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千百年來,義勇傾三國的蜀漢名將關羽,經歷代民間和官方傾注其身的各種符號而集“忠”“信”“義”“勇”於一身,終為儒釋道三教共尊,並跨越行業、地域與時空,成為中國人心中最可依賴的精神偶像。

大體而言,關公信仰的中心地區經過了四次大範圍的轉移,從而由以玉泉寺為中心的荊楚地區走向全國,又隨華人遷徙面向世界。

第一次是隋唐時以玉泉寺為中心的荊楚地區;

第二次是北宋以解州為中心的山陝河洛地區;

第三次是元明清以京師為中心的華北地區;

第四次是明代中葉以抗倭為標誌的江浙閩廣地區。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關公與玉泉寺的那些事兒。

荊楚大地的關公信仰如何與中國佛教的第一個成熟宗派——天台宗發生了關聯,最終關公被奉為寺廟護法伽藍菩薩,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荊楚大地,自古俗好巫鬼禁忌,昔屈原為制《九歌》可窺一二,王逸在《九歌序》稱:“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南北朝時期,荊州地處長江中游要道,既可北上襄樊直達中原,又能東去江漢順流江淮,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正在這個時期,江陵城內出現了一位十分靈驗的“城隍神”。 《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號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禱。於是順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請,冀獲冥佑。”有理由認為,這位城隍神便是曾經修築堅固江陵城的關羽。

唐代董侹的《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記載:“昔陸法和假神以虞任約,梁宣帝資神以拒王琳,聆其故實,安可誣也” 勘為現存最早的唐代關羽祠的碑文。2005年,荊州城隍廟遺址出土的陶製關羽神像,則為關公有可能就是那一時代荊州的城隍神這一推測,提供了較有說服力的證據。

由此可見,玉泉山的關公信仰,作為當地固有的文化,深深根植於人們的心中。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最早把關公和智者大師聯繫起來的是,唐代董侹的《荊南節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關廟記》,其文如下:玉泉寺覆船山,東去當陽三十里,……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將軍都督荊州事關公遺廟存焉。將軍姓關名羽,河東解梁人……先是陳光大中,智顗禪師者,至自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與神遇,雲願捨此地為僧坊,請師出山,以觀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動,風號雷虩……則無乏焉。

通過這個記載看出,關於關羽的神靈保佑智者大師修道傳法、興建佛寺的傳說,至少在唐代中期已經在玉泉寺一帶流傳。

在此之後,北宋張商英在《元祐初建三郎廟記》一文中記載關公父子亡靈因得到智顗大師的開導而成其神力和司長玉泉寺的故事:“噫,關侯父子,驍勇猛銳,……生於離亂之時,客魂魄於覆船山之下。一旦遇大士發明真諦,……遂與玉泉相表裡。佛力之方便,真不可思議哉!”

南宋,天台宗僧人志磬法師撰《佛祖統紀》一書中記載:“十二月,師至荊州,旋鄉答地,將建福庭,乃於當陽玉泉山創立精舍,……乃於其處趺坐入定。一日天地晦冥,風雨號怒,……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髮,前致敬曰:“予即關羽,……大德聖師,何枉神足?”師曰:“欲於此地建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德耳。”神曰:“……弟子當與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師既出定,見湫潭千丈,化為平阯,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眾入居,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間法,願洗心易念求受戒,永為菩提之本。”

這是目前明確有據可查的,關於伽藍菩薩皈依佛教的記載。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弘治本《三國志演義》卷之六中曾出現過一位在汜水鎮國寺和關羽敘過鄉情,聲言“貧僧與將軍家只隔一條河”,後又在玉泉山結茅, 因應關羽“還我頭來”的痛苦呼喊,而以一句“顏良安在”喝破前孽的普淨禪師。普淨啟發關羽亡靈,以佛法因果報應之理,開示關羽,後者終得開悟,隧而成為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

《三國志演義》裡提到的這位普淨禪師,並不見於佛教史料的記載。但是,人們寧願相信其為真實的歷史,於是後人便把普淨禪師結茅玉泉當作玉泉寺的肇始。

關公與玉泉寺的那點事兒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玉泉山上立了一個石柱,上有“漢雲長顯聖處”的銘文(見圖3);清代嘉慶二十二年(1817)又立了一塊石碑,上刻“最先顯聖之地”六個字(見圖4),字為清代大儒阮元(1764-1849)所書。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關公顯聖、遇見普淨的說法深信不疑,而且認為這個故事當初就發生在玉泉山。

從此,關公信仰,由以玉泉寺為中心的荊楚地區走向全國,又隨華人遷徙面向世界。

(文/玉泉禪寺數據中心,圖/來自互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