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買車怎麼選?很多人都會中招的誤區

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購車的人越來越多。但由於大多數人對汽車都不太瞭解,所以“盲目”是目前消費者選車時的普遍現狀。今天,中華汽車網校總結了幾點常見的選車誤區,帶領大家正確選車。

買車怎麼選?很多人都會中招的誤區

一、用排量來衡量級別

僅以排量來對車輛進行分級是一個很低級的錯誤,它除了氣缸的容量之外,能夠代表的內容其實並不多。沒錯,一般來說排量越大價格越貴,但同時與大排量發動機相匹配的更高級別的變速、傳動系統,更強大的減震、制動系統都是增加成本的固件。而且也並不見得排量大的車,性能就更好。所以,掌握在自身能夠駕馭的範圍內就好。

二、加速越快性能越好

很多消費者對汽車的性能還僅僅停留在“百公里加速度”上,認為0-100公里加速越快就越好。其實,在實際駕駛中,更多的消費者實際駕駛的環境是在交通繁忙的城區。縱然你的座駕是法拉利,你又有多少機會來一次百米賽跑呢?況且,大腳油門下,既白白浪費金錢又對環境加劇了汙染。

三、配置多=性價比高

貪大求全也許是我們的一種傳統習慣,這種習慣在選擇汽車的時候就表露無遺。部分消費者在買車時,一味地追求配置高檔、功能齊全,甚至不切實際地要求小型車擁有大型豪華車的裝備和功能。電子地圖、車載電話、真皮座椅、安全氣囊、CD音響、ABS剎車、桃木裝飾、中控門鎖、鋁合金輪轂等配置務求越齊全越好。配置的重要性因人而異,因車而異,準車主可不要在眼花繚亂的配置中迷失了方向。試問:有幾個閒來無事竟然要坐在車裡看DVD大片的?

四、進口總比國產好

在以往的購車過程中,大多數人總認為“進口車總比國產車質量高品質好”。但如今,隨著合資車型在技術和工藝上逐漸與國際接軌,進口車的先天優勢正漸行漸遠。同時,由於奧迪、寶馬、奔馳等豪華轎車相繼國產,國產車的形象已今非昔比,其品質已與進口車不相上下,有些甚至超越了進口車,比如,廣州豐田的凱美瑞就是最好的例子。另一方面,進口車在用車成本和適應環境上也不及國產車。

五、時速越高性能越好

相信關心愛車性能的人在購車時總會問一句:這車能跑多快呀?最高時速180公里、200公里,甚至250公里,對你有何實際意義啊?姑且不說現在高速公路的電子警察比你跑得更快,單是直接關係到你生命的安全問題就隱患無窮。現實生活中,汽車畢竟是代步工具而不是競速工具,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

六、排量大油耗一定大

在全球油價持續上漲之時,消費者普遍趨向首選小排量車。而實際上油耗除了與汽車排量有直接關係外,另外一個決定性的因素便是發動機的科技含量水平。例如,東風本田的思域其排量為1.8升,但卻只有1.5升發動機的油耗,同時動力達到了2.0升的水平。此外,日常的駕駛習慣也是影響油耗的重要原因之一。

七、看說明書決定油耗

一些對油耗比較敏感的消費者在挑選車輛時,一頭鑽進了廠家標稱的油耗裡面去了。其實,汽車廠家標稱的油耗僅是理想油耗且水分很大,一般實際行車過程中幾乎難以達到。這就是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理論油耗和真實油耗”。消費者應該對整車各項性能指標充分了解之後,根據自身的用車需求,在汽車的動力性、安全性、舒適性與燃油經濟性之間作出評定和選擇。

八、馬力強勁才刺激

很多人擔心排量1.6以下的轎車馬力不夠用,乘坐4、5個人就爬不上坡;而超車時又力不從心。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廠家在設計汽車發動機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好了這些問題。另一方面,如果你每天就開著大別克上下班,在擁擠的城市街道上,3.0V6發動機除了排出更多的廢氣浪費更多的汽油外,根本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九、手動擋就是低級車

在國內傳統的眼光中,自動擋車型由於方便舒適而被應用在中高級轎車上,一度成為高檔轎車的代名詞。而手動擋車則相對平民化,被大多數的低端車廣泛採用。殊不知,在北美和歐洲市場,從法拉利、保時捷、蘭博基尼到奔馳、寶馬、奧迪,均有手動擋車型提供,其中,更成為眾多超級跑車的首選變速器,其無與倫比的駕駛樂趣是自動擋車型無法比擬的。

十、空間越大越划算

就目前而言,國內大多數家庭買一輛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一些人的觀念是:要麼不買,買就買大點的,最好是一家大小出去遊玩都夠用:7座的本田奧德賽、普力馬、別克GL8,車內空間大,乘坐當然舒服。不過,要知道當代的小家庭基本上都是三口之家,坐滿5個人甚至7個人的機會很少。車子大了,一來油耗多,二來停車不方便;三來年審、過路橋收費貴了,使用成本明顯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