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細數戰國時期的那些“扛把子”

說到戰國時期的最強國家,估計網友本能反應就是秦國,畢竟作為統一六國的扛把子,實力之強,令人心悅誠服。可是秦國的強大不是貫穿整個戰國時代,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偏居一隅人畜無害的二流角色,至於最終統一中國完全就像是一部充滿坎坷的西部農村青年都市奮鬥史。戰國時代的霸主寶座不是被秦國一家獨享,而是頻繁易手,秦國只是笑到最後而已。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坐過霸主寶座的扛把子都是哪幾個角色。

實際上春秋和戰國之間沒有明顯的分界線,但後世公認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為諸侯國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三家分晉後偌大的春秋霸主晉國分為韓趙魏三個強國,此三國對外統稱三晉,以鬆散聯盟的形式取代晉國的霸主地位,在戰國初期依舊是笑傲天下,諸侯莫能與之爭。

戰國首霸乃是三晉之一的魏國,魏文侯首先發力,在位時禮賢下士,師事儒門子弟子夏、田子芳、段幹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為相改革弊政,以西門豹為鄴令發展本國經濟,樂羊、吳起等為將團結三晉力量,攻掠中山國、秦國、楚國。尤其是軍事上啟用吳起,採取武卒制,精選士兵進行訓練,建立了一支高度職業化的軍事力量,這就是名震天下的魏武卒,對外征戰所向披靡,無往不勝;政治上則任用是李悝教授法經,依法治國,(商鞅變法就是以李悝變法為藍本)魏國政治清明,生產力發達,物阜民安,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魏國在較短時間內國富兵強,開拓大片疆土,一躍為中原的霸主,自此奠定了魏國百年霸業的基礎。魏文侯之後,魏武侯繼續發展魏國霸業,繼續任用軍事家吳起進行改革,國力繼續上升,不斷東征西討,尤其是打得秦國接連敗退,奪取秦河西地區,將秦國壓縮到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同時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為後來政治中心的東移大梁打下基礎。魏武侯作為守成之君,戰略目標不夠清晰、導致三晉離心,四面樹敵。雖然魏國的武功達到了頂峰,但實際上並沒有取得太大的戰略性進展,反而樹敵於諸侯,為魏國的衰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細數戰國時期的那些“扛把子”

細數戰國時期的那些“扛把子”

細數戰國時期的那些“扛把子”

細數戰國時期的那些“扛把子”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率領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誌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魏惠王在位的時候,魏國已經稱霸中原長達百年,所謂盛極必衰,由於魏惠王不但沒有其祖父魏文侯那般賢明,比起其父武侯也是差了一大截,雖有心發展魏國霸業,但是戰略目標更為糊塗,在合縱連橫之間搖擺不定,不能有效遏制齊國,楚國和秦國的崛起,甚至以徑寸之珠為寶,沉溺於物質享受,雖偶有青雲之志卻難有作為。最終在和齊國的較量中先後遭遇桂陵,馬陵之敗,橫行天下的魏武卒損失殆盡,國力大衰,霸主地位拱手讓於齊國,自己則輪流個二流角色直至滅亡。魏國稱霸時間達百年之久,佔據戰國一半的時間段。

齊國是傳統大國,春秋時期曾曾“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是春秋首霸,進入戰國時期一開始也是個默默無聞的主,畢竟實力擺在那兒,基礎雄厚。在齊威王時期蟄伏多年的小宇宙得以爆發,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國力日強。經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於諸侯。並禮賢重士,在國都臨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齊國取代魏國霸業之時,秦國經商鞅變法後國力大增,曾借道韓魏進攻齊國,但被齊國擊敗,這一事件也說明,齊國仍強於秦國,齊威王時期,齊國則是當仁不讓的霸主。《史記》載:“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齊宣王即位後,齊國霸業繼續上升,滅燕國,敗楚國。光大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史書對其評價也頗高,《戰國策》卷十九·趙策二: 夫齊威、宣,世之賢主也,德博而地廣,國富而用民,將武而兵強。宣王用之,後富韓威魏,以南伐楚,西攻秦,為齊兵困於崤塞之上,十年攘地,秦人遠跡不服。《鹽鐵論》:齊威、宣之時,顯賢進士,國家富強,威行敵國。宣王時期齊秦實力差距有所縮小,但是齊國實力還是強於秦國。齊閔王時期,齊國霸業達到頂峰,在公元前288年與秦國秦昭王一同稱帝,秦昭王是西帝,齊閔王稱東帝。期間齊國攻破函谷關,迫使秦昭王割地求和,伐燕國將其制服猶如齊國的屬國一般,垂沙之戰擊敗楚國奪取其大片領土,吞併巨宋實力大增,直接打破了齊秦兩國的力量平衡,齊國併吞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一時間諸侯國無不驚恐駭然。但是齊閔王沒有齊威王和齊宣王那種納諫的雅量,導致國內大規模人才外流,作為文化中心象徵的稷下學宮迅速凋零,慎到、接子、荀卿等一大批人才在雙向選擇的時代都對齊國失望而去。齊閔王為人剛愎自用又好大喜功,武功看似赫赫,但是樹敵太多,獨吞宋國,幾乎得罪了所有的諸侯,尤其遭到宿敵秦國的嫉恨,而秦國也一直將齊國視為統一天下的最大障礙。在秦國的密謀和推動下,由復仇心切的燕國牽頭,燕、趙、韓、魏、秦五國組織了針對齊國的合縱,面對五國入侵,被蘇秦這個戰國最牛的間諜矇在鼓裡的齊閔王仍任命蘇秦為統帥,迎戰五國聯軍,結果一戰即敗,齊軍損兵數萬,蘇秦假裝逃回來請罪,齊閔王仍然沒有醒悟再次讓蘇秦掛帥,陽城一戰,齊軍再次戰敗,損兵三萬,連續的大敗仗,動搖了整個國體軍心,楚頃襄王(垂沙之戰後質於齊的太子橫)派淖齒救齊,淖齒被齊閔王任命為相。然而淖齒無心救齊,卻有意乘亂奪取齊國土地,齊閔王怒而不從,被淖齒所殺。齊國三代霸業在齊閔王窮兵黷武的政策中徹底葬送了,後雖經田單復國,但是齊國不復昔日之盛,從此秦國一家獨大,再無一國能與秦國開展全方位的對抗,五國伐齊也成為了戰國時期的轉折點,秦國統一天下的端倪已經初顯。

五國伐齊後,秦國正式爭霸戰國,雖有強趙當道,但是趙國之強只是軍事獨強,與齊國經濟,文化,軍事綜合國力之強不可一概而論,其軍事之強也非獨步天下。至長平之戰再到統一六國,秦國霸主地位也相當穩固,沒有受到任何實質性的挑戰。

綜上,戰國時期的扛把子其實有三,前期百年魏國獨強,中期齊國稱霸歷經威,宣,閔三世共五六十年,期間受到秦國強有力的挑戰,但是齊國綜合國力強於秦國的形勢沒有逆轉。五國伐齊後戰國進入中後期,此期間秦國獨霸天下直至天下一統,稱霸六十多年。另外不得不提的一個大國——楚國,在戰國時期表現一直中規中矩,期間雖有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開始復興,又經宣威盛世,國力大增,大有超越齊秦之勢,但終究是曇花一現,楚懷王即位後又迅速衰落。楚國國力強大時期表現的統治力不如魏齊秦三國,且時間較短,美其名稱霸戰國與總似宋襄公,秦穆公稱霸春秋那般略顯蒼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