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100部恐怖片也比不過一面鏡子

100部恐怖片也比不過一面鏡子

暗夜裡,昏黃的燈光下,伴著水龍頭詭異的滴答聲,不經意間一瞥,鏡子裡猛然閃過一張慘白的臉,再凝視又倏忽不見,當主人公撫著心胸歸於平靜,轉回頭,一張猙獰的臉浮在眼前……

這樣的情節人們並不陌生,因為這類以鏡子為道具的橋段已經近乎成為恐怖片的標配。

對此,曾有影評人說過:100 部恐怖片也比不過一面鏡子,這是你被鏡子支配的恐懼。

如果探究這種恐懼的緣由,則可以歸因於鏡子曾被賦予的靈異性,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尤其是中華文化中,這種靈異性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使其負擔著遠超實際功能的深刻內涵。

至於鏡子為何被賦予這一特質,則有可能源於最初人們對其成像原理缺乏認知而產生的臆測,以及其本身特質對神秘感的加成:看似虛無卻又可包羅萬象,尺僅方寸卻能以小容大,近在咫尺卻又深邃幽遠……

由於長期心理積澱的結果,往往使人產生現實空間與神秘未知之連接的想象。

100部恐怖片也比不过一面镜子

在中國古代文化作品裡多見關於鏡子的靈異性的想象。

為人熟知的如《西遊記》中描摹的照妖鏡,具有使邪魅顯現原形的功能;隋末唐初的王度所著《古鏡記》,記述了一面能辟邪鎮妖、消除疫病的鏡子;《聊齋志異》中《安期島》一篇,講述某官員自朝鮮獲贈一面寶鏡,能顯示海中龍宮景象,龍飛蛟舞,光怪陸離……船行海上遇到狂潮,將鏡子拋到海里,海潮立即平息……

以上種種記述雖然奇幻,但基本上是遊離了鏡子成像功能所進行的想象,因此將這種奇幻歸因於神道力量也未為不可。

此外,還有一些文化作品中的記述雖然同樣展現了鏡子之靈異性,但其想象卻根植於鏡子能成像這一特質,因此如果以現代科技的視角審視,似還可以解讀出一定的科學內涵,這或許表明了人們對鏡子的認識逐漸返歸本真的過程。

比如說《封神演義》中提到用21面鏡子布成的“金光陣”,轉動鏡子則照射出金光,會使人頃刻間化為膿血。

這似乎在暗示太陽光經過透鏡組合聚焦的過程;元末明初的學者陶宗儀所編纂的《說郛》中記載了一面秦始皇擁有的寶鏡,能照徹五臟六腑,洞悉疾病之所在的鏡子,並且照鏡的人若有邪念,則鏡中影子會膽張心動,因此秦始皇常用它照射宮人,以杜絕兇隙……這會讓人想到什麼?超聲波診斷?

《聊齋志異》中的《八大王》一篇,記述書生馮某得到了一面神奇的鏡子,不但成像性能好,可“光射裡餘,鬚眉皆可數”,奇異的是美麗的女人一照,影像就可留在鏡裡,即使經過磨洗也不會消失。

但是假若改換妝容重照,或者更換一人,前面留存的影像就會消失,並保留新的影像。馮生因此用鏡子偷偷保留了心儀的肅王府三公主的美麗影像,並在歷經波折後成就了姻緣。這面鏡子已經具有了類似於照相機的功能。

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六·姑妄聽之二》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書生朱介如中暑眩暈,魂魄離體後誤入冥府,遇見在陰司承擔職司的亡友張某,並得以暗窺閻王審案的過程。

在庭訊中,某個受審者昂首爭辯,拒不服罪,於是閻王揮手示意,在大殿一側顯現一面大圓鏡,鏡中出現一個女子被反綁並受鞭笞的影像,突然間影像變換,又顯示另一個女子強忍淚水俯伏在地上的畫面,表明受審者生前曾對她們施虐。面對視頻證據,受審者俯首認罪。

這面鏡子在故事中稱為業鏡,單從它的功能來看,和現代影像設備如出一轍,然而這還並不是最詭異之處。

詭異的是朱介如以“問影必肖形,今無形而現影,何也?”來詢問業鏡的原理,張某答以:“人鏡照形,神鏡照心,人作一事,心皆自知,既已自知,即心有此事,心有此事,即心有此事之象(像),故一照而畢現也。若無心作過,本不自知,則照亦不見,心無是事,即無是象(像)耳。”

就是說業鏡所播放的影像並非是事先保存的,而是根據人的心理活動重演其過往行為。這種瑰奇的想象令人歎為觀止,已經超出了現代科技的解釋能力。

《紅樓夢》一書中記述了一面叫“風月寶鑑”的神鏡。這面鏡子“出自太虛幻境空靈殿上,警幻仙子所制,專治邪思妄動之症,有濟世保生之功”。

書中風流俊俏卻又寡廉鮮恥的賈瑞為王熙鳳的美色所迷,求之不得並飽受捉弄,因此身染沉痾,命懸一線。有個道士為延他性命藉以寶鑑,並叮囑他只能照背面,意在借鏡中顯示的骷髏影像警醒他,但賈瑞卻痴迷於鏡子正面所呈現的王熙鳳影像。詭異的是這影像還能表現出互動性,主動向其示好,賈瑞遂在情思昏昏中反覆進入鏡子與其苟合,最後“枉送了性命”。

與業鏡能再現真實過往行為的影像不同,風月寶鑑呈現的是人心中所摹想的虛擬影像,從而暗合了當前盛行的虛擬現實技術(VR技術,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100部恐怖片也比不过一面镜子

該技術是一種可以創建和體驗虛擬世界的計算機仿真系統,它利用計算機生成一種模擬環境,是一種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維動態視景和實體行為的系統仿真,能使用戶沉浸到該環境中,從而體驗到臨場感、沉浸感。

賈瑞藉助於“風月寶鑑”這一VR設備的雛形,實現了“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的“皮膚濫淫”目的。

《聊齋志異》中的《鳳仙》一篇中也記述了一面具有虛擬現實功能的神奇鏡子:書生劉赤水因與狐女鳳仙相愛而荒廢學業,鳳仙為督促他攻讀送給他一面鏡子,並叮囑道:“欲見妾,當於書卷中覓之;不然,相見無期矣。”劉生遂閉門謝客、刻苦攻讀,此時看鏡子,鏡中的鳳仙笑意盈盈,對他頗為期許。

過一段時間後劉生有所懈怠,遊玩無度,此時再看鏡子,鏡中的鳳仙則面容悲傷,甚至向隅而立,劉生受此警示覆又刻苦攻讀。

從此他用這面鏡子檢驗自己的學業,惴惴然如對嚴師,最終考中舉人。與風月寶鑑相比,這面鏡子表現出了更強的臨場感、沉浸感和互動性。

當前有智者對VR技術的狂歡已經表現出了擔憂,比如說擔心其營造出的延伸世界會反客為主,人們長久沉浸於美好而虛幻的世界中,會反襯現實生活之枯燥乏味;也有人擔憂人們會沉溺於其所營造的達到極致的快感文化中而不能自拔。

這些擔憂並非無因,無論如何,對未經深度檢驗的任何新技術的發展,尤其那些被認為具革命性和顛覆性的變革保持警惕之心,並非杞人憂天。

但是從“風月寶鑑”與《鳳仙》篇之對比,我們或許可以再次體味科學技術的雙刃劍特質並獲得啟發,即藉助具有虛擬現實技術既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這取決於引導和管理是否有方。

《中國科學報》(2018-06-08 第7版 作品)

100部恐怖片也比不过一面镜子100部恐怖片也比不过一面镜子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