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中國古代諷喻小說《儒林外史》中“范進中舉”故事。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這則故事摘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原文:

“到出號那日,家裡沒有早飯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隻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了雞,走出門去。才去不到兩個時候,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將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範老爺出來,恭喜中獎了!’”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范進中舉》插畫。

原文中最重要的“煮餐粥吃”,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實際上如果把母雞殺了燉湯的話最多堅持一頓,肚子裡就又會飢腸轆轆,而換成米來煮粥喝,卻可以堅持幾頓,乃至幾天。

為了說明這種現象在過去是司空見慣的,我們再來了解一個成語典故:劃粥斷齏(jī ) 。

成語“劃粥斷齏”出自北宋士人魏泰的軼事小說《東軒筆錄》:“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經宿遂凝,以刀畫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齏數十莖,酢汁半盂,入少鹽,暖而啖之。”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劃粥斷齏(jī ) 典故。

分開搗碎的醃菜和凝結的粥,按定量來吃,形容生活清苦。具體的做法是: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煮米粥。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然後用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同時,把十幾根野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一下,便成了佐餐的菜。這就是“斷齏”。

很巧合的是,這個典故里的主人公,也姓“範”,他就是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文正公,范仲淹。范仲淹幼時在寺院獨居和讀書,正是依靠這種節衣縮食的辦法和發奮苦讀,終成為一代名臣。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諡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範公幼時讀書的環境更加清苦一些。據史書記載,范仲淹幼年喪父,隨母改嫁到長山朱家,更名換姓,生活條件十分清貧。7歲時,生母謝氏教他識字,買不起筆墨紙張,只得在地上用樹枝練習寫字,10歲時才入私塾讀書。但艱難的生活抵擋不住范仲淹對知識的渴望,他讀書非常刻苦。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古人讀書故事:囊螢映雪。

漢代朱買臣家貧,一邊砍柴,一邊讀書;隋代李密,為人放牛,騎在牛背上讀《漢書》,其他書掛在牛角上。漢朝路溫舒無書,把借來的《尚書》抄在自己用蒲草編的席子上;公孫弘家貧無書,削竹片抄錄《春秋》誦讀。晉朝車胤,夜讀無油燈,捉來許多螢火蟲裝在紗袋裡,靠螢火蟲發出的光亮讀書;孫康則在冬夜借大雪的反光讀書。晉朝孫敬,讀書至夜深,不讓自己打瞌睡,以繩系發,懸於屋樑,如打盹低頭,繩索便會將他拉醒(頭懸樑);戰國時蘇秦遊說秦國而不被重用,回家來遭到妻不下機、嫂不為炊的冷落,發誓鑽研兵法之書,每當夜深昏昏欲睡之時,就用錐子自刺大腿,使自己清醒之後再讀(錐刺股)。潛移默化,讀書成癖,自覺吃苦,樂在其中。在縣學讀到孟子:“舜發於畎(quăn)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築牆)之間……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范仲淹心裡豁然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期間劃粥斷齏(jī ) 。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范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的野菜。

范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與成語“劃粥斷齏”貧而力學的典故

范仲淹在醴泉寺讀書三年。

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文學與政治舞臺上展現光輝業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不知道範進的母親為什麼拿母雞換米和范仲淹以“劃粥斷齏”維繫生活的做法的人應該都是幸運的,現在的生活條件早已改善許多,人們或許少有體會過真正的飢餓。

(完)

歐陽修《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範公神道碑銘(並序)》記載:“公少有大節,其於富貴貧賤、譭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慷然有志於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