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3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指数发布现场图片

7月10日,2018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在沪发布,新加坡、香港、伦敦位列国际航运中心三甲,上海排名提升一位至第四。亚洲航运中心崛起趋势愈加明显。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主要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来反映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衡量并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综合实力。

领导致辞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赵永峰

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赵永峰表示,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与波罗的海航交所强强联手、深入合作已经进入第五个年头,共同编制发布的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客观、科学、全面地分析了当今全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发展现状、特点和潜力,真实反映了各个航运中心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趋势,是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历程中的重大创新,已经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向外界展现建设进度的重要指标。

作为“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的指定发布地,北外滩拥有悠久的航运历史文化积淀和深厚的航运服务产业基础。从170年前的货船码头,到九十年代的“东大名路航运一条街”,再到如今的“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北外滩已集聚了4000多家航运服务企业和36家航运功能性机构,在航运经济、航运保险、航运信息、航运金融衍生品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是中国大陆航运要素最齐备、航运企业最集聚、航运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当前,上海正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积极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全力打响“四大品牌”,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北外滩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坚持高端引领,瞄准航运金融、海事法律、“三游”经济、航运人才服务等领域,不断加快高端航运业态集聚,全力打响北外滩航运服务总部基地品牌。同时,上海将继续发挥北外滩“航运智库”的作用,积极对接和支持航运指数的开发与研究,不断提升在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共同打造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先生讲到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国际形势复杂,航运业肩负重任。当今国际经贸形势错综复杂,中美贸易纷争愈演愈烈,逆全球化的思潮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发酵,贸易战硝烟四起。据海关总署统计,2017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5837亿美元,其中以海运方式进出口3990亿美元,占比近七成。美国的贸易制裁将直接打击清单内货物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导致贸易订单的减少,进而降低对航运的需求,这给全球航运市场带来了下行预期。面对美国进口关税的提高,中国航运企业应当努力拓展其他海外市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寻找机会。今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在沪举行,这是我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也给航运企业提供了一个广交朋友的大舞台。航运产业链上的各大企业都应主动对接进口博览会,灵活调配内部运力,构建多元化航线布局,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冲刺期。上海港是中国集装箱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覆盖面最广的港口。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标准箱,同比增长8.3%,集装箱吞吐量连续八年保持世界首位。根据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离2020年还剩不到两年的时间,可以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进入冲刺期。作为国家通讯社,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新华社义不容辞的使命。为此,我们联合各方连续数年在上海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和波罗的海交易所合作发布“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二是和上海市交通委、虹口区政府合作发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蓝皮书》;三是组织评选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十大事件。这一系列活动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向全球航运界传递了“上海声音”。

第三、简要介绍一下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的基本情况。中国经济信息社是新华社的直属机构,统一管理和运营新华社的经济信息业务,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产品种类最全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之一。目前,中国经济信息社承担着四大国家级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服务国家金融信息安全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华财经”、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华丝路”、服务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新华信用”、服务国家能源安全的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同时,中国经济信息社还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经济研究中心建设主体,履行经济思想库和智囊团的职能。比如在海洋信息研究方面,已形成了海洋智库、产业研究、课题咨询、政策辅导等信息服务体系。

主旨演讲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贾大山表示,对国际航运中心有一个基本的定义,现代国际航运中心是国际航运船舶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聚规模整体位于世界前列、具有突出创新能力和魅力的全球港口城市。我们按照这个来对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竞争力和影响能力角度来进行评价和关注。

从早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提出的时候是比较弱的。2005年之后,以洋山港建成、上海港国际吞吐量达到首位等为标志,我们整体评价达到了中等。到2016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展现出了“虹吸能力”,进入较强行列,也就是新成就、新起点的体现。今后逐步向“强”去发展,纵观当今世界航运中心,并不存在一个超强的中心。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新成就。

1.国际航运船舶流集聚规模居世界前列。上海港2010年以来集装箱吞吐量规模连续8年居世界第1位。2017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标准箱,邮轮旅客吞吐量297万人次,成为全球第四大邮轮母港。2016年底,上海共有国际航运及其辅助企业2193家,其中国际船舶运输企业69家,国际船舶代理 99家,国际船舶管理117家,无船承运人1864家,外商独资船务公司43家,船舶交易服务机构1家,航运经纪企业22家。

2.国际航运资金流快速集聚。上海作为我国航运金融保险中心,业务种类实现众多突破,业务规模明显扩大,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据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2017,上海居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第6位,全球金融中心引领城市行列。2016年底主要银行对航运产业授信总额2360亿元,航运相关企业贷款余额1454亿元人民币,融资租赁余额239亿元人民币,船舶租赁余额21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是在上海国际航运资金流方面取得的成就。

56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直保业务,经营船舶险业务35家,货运险业务55家,有3家再保险公司经营航运相关再保险业务,另有保险专业中介机构367家。

金融国际化程度仍有待提升,亚洲金融中心城市地位不及香港、新加坡和东京,国际航运业务结算以美元为主,资金成本长期高于国际市场,国际吸引力不高。海事责任险、离岸能源险和整体保赔险业务弱小,再保险能力弱,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国航运企业的发展。从航运衍生品FFA的交易情况来看,上海自2012年启动FFA的结算,仍在探索阶段,交易不活跃,伦敦交易所(LCH Clearnet)、新交所亚洲结算行(SGX)、奥斯陆交易所(IMAREX-NOS)、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等世界四大FFA交易所。

3.国际航运信息流聚集取得突破。国内已经呈现出显著的“虹吸效应”,仅虹口区集聚航运及相关服务企业就达4295家,集聚了波罗的海航运公会上海中心、波罗的海交易所分支机构和Inmarsat中国区总部等国际组织的二级机构。世界第一大海运企业中远海运集团落户上海,其核心集装箱运输、能源、码头和重工等核心板块相继落户北外滩。在中国港口协会、上海航运交易所、中小航运企业联盟等功能性机构基础上,吸引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东互保协会等相继转移到上海,北外滩集聚的航运功能性机构达到35家。

在文化方面,上海共有20所高校在本科及以上开设12个航运领域的学科专业,7家大学布局航运中心研究机构,船员服务和航运人才稳步推进。上海航海博物馆在文物收藏、社会教育、航运科普宣传等方面作用日益显现。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一带一路”货运贸易指数与“海上丝绸之路”运价指数等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海运“达沃斯”国际海运年会、BIMCO全球会员大会、中国航海日等相继在上海举办,“上海声音”在世界海运的影响力日益提高。

在相关的国际上的评价上,国际航运组织大都集聚欧美,亚洲区域组织集聚规模也落后于新加坡。《经济学家》公布的“2017年全球宜居城市”,上海在全球 140 个城市中排名第81位,亚洲第9位;科尔尼全球化城市指数(GCI),2017上海在全球128个城市中排名第19位,亚洲第6位。这是我们值得去努力的地方。

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任务。

1.巩固国际航运船舶流中心地位,完善深水码头布局和集疏运通道建设,使码头吞吐能力保持适度超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趋势,集疏运系统适应城市发展和吞吐量稳定增长需要。推进邮轮码头工程、综合交通配套和口岸配套设施建设,拓展邮轮产业链,积聚邮轮上下游企业,丰富提升邮轮产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管控措施,加快岸电设施推广和应用,推动绿色航运发展。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贸易相关数据的开放与共享。

2.持续吸引航运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搭建和完善航运法律服务、高端航运人才、船舶交易等各类航运功能平台建设,营造高品质的综合服务环境,吸引各类航运服务机构落户。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航运保险注册制改革,出台有关融资租赁的财政扶持政策,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税收政策,推动航运金融衍生品业务发展。推进长三角区域港口合作和长江经济带港航发展,服务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实施,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治理与航运资源配置能力。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於世成

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於世成表示,一、“上海航运服务”品牌的含义。1.我们讲到上海航运服务的时候可以泛泛而谈,而现在谈的是要把“上海航运服务”作为品牌来建,显然有特定的含义。从品牌的角度来说,“上海航运服务”要求是要航运要素集聚,比如说中远海运的总部放在上海,这就是航运要素集聚。

2.作为“上海航运服务”品牌,政府管理要规范、高效。要提升“上海航运服务”品牌的含金量,上海关于航运管理的服务是很好的。他举了2015年天津港的“812爆炸事件”的例子,说明要讲品牌政府的管理必须要规范、高效。要有其他城市港口没有的含金量,否则谈不上品牌。

3.“五个中心”建设互相融合。上海原来是“四个中心”,这几年增加了一个科创中心。我们一直说国际航运中心不要单枪匹马,就航运讲航运这是不科学的。现在上海提出要“五个中心”建设互相依靠、互相支持,才有上海航运中心建设进一步的发展。

二、“上海航运服务”发展现状。我们各种场合都在谈“上海航运服务”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是说它发展,说它进步的。今天上海要进一步提升高端航运服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航运服务”的发展现状有两点不足。1.与国际对标,差距明显。从海事法律服务来说,伦敦处于领先地位,从支持航运业发展的举措可操作性强来说新加坡处于领先地位。新加坡对航运非常重视,而且这个重视是规划重视、资金重视、操作性的具体方案落到地。你可以发现国际上的各大船舶公司都认为新加坡的航运支持是最接地气的。从自由贸易港来说,香港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在这三个方面,我们与伦敦、新加坡、香港是有不同程度的差距的。

2.战略定力不够,政府也好企业也好,包括我们搞研究的各个方面,整体上急于求成的心态都比较普遍。从领导角度来说,提这个问题很正常。但是航运中心建设到今天,不是造一个码头,造一条船,我们讲的高端航运服务业影响力的提升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资金的问题,确实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三、持续增强“上海航运服务”品牌国际影响力。规划现在已经有了,大家也很熟悉,比如说《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国发〔2009〕19号;“十三五” 时期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到2020年是3年时间,按照上海的规划讲,经过5年努力(2018-2023),使上海“五个中心”的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劳合社大中华区负责人、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

劳合社大中华区负责人、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表示,航运保险是世界现代保险制度的起源,也是中国保险业的起源。航运保险是发展国际航运和国际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上海国际自贸区建设的深入推进,航运保险成为连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保险中心建设的关键点,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际航运占世界贸易总量的90%,航运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随着世界航运中心向亚洲转移,中国在全球航运市场的影响力逐年增加,特别是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五个中心”的建设步伐加快,成效逐渐显现。“五个中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良性发展。我们很欣喜的看到,2017年上海航运业发展成绩喜人,全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23万标准箱,连续8年保持世界第一。游轮港完成旅客吞吐量297万次,同比增长2.7%,继续保持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长江口深水航道超大型船舶双向通航试验顺利实施。“一带一路”航贸指数正式发布。

航运业是国际化程度极高的行业,并且受到来自国际经济、政治、金融乃至科技各个方面的影响。目前国际航运业仍未完全摆脱冰点,来自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不断增强,全球主要经济体贸易转型和合作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相比国际航运面临的变化与高度不确定性,国际航运保险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客户的投保需求和风险形势都在发生快速改变。港口风险是重大挑战之一,巨型集装箱船发展,带来了累计风险激增。同时新兴科技也在改变航运业风险格局。比如说无人驾驶轮船将引发更高的网络安全风险,这给保险定价和条款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船务公司为扩大规模效应,兼并收购,保险成本预期持续降低,这也为长期低迷的全球航运保险带来更大压力。随着世界航运中心向亚洲转移,中国已经成为继英国之后的第二大航运保险市场。中国航运保险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近年来,随着各项激励性政策出台和落实。中国航运保险向上海聚集明显,为上海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来新机遇。面对来自政策和市场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保险业特别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各家保险机构要充分抓住机遇,正视挑战,通过不断创新来适应发展,进而引领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

一是要提升航运保险新产品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海上责任保险,港口责任保险。二是满足客户全方位多方位的投保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航运保险解决方案,充分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契机,支持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的发挥,为沿线国家航运企业提供保障,推进航运保险发展的新高地。四是打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培养和吸引国际化风险保险人才,促进创新能力的发生。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一带一路”是一项伟大工程,蕴含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保险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拥有全球专业能力的再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劳合社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劳合社正在和中国保险业合作,积极保障中国经济海外利益。劳合社与国内保险机构共同为我国航运事业保险银行。我们也积极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同业加强沟通合作,共同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出谋划策。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斌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斌表示振华重工非常重视国际化发展,目前在港机领域岸桥产品连续20年全球市场份额第一,连续10年全球市场份额70%以上,产品进入101个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振华重工为洋山四期全自动化无人码头,目前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最近联手上海港结合码头航运信息和公司内部数据,整合全球资源,在目前实现全球设备信息查询等功能基础上集成电商平台作用,逐步实现二手物资交换,设备智能运维等功能。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振华重工也是全球最大的特种船运输企业,这也是振华重工的核心竞争力和独门武器。

指数发布

新华社总经理室副总经理兼上海分社副社长潘海平,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Chris Jones,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副总裁张凤明共同发布 2018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上海市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赵永峰,上海海关关长高融昆,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俞曾港,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莅,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局长洪冲,上海海事大学原党委书记於世成,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经济师贾大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张林,上海市虹口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强,上海市虹口区人民政府副区长袁泉,上海航运交易所总裁张页,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张东苏,劳合社大中华区负责人、劳合社中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璁长,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陈斌共同见证。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指数发布现场图片

解读“2018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杨瑞

中国经济信息社指数中心杨瑞介绍,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在今年指数研发过程当中增加了智慧航运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专题研究,整个指数从研究方法论、综合及分项评价结果及专题解读三个维度评价。评价原则方面,始终坚持真实性、全面性、科学性和权威性四大原则。样本选择充分考量港口吞吐量、港口设施、航运服务等关键指标,并融合国际航运专家委员会意见筛选出43个港口城市作为样本池。其中,亚洲18个,欧洲12个,美洲8个,非洲及大洋洲5个。指标选取方面,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表征国际航运中心内在特质和发展规律。数据均来自于权威机构,规范稳定,口径统一。

综合对比2014-2018年的结果,总体较为稳定,新加坡、香港、伦敦、上海、迪拜位列前五,上海凭借快速发展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及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效应,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排名升至第四位。其中,新加坡、香港、伦敦等是典型的传统型航运中心。创新引领型航运中心则是以上海、迪拜、宁波舟山、广州、深圳等为代表的亚太地区航运中心,这些航运中心依托科技创新、腹地经济、城市连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实力型航运中心。从全球区域排名分布方面来看,全球前十,六个在亚洲,三个在欧洲,一个在美洲,亚洲枢纽地位稳固。航运经纪服务方面,伦敦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以新加坡为首的亚洲第二梯队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湾区是航运中心与腹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经济集聚区。目前,世界湾区主要包括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其独特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地区经济提供了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湾区经济表现强劲,粤港澳湾区、沪杭甬湾区、环渤海湾区和北部湾湾区发展迅速,开始引领亚太新湾区的发展。沪杭甬湾区,港口密集,通江达海,坐拥上海、宁波舟山世界顶级良港,共有23个港口,21个机场以及40座大型桥梁,高端制造、现代物流与发达的互联网产业高度融合。

自2013年10月,中国首次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响应,目前,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发展方面,主要包括中国—东南亚航线、中国—南亚航线、中国—中东北非航线和地中海地区航线。其中,中国—中东北非航线和地中海地区航线辐射范围较广,沿线覆盖国家达25个,主要挂靠港口38个。从海上丝绸之路航运市场环境方面,近年来,沿线国家港口设施与通关效率逐步提升,中国、印度上升趋势尤为明显。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总经理李贤明

波罗的海交易所中国区总经理李贤明认为,国际航运中心成功的标志不仅取决于一些传统的指数,比如吞吐量、规模,而是要更多取决于这个港口的战略位置,以及提供的专业服务和政府政策等因素。最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颠覆性技术都在改变航运业传统的一面。港口也在越来越多的使用新科技变得越来越智能,新技术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同时也节约成本。现在有一些港口已经实现了全自动、无人操作、24小时不间断装卸货物服务。另外,大数据越来越多用于优化企业流程,用于智慧港口,提高港口的竞争力。港口在投资于技术的同时,也要更多的投资于人才。

从全球十大航运中心的排名来看,首先是新加坡再次蝉联榜首,作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同时新加坡这个国家也是在创新技术上最为领先的国家。新加坡政府提供了非常有利于创新的政策支持,这同时也是一个干净、清洁和舒适的国家。新加坡同时也是全球航运企业最愿意入驻的城市之一。同时香港变化非常大,作为传统的航运中心,现在已经融入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所以这一次香港获得了第二名的排名。伦敦原本是全球公认的全球金融和航运中心,但是在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方面滑落到第三名。伦敦在航运人才方面,仍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城市,但是如果从技术、港口基础设施来看伦敦仍需要努力。第四名是去年排在第五名的上海,上海现在已经成为全球最为繁忙的集装箱码头,也有更多的政策来吸引国际航运企业入驻上海。同时,上海还有一个在2020年成为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的愿景。第五名的迪拜主要优势是处于非常好的战略位置。从前五名的排名来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向东方转移的趋势。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新华社上海分社融合报道中心主任贾远琨

新华社上海分社融合报道中心主任贾远琨表示,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望中国航运发展历程具有特殊意义。改革开放浪潮推动上海一步一步走向国际航运市场中心,城以港兴,港以城荣。广阔的经济腹地、密集的运输网络、科学的运转机制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贾远琨提出,上海具备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体现:

一、资源集聚: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八年保持世界首位;上海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1.12亿人次,排名全球第四;上海浦东机场货邮吞吐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三;上海港年靠泊邮轮512艘次,成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邮轮母港。上海作为国际枢纽的磁力不断加强。资源优势在国家战略的推进下更优更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积蓄能量。上海港37%的货量来自于长江沿线,从上海乘坐国际邮轮的游客四分之三来自于长三角,上海港国际贸易集装箱吞吐量中“一带一路”国家占据35%,并且增长势头非常强劲。上海港在长江沿线20多个港口投资,并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管理系统,真正发挥龙头作用,带动长江流域构建完整的物流网络,溯江而上,物流体系的完善推动了产业转移和优化布局,为航运枢纽提供了更多优质货源。近期,上海发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部署了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航运运营中心的行动安排,即建成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品质领先的航空枢纽港和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

二、能级提升:航运金融、保险、经纪、仲裁、信息等高端航运服务的不断强化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资源的流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在高端航运服务配置功能还需要加强。高端航运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迫切需要补足的服务门类下大力气推进,在航运经纪、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多个领域,上海都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转变,未来要实现从有到优的突破。截至2017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班轮公司、排名前四的邮轮企业、全球九大船级社、国有和民营主要航运企业均在上海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上海航运交易所的集装箱运价指数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市场的风向标。上海海事仲裁案件数量全国占比达90%,上海海事法院正着力打造国际海事司法中心。未来,更多国际知名航运服务企业、国际航运组织和功能性机构将加速入驻上海,更多航运报价、航运仲裁、航运创新也将不断落地,推动上海航运服务品牌走向全球、服务全球。按照“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航运资源高度集聚、航运服务功能健全、航运市场环境优良、现代物流服务高效的国际航运中心。

三、开拓创新:港口作业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引领型转变。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凭借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逐渐从跟随者变成创造者,打造国际航运市场的“中国样本”。2017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开港试运行,成为全球最大的自动化码头。创新活力不只体现在装卸作业上,口岸通关管理也更加智能化、信息化。2018年5月,上海口岸沿用近30年的集装箱设备交接单实行电子化试点,实现24小时报送,提高报关效率,还缓解了交通拥堵。更大的活力来自于体制创新。启运港退税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吸引1700多家航运相关企业落户,这些都得益于上海的创新。未来三年,创新将不断走向纵深,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将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应用,实现航运产业转型发展。与此同时,枢纽港建设需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上海将打造航运科技创新高地,实现能源清洁、能耗节约、污染物受控、土地岸线资源集约利用。

上海:亚洲航运中心的崛起

波罗的海交易所亚洲区负责人Chris Jones

Chris Jones表示,航运包括很多细分的行业,中国还有“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的连接性、陆海联运的有效性有很大的提升,而且也让行业相互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整个价值链上每一个部分都很重要,共同协作才使得海运市场不断繁荣。“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通过分析航运行业中各个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为全球航运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如果没有直接和间接的支持,航运中心是很难繁荣发展的。另外,指数还鼓励减少航运业对环境的污染。

Chris Jones认为,新加坡排名靠前主要是集聚效应,同时也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新加坡一直致力于东西方的连接。新加坡的海运行业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在航运越来越多向东方转移的情况下,排名前10的城市有超过一半都在亚太区域。当然这得益于制造业从东方向西方的转移货物要不断地从新加坡、青岛、宁波、上海、釜山、香港运出。但这并不只是一个亚洲制造的故事。从行业来说,航运市场正在发生不断变化,上海、新加坡、香港的造船、承运等业务越来越广泛,波罗的海航交所也愿意接受这样的改变,波罗的海运价指数未来将更多考虑到干散货和集装箱的运价。Chris Jones表示,租船和船东的关注点也慢慢向东方转移,波罗的海航交所已经有270年的历史,自从建立伊始就致力于促进海运行业发展,未来要在指数和报告方面不断赶上以亚洲为中心的国际经济体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