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中國,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據《拿破崙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記載: 關於八里橋戰役,提到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

1860年8月初,英法聯軍18000人攻陷了大沽口,進而佔領了天津,劍指北京,咸豐感覺威脅到自己的人身安全,害怕了,便帶著大臣和家眷連忙逃離北京直奔承德避暑山莊躲了起來。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燒殺搶掠,縱火燒燬了堪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滿蒙八旗兵使著大刀片子,白白的倒在洋槍之下。

曾國藩於1860年10月10日接到諭旨,要他派鮑超率川、楚精勇二、三千人北上“勤王”,但11月19日又接諭旨“和議”己成,“無庸來京”。到最後湘軍都沒能北上勤王。

當時曾國藩與幕僚李鴻章正在南方與太平天國激戰正酣,朝廷的聖旨下來讓曾國藩分兵救駕。這下讓曾國藩很為難,他是兩江總督,封疆大吏。按理說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了威脅,作為封疆大吏的曾國藩本應該立即發兵北上和皇帝同生共死,還可以藉此以表忠心事君,可曾國藩猶豫了。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不是曾國藩不想北上勤王,因為此時湘軍和太平天國的戰爭進入了白熱化的程度,而且他帶領的湘軍還佔了上風,因為1856年的太平天國出現了“天京內訌”事件,正值太平軍勢力大大減弱,如果這時候放棄,等到太平軍恢復元氣之後再來剿滅太平天國還不知道要等到何時。

曾國藩不想就此放棄剿滅太平軍的大好機會,可是一邊是“抗旨不尊”,一邊是“半途而廢”,曾國藩很難做出決斷。這時的李鴻章還是曾國藩手下一名幕僚,他看出了曾國藩的心思,重要的一點是李鴻章也讀懂了英法聯軍的心思。

李鴻章認為,

一,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只是為了利益也就銀子,並不是真的要滅亡清朝進而佔領整個中國,何況,英法軍也沒那個能耐。

二,太平天國起義的目的很明顯,他們要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另外建立政權,而且也不符合湘軍的利益。

兩者比起來,還是鎮壓太平天國重要。於是李鴻章向曾國藩進言:“謂夷氛已迫,入衛實屬虛名,六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當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楚軍關天下安危,舉措得失,切宜慎重。”

明確向老師曾國藩提出不挪兵、佔好地兒的想法。李鴻章的建議一下子點醒了曾國藩。

於是曾國藩找各種理由拖延北上,直到1860年11月14日《北京條約》的簽訂,曾國藩率領的湘軍都沒有北上,而是潛心研究如何打敗太平軍。正如李鴻章的預見,英法聯軍在得到他們想要的利益和特權之後撤離了北京,老師曾國藩也沒有因為沒有北上勤王而獲罪,反而被朝廷給予厚望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1864年天京落陷,被俘的王爺大都被處以千刀萬剮。

當然曾國藩的堅持和努力是有回報的,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1872年,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囯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餘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自此歷經10餘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完全被平定。

1860年英法聯軍兵犯北京,湘軍為何沒有北上勤王

有何不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