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前言:名士司马徽云:伏龙凤雏,两者得一,可安天下!然而有一个人两者兼得,并未安天下!是司马徽看人不准?还是卧龙凤雏才华不够?还是时运不济,天命不可违?在我看来,都不是的。

刘备乃是三国时期一代枭雄,白手起家创业,后来三足鼎立,万世留名,成为英雄传说。《三国演义》当中更是疯狂推崇刘备仁义之名,爱才如命。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刘备最后的失败是注定的,是自己的心口不一注定的。天下传闻的爱才如命不过是表象,不过是刘备笼络人心的小聪明。大家看到这里如果有一缕,可以看下面几个场景:

一,赵子龙跟随刘备多年,单骑救主的时候刘备为了鼓励赵子龙亲手摔了一下自己的儿子,其实这不过是刘备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扬赵子龙而做的样子。

后来刘备伐吴,赵子龙劝阻。刘备说了两句话暴露本性无疑:

1、他人岂知我兄弟之情(虽然这句话原话是张飞说的,但是他认同了,说明在他眼里赵子龙一直都是一个外人)。2、再有人劝阻,立斩(多年的老革命也这么不给面子,让人心寒)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二,庞统投奔刘备,刘备见他长的丑,心里不高兴,又怕坏了自己爱才的名声,给了一个县令。原著因为跟孙权直接赶走庞统做了对比,所以显得刘备比孙权爱才,其实不然。孙权赶走庞统是因为庞统不尊重周瑜,孙权为了维护周瑜宁愿不用庞统,而刘备本想赶走,又怕坏了自己的名声。这样一解释就会发现,刘备是为了维护自己留下庞统,孙权是为了维护下属赶走庞统,高下立判。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三,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出山,后来才有所成就。其实刘备心里是特别不甘心的,他觉得自己的成功完全跟自己没关系,所以特别想证明自己。从荆州入川不带诸葛亮,伐吴不带诸葛亮,其实就是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没有诸葛亮自己也行。但是现实一再打脸,没有诸葛亮真不行。

刘备求贤若渴?未必吧

还有更多的例子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当代管理也是如此,想要跟下属真正的没有任何隔阂,一定要做到真正发自内心的信任。没有信任作为基础,所有的动作都是骗不了人的。

后来的庞统被刘备用来作为制衡诸葛亮的棋子,还没建功立业就陨落落凤坡;

后来的赵子龙也不再勇做先锋,讨伐汉中的时候一直是新来的黄忠在不断的打头阵,立功定军山,赵子龙之在最后一战出手,没有了原来的激情;

后来的诸葛亮,哎,他完全是骑虎难下,被自己的道德绑架。在刘备这里他可以释放自己所有的才华,可是刘备的不信任让他还没来得及完全施展就被陆逊一把火烧没了。

刘备身负爱才之名,但是除了两个兄弟,从来没有真正的信任过任何人。所以说,刘备求贤若渴?我看未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