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德國兵敗,勒夫之罪|世界盃戰術筆記Day13

6月27日 F組 德國對韓國

衛冕冠軍再次折戟小組賽,亞洲足球取得重大勝利的背後,是勒夫的固執己見和世界足壇戰術趨勢的變化。

關鍵戰術點1:勒夫開場佈陣再次犯錯

關鍵戰術點2:勒夫換人調整不夠及時

關鍵戰術點3:孫興慜帶動韓國高質量反擊

勒夫再次調整首發陣容,陣型維持4231的基礎上更換了5名球員。中後衛由胡梅爾斯和聚勒搭檔,赫迪拉和厄齊爾重新在中場先發,格雷茨卡成為主力右邊鋒,穆勒首次出現在替補席。

申龍臺首次在本屆盃賽使用了442陣型,張賢秀被推到後腰代替不能出場的寄誠庸,他的中後衛位置則由尹榮善擔綱,中場採取平行站位,鋒線上啟用了孫興慜和具滋哲這對非典型的組合。

就上半場比賽的實際場面而言,兩隊都出現了佈陣和戰術不相匹配的情況,效果遠沒有達到預期。

德國迴歸了一套“更勒夫”的班底。派厄齊爾和赫迪拉上場,勒夫的目的很可能是加快進攻速度和加強中路滲透。但相比和瑞典那場的開局,德國中前場換位和前插明顯減少,速度和滲透也無從談起。

韓國的用意是立足反擊。但開場之後,他們並沒有馬上收縮,而是進行了前場壓迫。但這種嘗試並沒有效果,德國三傳兩遞就能輕易完成出球推進。所以10分鐘後,韓國陣線開始後撤。

但後撤之後,在很少能掌控球權的情況下,中後場傳球失誤太多,不僅給了對方機會,還嚴重影響了反擊的發起。特別是韓國今天的中場組合,出球和向前能力糟糕,再加上邊路也不敢壓上,導致即使形成反擊,兵力也往往不足。

上半場德國完全佔據了主動,中場能夠輕易完成攔截,但創造機會的次數卻比對方多不了幾個。原因是,他們雖然派上了一套紙面上小快靈的班子,但中路滲透反而嘗試不多,進攻路數以邊路起高球為主。但戈麥斯和穆勒都不在場,這種戰法自然收效甚微,多次出現起球到中間卻無人搶點的情況。

下半場一上來,德國的進攻有一定改善。他們加快了進攻速度,無球隊員開始往韓國防線身後穿插,邊中結合也有所增多,打出了幾次倒三角配合。韓國的反擊威脅也有提升,主要改善在由守轉攻的傳球質量。

在局面無法打開的情況下,勒夫終於換上戈麥斯和穆勒,這或許是他開場就應該做出的選擇。此時德國基本所有隊員都壓過半場。但之後進攻效果增加有限,原因是他們踢得愈發急躁,傳接失誤開始增多,不僅打不破韓國的密集防守,反被反擊打出一身冷汗。

勒夫最後再次遣上前兩場表現不俗的布蘭特,試圖繼續加強進攻。但這個時候德國銳氣已失,戰術性的換人作用已然有限。

韓國最後時刻的進球雖源自德國的失誤,但並非偶然。他們下半場反擊線路清晰,前場球員往往能跑出不錯的空當,但苦於最後一傳選擇糟糕,所以之前多次錯過機會。孫興慜作用巨大,個人突擊、速度帶動、團隊組織,確實踢出了亞洲頭號球星的風範。他的存在讓韓國的進攻雖然簡單,卻能始終保有威懾力。

韓國戰勝德國固然是亞洲足球的重大勝利,但人們無疑更關注衛冕冠軍出局的原因。拋開諸如魔咒、毒奶等不靠譜的說法,德國之敗首在勒夫。

徐陽徐至摩指導在賽後說“勒夫變化太少”,但以我之見,勒夫的問題恰恰是想法太多。首戰面對身材矮小、防空能力不足的墨西哥,打得就過於複雜。本場在戈麥斯已然踢出狀態的情況下,首發再次棄之不用,而是排出了一套所謂“偏重傳控”的班底。不攻敵之短處,實乃取敗之道。

本次世界盃兩大戰術趨勢變化,其一是由於各隊擺大巴招數純熟,破密集防守無強力中鋒不行;其二是拖後組織核心,各強隊已然很少使用。這兩大趨勢對應到德國隊,則出現頗具諷刺性的一幕。

德國擁有高中鋒戈麥斯,但因為勒夫擔心其速度慢,拿球后降低前場運轉的效率。但在遭遇密集防守時,戈麥斯作為橋頭堡效果明顯,可勒夫始終不願重用。德國也擁有本屆盃賽各強隊中,唯一標準意義上的拖後組織核心克羅斯。三場比賽下來,克羅斯雖貢獻過絕殺,但整體未能發揮出較好水準也是不爭事實。

這背後反映的正是國際戰術趨勢的變化。四年前,勒夫憑藉改良到極致的德式傳控引領世界。四年後,固執己見的他只能以相似的打法吞下截然不同的結果。而足球的最大魅力之一,就是戰術的不斷進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