占57.0%;泥石流7条,占3.0%;地面塌陷3处,占1.3%;地裂缝3条,占1.3%。地质灾害已造成9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714.0万元。

滑坡在区内各乡镇均有广泛分布,云台乡、中云街办、云山乡、宿城乡和城沟等乡镇分布相对集中。有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类,其中土质滑坡54处、岩质滑坡34处。规模上中型11处(土质滑坡4处,岩质滑坡7处),小型77处(土质滑坡50处,岩质滑坡27处)。大部分滑城都不稳定。采矿切坡及爆破震动是诱发岩质滑坡的主要因素,而松土耕作、毁林及降雨入渗是造成土质滑坡的主要因素。

泥石流主要分布于云台乡,规模上均为小型。毁林、降雨特别是高强度降雨是造成泥石流发生的主要因素。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锦屏磷矿区和丁字路西部新浦磷矿区,均为采空区塌陷。规模上中型2处、小型1处。稳定性上均为稳定性差。人为地下采矿形成空腔,顶板岩(土)体在失去支撑后变形是诱发地面塌陷的主要因素。

地裂缝是地面塌陷伴生而产生的,规模上均为小型。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

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中云街办、云台乡、南城镇和锦屏山等地,易发灾种为滑坡、崩塌和采空地面塌陷,总面积8.6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0%,地貌形态为冲洪积覆盖的平缓山脊,及平行发育的多条山涧沟谷;地层岩性为含碎石黏土、灰色变粒岩夹多层绿帘片岩、浅粒岩、花岗片麻岩夹大理着及磷矿层,岩体受多组节理切割,较破碎,人类工程活动频繁。已发生地质灾害点34处,灾害点平均密度395.3处/100km²。

地质灾害中易发区:

主要分布在连岛镇、墟沟、高公岛乡、云山乡、宿城乡、板桥镇、朝阳乡、猴嘴街办、云台乡、南城镇和新浦磷矿区,易发灾种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及采空地面塌陷,总面积29.4km²。占全区总面积3.3%。区内地形坡度较缓,下部多为直形坡。基岩为层状变粒岩,多夹有绿帘黑云片岩等软弱夹层,上部覆盖有第四系残坡积层,岩性以含碎石的黏性土为主,厚度不大。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已发生地质灾害点59处,灾害点平均密度200.7处/100km²。

地质灾害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锦屏山和前、中、后云台山山体范围内,易发灾种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总面积141.3km²,占全区总面积的16.1%。山体主要由混合岩化花岗岩组成,山坡形态各异,坡度较缓。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已发生地质灾害点有7处,灾客点平均密度5.0处/100km²。

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分布于广大平原地带,面积700.7km²,占全区总面积79.6%。区内地势平坦,无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发生。

江苏省连云港市1: 10万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研究

江苏省连云港市1:10万地质灾害易发图

【地质灾客隐患及防治管理措施】

本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3处,其中危害程度为较大级21处,一般级212处,共成胁人口585人,威胁资产2785.0万元。对金苏村土滑、云山乡白果树滑坡进行了勘查治理;对高公岛乡西山组滑坡及云台乡虎窝村老虎洞泥石流等9处有代表性的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危险性进行评估,协助地方政府编制了防灾预案和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区划。确定重要地质灾害监测点40处,初步建立了连云港市辖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系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