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為何很多事道理都明白,卻就是做不到?

神奇小Mo


你好我是動腦小戰士:\r

您的問題是“為什麼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其實這個我在三十歲時才知道這個是為什麼,抓住一個詞組“自律”然後去查查這個意思,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可以說,只要有稍微讀過書的人都能理解一些道理和例子,當然文化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和曲解道理的因素,但如果還能去做好,而且每天能堅持,那個就是自律可以詮釋這個問題!當您理解了這個詞語,接下來就是給自己安排和制定一些信息 或者提醒,每天試試能不能堅持,自律性高的人不管在什麼層面都能有好的作為,其實自律在個人生活中影響了方方面面,好好理解好好把控!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一下提示或者幫助。


動腦小戰士


道理明明白白得不夠透徹,沒有達到時時刻刻掛在嘴邊的習慣。像我們很多人,看了一本受益匪淺的書裡面的做人做事值得學習。那時,我們會暗下決心改變自己,腦子以及有好幾種想法閃過,當時還會覺得自己有這種想法是很厲害很了不起。過了幾天,我們還是過上了以往一層不變的生活,因為隨心所欲的生活過得太習慣了,所以改變自己太累了。這就是我們即使道理是知道,但是我們不付出行動並加以堅持,所有腦子的不錯想法都是徒勞無功的。舉一個列子,我要減肥。每天看到電視上面苗條身材的明醒,再看看自己肥糯糯的身材,我心裡極度厭惡自己並暗下決心減肥。減肥之路是漫長的,我前兩個月靠自己的念頭還能堅持每天跑步,後面開始找藉口給自己偷懶,慢慢的,我就放棄減肥。



南寧市尤尤利


對於這個問題,我給你講兩個故事,你就明白了。

第一個故事、

週末我會回家住,我爸媽下午就去爬山,只有我一個人在家。

每次他們回來的時候呢,都已經天黑了。

一般我都在廚房煮飯。而我每次都不記得收衣服。

這個時候我媽就會批評我,‘“你怎麼在家也不知道收衣服啊?”

我和我媽的關係比較好一點,雖然她平時很囉嗦,但是我只要笑嘻嘻跟她說“我忘了嘛”,她就不會生氣,然後去陽臺收衣服。

但是到了第二個週末,我依然不記得要收衣服,依然要被我媽說兩句;

到了第三個週末、第四個週末、甚至第五個週末,我依然不記得。

因為中間隔了五天時間,而且,我媽並不會真的罵我。

可是呢,到了第六個週末的時候,我突然像開竅了一樣,我居然記得收衣服了。我媽也覺得很意外。當然,她開心,我也開心。


第二個故事、

還是週末,還是我家,但是故事的主角換成了我爸和我。

有一次他們去爬山回來,天已經黑了。我在廚房煮飯,但我忘了,把大廳的燈打開。

這個時候,我爸回來非常生氣。他大聲呵斥,說:“都這麼大人了,天黑了,也不知道把大廳的燈開一下!這個還要我教嗎?”

我很難過,不敢反駁。因為平時我跟我爸的關係也不是很親密。他比較兇,我一般也沒有跟他主動說過什麼話。

這時候,我就記住了,每次天一黑,要去大廳,把燈打開。

從此我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


以上兩則故事,都是我改正錯誤的經過,也是能很好回答這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則故事,我們知道,一個道理,你只是知道,但是你並不知道能帶給你什麼價值,或者不做會帶給你什麼損失,你往往很難下定決心去行動。

當然,並不代表,你一直不會行動。

只要你重複去理解這個道理,不斷加深印象,也許在你第六次看到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突然就開竅了呢。就像我現在已經記得,天黑就要收衣服一樣。

第二則故事:我們知道,如果你知道一個道理,而且不去做,會帶給你非常大的傷害,不管是精神上的,還是生理上的,你會立刻做出行動。

就好比說,有些人,知道抽菸不好,但是就是戒不掉。

可是一旦他去查出來,得了什麼肺癌之類的,再不戒掉就面臨生命危險了,那麼他一定會因為恐懼而戒菸。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所知道的這個道理,能給你帶來內驅動力的改變,那麼你就一定會下定決心去行動了。


Mavis陳笨鳥


當今社會離婚的越來越多了,大家都知道離婚的原因不是應該不合就是價值觀不一樣!我想這就是自己什麼什麼都明白可就是做不到的原因吧!為什麼都知道是兩個人的性格不合適,明明知道他脾氣不好,脾氣急,我就該注意一下自己的行為。每次都知道吃了東西就應該趕緊把垃圾扔了,不然老公的急脾氣看到了就該爆發了。可是有時候看著看著電視就走了神,忘了收拾了,怎麼辦,怎麼辦……老公回來了,看到沒有丟到的垃圾,兩個人又開始大吵起來,這樣的場面經常發生,為啥知道老公看到垃圾沒收拾會生氣,我偏偏忘了收拾,不是因為看電視忘了就是因為著急上班忘了收拾,我什麼都明白可有時候就做不到呢,說了半天都是藉口,老公能不生氣不發火嗎?長期如此哪個人會能忍受,最後導致離婚,有時候自己也時常想什麼什麼都明白為啥做不到呢,好痛恨自己的性格啊。


8一知半解


這應該是絕大多數人都有的毛病。但是並不是他不願意做而是不能堅持去做。其實你我都一樣,都犯過並且正在犯這毛病。

就像很多人都都知道不應該抽菸,他並不是沒有想過要戒菸,而是大部分人都是戒菸了一段時間堅持不下去了。

上學的時候我們也想做個好學生,於是我們上課時認真聽課,回到家認真寫作業。但是我們可能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了。

我們都想早起去鍛鍊身體,但是一週不到,我們就會找各種理由,不再早起鍛鍊了。

所以並不是知道了什麼是對的不去做,而是我們堅持不下去。那些能堅持有耐心的人都成了精英,而我們卻只是普通人。

我們的理想經常破滅,並不是我們笨,而是缺乏足夠的耐心去支持。


怪味蟹黃


明明很多道理都懂,為何到了那種處境時卻做不到,為什麼?

那是因為道理連自己都沒搞明白自己。直白點講,道理與你,與他,與我,都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道理是個好東西,人人嘴裡講道理,道理又不時的在左右著人們。

比喻小朋友做錯了事,大人通常訓斥小孩子的話,就喜歡這樣講:“道理都和你講明白了,你為什麼還要範經常性的錯誤,感情這道理是白瞎了。”在這個時候,道理就成了反角兒,道理就不是一個好東西了。

其實,活到現在,我也沒有真正揣摩出,道理的範疇究竟有多廣。

坦率的說,道理在我的心裡就是現實主義,它說的話,我也只是懂個皮毛而已。比方說,我今天傍晚在小區溜達,一遛狗狗的小年輕人,悠閒悠閒的牽著他那條金毛犬,口裡吹著口哨,那條金毛也真的很聽話,吐著舌頭,喘著氣。

隔壁大媽問:“小子,你媽在家可好?怎麼沒帶金毛玩?”

那小子白了隔壁大媽一眼,沒吭聲,就摟著金毛離開了。

這會兒出門溜達的人不少,眼裡看不慣那小子的樣子,就有人說:“狗比人好啊,狗比人親;他能與狗相處,不能與人為善。”

這樣的道理就是個好東西,道理也就成為最有發言權的楷模。

道理講的就是現實,就是在現實生活裡以主體導向存在著。存在的意義就是與人,與己,於心,與他,與你,息息相關,息息相連。與人為善,與人為本,與己所不欲,與他所美,與人為和。

總之,道理就是溝通社會生活的橋樑,道理就是通往幸福生活的伊甸園,道理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奠基石,道理就是與你,與我,與他,幸福相連在一起,是鏈接社會發展的樞紐。

搞清楚道理,管理起自己,就不會太難。

我是錢二叔,個人意見,不代表大家的立場。



我是錢爾淑


哈哈,原來你也焦慮啊,是的,不得不承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對信息和知識,我一直都在焦慮,特別是在大學和剛工作那一段時間裡,這種情緒一直圍繞著我。

朋友圈一定要翻,不然可能會錯過什麼大事兒;

新聞一定要看,不然不能參與到大家的聊天中;

微博也一定刷,不然不知道這是哪個吐槽點,那又是哪個梗~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請雙擊666,告訴我我並不孤單。接下來,我分別從學習和實踐兩個方面來分析這個千古難題。

模型一

我首先要引入“知識管理”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數據——信息——知識——智慧之間的推演轉化關係,簡單的來說,我們平時所接觸到的絕大多數信息都只是數據,比如新聞、八卦等,當你記住並用是否和自己相關來判斷的時候,這些數據才變成了信息,然後再進一步,當你運用自己的底層邏輯和資源配置來混合這些信息的時候,它才會變成知識,當這個知識愈加的熟練,成為你可以做出分析甚至預判的時候,這個才將成為你的智慧。

所以,當你理解了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的時候,那些每天浩如煙海一般的數據像吸血鬼一般榨取你的最後一點注意力,其實對你並不一定有用,甚至讓你疲憊不堪,這也是信息焦慮的源泉。

好了,下面我們來說說實踐層面,為什麼我們就算學習了那麼多知識,卻還是過不好一生呢?

模型二

在學習到實踐層面,有一個著名的“721法則”,簡單的來說這個概念就是:你應該運用10%的時間來學習知識,20%的時間來交流和反饋,70%的時間用來實踐。這個概念理解以後會對你以後的學習效率有非常大的提升,也能解釋為什麼為什麼受傳統教育體制下的我們學習能力較為低下的原因,因為我們過渡的把精力和時間放在了學習知識上,也用同樣的方法來測試反饋,而幾乎沒有實踐,這樣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應試教育的後果。

就拿我的親身教訓來做例子吧,在小學的時候,我就在學校裡面學過了寫讀書筆記和歸納總結,但目的是什麼呢,為了應付老師的作業和考試,以空對空,也就是說,這最多隻到了721法則的第二層,在你真正需要通過閱讀來提升能力的時候,你根本不會把你以前學過的讀書筆記和歸納總結用上,早就把學過的東西還給老師了。

同樣的例子還有我學習思維導圖的過程,我早在10年前,大學期間就看過東尼博讚的一整套思維導圖的課程書籍,但結果是什麼呢,最近兩三年,思維導圖突然火起來以後,我才開始把這個早就學會的技能用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又是一個以空對空,只學到第二層的例子。

國外的學習專家特別喜歡用各種模型來模擬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製作模型的方法能夠特別快速的找到你的問題所在,並且對於解決方案一目瞭然,我拿其中的一個布魯姆知識模型給你們看,一眼,就懂了,我們絕大部分的學習,只停留在第2、3層。


說了那麼多問題,不說解決方案當然不是我的風格,這裡我給出兩個解決方案:

方案一:學習金字塔

這個方案專門支持對於“721法則”和布魯姆知識模型運用有問題的朋友,它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把學習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研究出了一套知識留存率的圖解,根據這個圖解,我們能夠很容易的明白,我們對於知識的消化程度有多少,它解決了我們的留存率問題。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傳統教育和我們的通識教育,大多都停留在被動學習階段,而被動階段,知識的留存率是非常低下的,更別說我們用它來解決問題了。

不得不承認,艾賓浩斯記憶曲線,我們大多數人都聽過,我也是10多年前就知道,布魯姆知識模型和學習金字塔,也是幾年前我就知識了,但是,我只滿足於做一個知道份子,根本沒有把它運用到我的生活實踐中。

方案二:蒼蠅蜜蜂法

前面的方案中我說到了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區別,那麼,聰明如你肯定會問了,那麼多的信息,我如何來選擇我需要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內容呢,我來和你說說蒼蠅蜜蜂法。

這個名詞是我在李笑來的一次演講中學到的,他這麼說:“怎麼找到我們的目標呢?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做蒼蠅,亂飛,然後,做蜜蜂,採蜜,最後,再做蒼蠅,蒼蠅和蜜蜂有什麼區別呢?前者沒有目標的亂飛,後者非常有目的的深耕。”

這個比方相當精妙,並且,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我也深有同感,在最開始,我們不知道目標是什麼的時候,我們應該像蒼蠅一樣,廣撒網,大量的接觸新鮮的事物,發現有興趣的東西以後,變成蜜蜂,在一個領域深耕,深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你會發現到了瓶頸期了,怎麼辦呢,再做回蒼蠅,又去接觸新鮮的事物,要相信,事物的規律總是相連的,在這個地方,你找不到突破口,下一個地方,你一定能找到突破口。

這個理論不僅有豐富的腦科學研究結果,也就是,解決不了的問題會存在於你的潛意識裡,大腦做一個緩慢的後臺運算,你不用糾結於暫時的解決不了,突然有一天,你會因為別的事物靈光乍現,問題自然就就解決了,比如凱庫勒發現苯環,再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知識模型,都在說這個問題,這也是跨界的力量和重要性。

把蒼蠅蜜蜂法做到循環極致的目的,其實就是把自己訓練成一個“T”型人才(一專多能),這也是我們目前知道的,關於學習最完美的終極狀態。

總結: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分享,我們講了兩個模型和兩個方案,兩個模型分別是“721法則”和“布魯姆知識模型”,兩個方案分別是“學習金字塔”和“蒼蠅蜜蜂法”,相信看到這裡的你,能夠知道很多道理,也能過好一生。

我們的一生,都在學習學習再學習,這也是我的人生信條之一。人類的終極能力在於創造力和情感力,這也是通過學習,我們能夠和AI握手言和的唯一機會~


我是尾巴~

❤在這裡,看見成長的自己❤

我是麥子,三甲醫院裡能唱歌的,唱歌裡最能碼字的搖滾醫生~

歡迎在留言區與我互動,或查看我的歷史文章,裡面已經有100餘篇共28萬字原創成長類乾貨文章!你的關注和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THE END~


麥田的怪圈



我們學做事,努力堅持就有收穫的宣傳感染,回頭卻發現自己仍然“偶然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我們以為自己懂得了道理,也許不過中招的套路。最後我們做不到那些所謂的各種優秀習慣,生活繼續,有時似一團亂麻,又有時好像又並沒有那麼糟。


現實遠比雞湯故事要複雜,我們自己沒那麼強大,有潛意識的羈絆,我們面對的人和環境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概括。但我們仍然一邊聽著雞湯一邊罵著雞湯,過完這一生。幾年過去了,唯一的變化就是,從自己的理財發展開始,經歷一些事情,自然知道其中的門道,也知道存在的風險。但自己抗拒不了的,是看到別人掙到了錢,是也可能是得到的收益。

因為無法抗拒,就心懷僥倖,不顧風險,心裡唸的想的都是好的結果,誰知世事盡不如人意。將規避高風險作為處世原則的人,才能更好的降低損失,避免一次次犯錯後泥足深陷。我的錯誤是,一次是“上當受騙”,多次就是“不知悔改”了。若我早日醒悟,及時止損,也不至於賠進去那麼多的辛苦錢💰😭


面對風險,最好的辦法是保持理性,分析利弊後做出選擇,且不能讓自己步入無法挽回的境地。生活裡,我們大多數人也都在踐行著這條真理,為了讓自己的生活有溫度,有光熱,往往選擇去做一個心軟的人,對人對事常常隱藏起自己的鋒芒,能退讓就退讓,能妥協就妥協,儘量不惹事。這樣的人,說是心軟,其實說到底就是善良。



因為善良,所以心硬不起來,不忍心傷害別人,捨不得別人受委屈,哪怕是偶爾一不小心傷了別人,就彷彿自己犯了什麼滔天大罪,還沒等別人怪罪,自己就已經先自責地停不下來。人行走世間,靠的就是心軟,心軟能拯救世界。的確,心軟是一種難得又貴重的好品質,因為心軟的人,往往都是善良的人。而善良,從來都是人們一直以來都在提倡的美好品德。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心軟,也該有個度。超過了度,過分心軟,就是把保護自己的鎧甲,硬生生變成自己的致命軟肋。過分心軟,會慣壞得寸進尺的人。“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這句話,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公認的真理。



這也就意味著,人們打心底承認了這樣一種觀念:越是心軟善良的人,越容易被欺壓。而回頭看看我們身邊,的確就是如此。那些利益常常被侵犯的,身心常常被傷害的,幾乎都是沒有稜角的過度心軟的人。太心軟的人,放在人堆裡,其實也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視的那一個,因為心軟的人,總是太顧及別人,常常忽略自己,時間久了,別人也開始習慣性地忽略你了,只因在他們心裡,認定了你的立場,你的意見,甚至你的利益,都可以隨意被忽略和侵犯。



人就是這樣,專挑軟柿子捏。當你一味心軟,別人讓你幹什麼你就去幹什麼,從來不拒絕不反抗,那麼在別人眼裡,你就是好欺負易使喚的。久而久之,你就活成了那個經常被人理所當然地呼來喚去的爛好人。碰到利益衝突的時候,妥協退讓的是你,遇上對錯是非的時候,承擔責任的是你,甚至在平常生活裡,幹髒活重活的也是你。心太軟的人,快樂是不容易的,別人傷害她或者是她傷害別人都讓她在心裡病一場。


的確,心太軟的人,看不得別人落淚,見不得別人傷心,於是犧牲太多太多屬於自己的快樂來化解衝突,息事寧人,每次都選擇默默地遷就退讓,成全別人委屈自己,卻常常被別人當成傻子,讓別人得寸進尺。在心理上,將一個人糊塗沒底線的心軟,叫對人對事的界限感不清晰。這種人,不懂得保護自己,被別人傷害時總是想著算了,他不是故意的,還在替別人著想,利益被侵犯時,喜歡告訴自己還是別計較了,忍忍就過去了,總以為自己好心好意的舉動會讓別人知恩圖報,記得自己的好,卻不知,你越是這樣,別人越是得寸進尺,自己越是心累。


心軟,喂不飽沒良心的人,只會慣壞不領情不感恩的人,讓他們更加肆無忌憚地傷看到一句很扎心的話:愛上一個不把你當回事的人,才叫自降身價。其實,不管感情,工作,還是生活裡,當一個人不把你當回事,你卻還在對他過分在乎的時候,就是作踐和委屈自己。太在乎別人,往往會讓你丟失了自己。因為太過在乎,你會總是不自覺地把別人的情緒和感受放在首位,做事容易首先考慮自己的舉動會讓別人怎麼想你怎麼看你,有時候明明自己很想做的事,卻害怕做了別人會不喜歡而說服自己放棄,有時候明明很想拒絕的事,又因為害怕拒絕了別人會傷心而選擇硬著頭皮去答應。


太過在乎別人,也容易讓你變得敏感至極,別人對你一個小小的舉動,有可能會讓你放大很多倍想東想西,別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也有可能會讓你因此徹夜失眠,難過好幾天。而更難過的是,所有悲傷情緒都是你一個人的,別人根本不會在意一分一毫。有時候回頭想想你會發現,因為太過在意,你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別人身上,完全忘記了為自己而活。明明很多道理都懂。卻為何到那種處境做不到。如果你不改變你思路,你就算累死累活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至網絡,如有版權方請聯繫刪除】


輕風就是雨


因為缺乏意志力。

要說意志力的強人,曾國藩可算箇中翹楚。據說老夫子天資愚鈍,學什麼東西都比別人慢,傳說連到他家偷東西的樑上君子都受不了他翻來覆去地背誦功課,從房樑上跳下來,將他的功課倒背如流,然後揚長而去。

這樣的資質能得到“愚於近人,獨服曾文正。”(毛澤東《致黎錦熙信》)的評價,實在是跟其人數十年如一日的自律分不開。無論多忙,也無論多高的地位,“無一日不讀書”,還還有五十年如一日每天寫日記,並且在日記中每天反省,甚至在日記中痛罵自己是“禽獸”。

更可怕的是,他為自己制訂了嚴格的計劃,曰“日課十二條”,內容主要有:主靜、靜坐、早起、讀書、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其所亡(每日記下茶餘偶讀一篇)、月無忘所能(每月作詩文數首)、作字(早飯後習字半小時)、夜不出門等等。

其中讀書不二(書未看完,決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和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這兩項尤其令人欽佩。每天看十頁書、讀十頁二十三史聽上去沒什麼難的,但長年累月堅持下來,又有幾個人能做到?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但是再難,也要去做。時時刻刻用自律提醒自己為人處世的規則,為完成目標和理想制定自我約束與提高的行為規範,日日不懈,終有一天,可以捻鬚而笑語:“從心所欲,不逾矩。”


風殘月


為什麼你知道很多道理,卻過不好這一生?

近來有朋友自省自察,說自己的最大缺點就是做事太拖沓,有“拖延症”。問我心學能否幫助他改正拖延的毛病?

我讓他舉例。

他說家裡客廳地上有雜物,垃圾桶的垃圾都滿了,但他幾天也沒有去打掃,更別說倒垃圾了。自己覺得本應該去做的,但就是老忘記,儘管有時候記得,但又懶得動手。因此,他每天都問心有愧,心中不安寧。感覺自己已經是“懶癌晚期”了。

我笑了笑,跟他說:假如垃圾不是在你家客廳的地上,而是撒在你的床上了,你會怎麼樣? 他有點驚愕,立馬回答到:“那肯定馬上就打掃乾淨了”。

哈哈,大家看出問題所在了嗎?

做事拖延問題的關鍵在於認識不到位,所謂的“知不真切篤實”。假如垃圾被撒在床上,這對我們內心的觸動是巨大的,這個知就比撒在客廳地上更加“真切篤實”。

當我們獲得了對垃圾髒、不衛生、有害健康的真知時,自然就會有打掃乾淨的行動了!這就是“知行合一”。

稱某人知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必然是因為這個人已有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行為,才可以稱他為知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

如若不然,只是說些知道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話,怎麼可以稱之為懂得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呢?

又比如,知道痛,一定是自己痛了才知道痛;知道寒,一定是自己冷了才知道寒;知道餓,一定是自己已經餓了才知道餓。

許多朋友對“知行合一”有一個較大的成見和誤區。認為“知行合一”的意思是言行一致,是理論結合實踐做事。

其實,這種理解很不全面。

知行合一的本意是:知行原本就是合一的。知了就會有行動。不存在知道但是不行動的情況。知道但是不行動,是因為不是真的知道!

關於垃圾髒、有細菌、不衛生的知識,我們從小就是知道的。既然知道,那我們不去打掃,這樣難免就有知行不合一的困惑了。因此陽明先生特地指出,這裡的知要理解為良知。只有那些觸動了人心良知的事情,才能觸動人的行動,這樣知行合一就是顯然的了。

回答開頭,朋友不願意去打掃衛生,內心有不安,說明這位朋友的良知已經覺察到了打掃衛生的必要。由於他長期以來四體不勤的積習,養成的私慾遮蔽了良知,導致無法“知行合一”。

我們再來看一個事例:書本上說“吸菸有害健康”。這是知識。吸菸的人裡面有很多聰明人,智商很高的人,難道他們看不懂“吸菸有害健康”這句警示語嗎?肯定能看懂。只是他們沒有領悟到這個知識背後的“真知”。 我們每個人對這個知識的領悟程度是不同的。看見過肺癌患者的黑乎乎的肺部解剖照片的人,對吸菸有害健康,心底是會有觸動的。而沒見過那些噁心照片的人,對吸菸有害健康的領悟就明顯不夠深刻。

如何才能獲得真知呢?必須身體力行去體悟。看見了肺部解剖照片的人,看見了肺癌患者痛苦的人,聽見了死者家屬悽慘哭聲的人,內心容易咯噔一下,會被深深觸動。被觸動的是他們的大腦智商嗎?不對,觸動的恰恰是人的良知。

人的良知沒被私慾遮蔽,看見這些肺癌患者照片後,立馬就戒菸了。這就是“知行合一”。

這裡的知,就是良知,而不是知識。

而那些看到了肺癌照片後,儘管有所觸動,但是仍然沒有戒菸行動的人,就是因為有貪圖煙癮的私慾遮蔽了良知,導致“知不真切篤實”,是私慾把知、行分開了。

他們的知就還是停留在“知識層面”,還沒有上升到良知。因為只要是良知,肯定是知行合一的。

心學修行,就是要致這個良知,致良知自然就能實現知行合一。

敬請關注:致良知學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