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北安慶華廠初期的職工掃盲與初級教育

慶華工具廠搬至北安初期,除了積極為前線加緊生產更多的衝鋒槍,更重要的是提高廣大工人的技術水平。當時,從瀋陽遷到北安的1631名職工近半數是文盲和半文盲,小學畢業生都很少。因此,在技術生產上雖然具有實際的操作經驗,但操作理論上依舊是個“盲區”。工廠遷到北安後,在1951年招收了1200名徒工,大部分人員文化水平仍然很低,具備小學文化和初中文化的寥寥無幾。

針對職工隊伍中文化水平和技術能力較低的問題,慶華工具廠黨委一班人確定,職工教育應該以文化教育為主,第一步要掃除職工中的文盲、半文盲,達到小學畢業文化程度;技術學習主要是通過簽訂師徒合同和開辦各種技術短期訓練班的辦法,提高技術工人的操作能力;對已經有了高小文化程度的工人,則以初等文化教育為主,進一步提高文化水平。

根據工廠黨委的指示,北安慶華工具廠工會會同人事科抽調了專職人員和辦公設備,先後開辦了文化、技術掃盲等學習班,培訓人數佔當時職工總數的71%。按照工廠要求各車間以簽訂師徒合同為主,開展短期技術培訓,進行應知應會的學習。據統計,這個廠從1951年至1955年期間,短期班學習一直沒有間斷,受到了工人們的歡迎。據記載:5年間,工廠總計舉辦掃盲班13個,達到500人;初小班10個,達到400人;高小班8個,達到32人;初中班3個,達到140人;技術班17個,達到280人。僅1953年就開辦了短期學習班56個,參加人數達2669人,佔當年職工總數的90%。經過5年的努力,到1956年初,文盲基本掃除,並普及了小學文化程度,技術能力有了明顯提高。1951年至1955年入廠的徒工已經有一半達到5級工水平,少數達到4級工水平,工人們不僅摘掉了文盲帽子,而且在技術測算上已經能熟練地應用數學公式,一支槍械行業的隊伍已經形成,這支隊伍在產品更新和採用新技術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工廠的領頭羊和排頭兵。

北安庆华厂初期的职工扫盲与初级教育

1955年10月31日,北安慶華工具廠技工第一期俄訓班結業紀念照(資料片)

在開展職工教育的同時,慶華工具廠的初級教育步入日程,實現了從無到有。在建廠初期,工廠黨委就把培養下一代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最初,委派後來任第二小學校長的林巨久同志籌辦組建慶華小學。在北安縣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協助下,撥出北安縣六道街路西一處舊廂房,經過改建和修繕,建起了第一所慶華小學,並於1951年3月正式開學。這是工廠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的第一所小學,也是企業辦學的萌芽。當時,校舍只有420平方米,共有6個班級,學生250人,專職教師只有10人,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工廠又聘請了專職教師。儘管當時的校舍地處北安縣中心,距工廠較遠,條件和環境都比較差,但凡是上學的學生們學習成績都很好,他們非常珍惜學習的機會。1955年,高永生任校長,經過多方工作,開始組建4箇中學班,仍然設6個小學班,這時學生已經達到450人。

1956年1月,根據教育主管部門的要求,工廠小學交由地方政府管理。之後,在原有的基礎上成立了北安縣公園小學和第二小學。公園小學校長由周鳳雲擔任,中學校長由範平擔任,副校長是劉廣智。到1957年7月,按照上級指示,這兩所學校重又劃歸工廠管理。

建廠初期,限於當時的各方面條件,慶華工具廠自己辦的學校還很簡陋,但卻在普通教育的征途上大踏步地邁出了第一步,從而為工廠後來教育事業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來,慶華工具廠共開辦7所小學,4所中學,一所職業中學和一所兵工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