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文|小河對岸

寧遠大捷,是明末的一場廣為人知的戰役,也是袁崇煥的成名之戰。然而,如果告訴你這場戰役只斃敵數百,一定很難符合你對這場“大捷”的心理預期。“大捷”在人們潛意識的觀念之中,是指具有轉折意義的決定性戰役,是對敵方兵力的重大殲滅與摧毀,通常也是決定敵我雙方最終勝敗的分水嶺。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據《明熹宗實錄》記載:.....庚辰兵部覆遼東經略高第題:寧遠捷功奴夷首級二百六十九顆活夷一名降夷十七名獻俘報可.....薊遼總督王之臣奏:其覺華島敗而死忠足錄者姚與賢、李士登...與中千把諸人俱當錄者也。計上首虜至二百六十有九,皆得其名,系降夷與回鄉所識認者……覺華島之喪者七千有餘,商民男婦殺戮最慘。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而後金一方的史料,據《滿洲實錄》記載:二日攻城,共折遊擊二員,備禦二員,兵五百(其時,後金以功序列五爵, 置總兵、副將、參將、遊擊、備禦)。

從明軍的斬首數以及後金的史料來看,後金在寧遠一役中被斃數百都是可信的。有人認為是後金瞞報傷亡數量,但這是不可能的。一則,後金記載的傷亡數量,並不是用於雙方政治的宣傳,而是作為一種傷亡體恤的檔案記錄。二則,明軍報捷的斬首數量,經確認只有二百六十九顆。三則,後金的兵力也並沒經此役而大損。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事實上,後金軍攻擊寧遠城僅有兩天時間,後金見寧遠城堅炮利而無機可乘,便轉而進攻離寧遠約30裡的覺華島。覺華島為明軍在遼西海上囤積糧料的重要基地,其時島上有明軍七千餘、商民七千餘,糧草8萬餘石,船2000餘艘。而時值隆冬,海面結冰,無險可守,明軍鑿開冰濠卻旋被凍結。最終,島上一萬四、五千軍民悉遭後金屠戮,糧草及軍、商船皆被付之一炬。直至毛文龍率部襲擊後金的後方,努爾哈赤才聞訊從寧遠一線退兵。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單純寧遠守城戰來看,可以說是後金遭遇小挫。而把寧遠守城戰及覺華島之戰綜合來看,明軍可以說是慘敗之極,更遑稱是“大捷”。

後金軍多騎兵,機動靈活,原本就善野戰而不利攻城,遇堅城不克也在情理之中。後金在與大明的征戰中,更是利用其騎兵突襲的優勢,避實擊虛、各個擊破,而很少強攻堅城。事實上,北方的遊牧漁獵民族與中原王朝的戰爭,多是以“游擊戰”為主,見有機可乘便攻城寇掠,無機可乘便逃遁而去。寧遠之戰,乃被動防禦,不掌握戰爭主動,並非野戰圍殲,故而,不可能給後金軍隊以致命的重創。再從後金此戰之後,其軍隊的動員情況來看,也佐助了後金軍隊並沒有因“寧遠大捷”而大傷。

袁崇煥的寧遠大捷,為何只斬首二百餘?

而那些所謂“(寧遠)炮過處,打死北騎無算..北騎謂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屍,號哭奔去....火星所及,(後金軍)無不糜爛”等等之類含糊之語,不過是出於明軍“謊報”戰功的習慣以及一些文人的意淫與想象,並不足為信。綜合來看,寧遠大捷不過是為大明樹立了“固守堅城”的典範,而就戰績而言,其實並無太大的意義。

參考史籍:《滿文老檔》、《明實錄》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