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期间对抑郁症患者的危机介入及反思

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目前正处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时期,为防病毒传染而进行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少出门、不聚会、不游玩……这些本可以愉悦身心的方式却被阻断了,小区进行封闭隔离管理,大家的活动范围和人际交往空间都会大幅度缩减,长时间呆在一个空间里,每天接收着疫情的消息,容易产生消极情绪,普通大众或多或少比平常多承受了一份的“心理压力”。

对于抑郁症患者人群,面对疫情,惊慌、不安、焦虑等情绪很容易被无限放大,易感到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悲观、没有价值等。因为疫情隔离相关措施,部分患者被迫断药。隐藏在断药危机背后的,有可能是不受控制冒出的自残、自杀念头,在关于疫情的信息环境影响下,一次次地重建内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硕士生导师林钗华介绍,突然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物,很多患者会出现非常明显的焦虑症状,包括失眠、恐慌、噩梦等,然后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抑郁症状,甚至自杀意念,很大程度上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疫情期间对抑郁症患者的危机介入

应对疫情,大部分的社工服务中心都开展了线上咨询服务,以方便群众的求助。2月13日深夜,社工接到一抑郁症的服务对象(18岁女孩)通过微信求助,因为情绪不稳定和父母出现严重争吵,并实施用美工刀割伤手腕等自伤行为后,情急下没有带口罩就独自离开家里走出了小区,情绪极度低下,不知道何去何从,并在朋友圈发送“全世界再见”等字句。服务对象的无助,社工似乎透过屏幕都能感受到,服务对象通过宣布自己要和世界再见,但是还能通过微信和社工求助,更可能是一种求生的呼救。

考虑到服务对象易出现风险,社工收到求助后,立刻前往服务对象谈话中提及的地点寻找。在微暗的路灯下,社工发现服务对象独自在路边行走徘徊,在征得服务对象同意后,到附近安全的地方一便利店,为其带上口罩,清洗手腕上被割出血的三条刀口。然后在便利店门外的小凳子上保持一定距离开展谈话,基于社工和服务对象先前的专业关系基础,以及社工的及时紧急介入,服务对象对社工十分信任,告知社工疫情期间父母没能及时为其取药,服务对象已经停药,每天都关在家里小区里,无法外出,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因前段时间的持续服用抗抑郁药导致肥胖和注意力、记忆力下降,脑子变笨了,思维速度慢、思考能力变差,担忧学业一落千丈,对前途失望,看不到出路;更难受的是日夜都需要面对本已亲子关系极度恶劣的父母,每天大小事都在他们的眼皮底被监督等;以上的各种因素让服务对象的焦虑情绪无限放大,导致其精神容易出现极度紧张,并无法睡眠。服务对象自己表达为出现了“类似失去至亲的痛苦,没有任何方式能停止这种紧张,这种痛苦”,最后只能通过自伤的行为才能让自己紧张焦虑的情绪停止。于是只要情绪无法控制时,服务对象就无法自拔地进行自伤,并感到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无法感受到快乐,生活中没有再值得期待的事情。

能在自杀前发出预告的,大多是因为感到生活无望,可灵魂深处又期待着能有一丝转机。社工则需要好好地把服务对象拉一把,把服务对象走出此时此刻的绝望,努力营造安全信任的环境让服务对象诉说自己的问题,并耐心倾听、接纳、共情及时安抚其情绪,疏导不安,一点点地帮他捋顺情绪。最后及时输入希望,明确和服务对象表示千万不能放弃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努力度过这个时期的,向服务对象传递积极信息,要让她看到自己的困难正在得到解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面谈辅导,服务对象在社工的陪同下,最终愿意回归家庭。社工同时与其父母进行相关的照顾叮嘱,避免再次事故。

事后,社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跟进辅导:第一,身体关注。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基础、至关重要,社工告诫服务对象父母需要坚持定期带女儿复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服药,并叮嘱服务对象父母养成管理好女儿服用精神药物的习惯;第二,心理关注。及时与负责服务对象的学校心理医生联系,为心理医生的治疗方案提供客观的资料;第三,动态关注。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每天都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动态,避免再次出现事故;第四,家庭关注。对服务对象父母的亲子相处方式进行介入,改善服务对象的家庭系统;第五,自我关注。建议服务对象每天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评分,如果超过临界点则需要联系社工或者心理医生,每天主动联系最好的同学,听一首歌等等方式,改善服务对象的自我状态。


危机介入后的反思和建议


宏观层面:特殊时期开通人性化就医及药物发放

仍在延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原本定期要去医院复诊配药的慢病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被迫减药或停药。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患者,以及抑郁症患者,对医生和药物的依赖尤为严重。特殊时期慢病患者的日常医疗和用药问题,不容忽视。

近来,国家卫健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充分发挥互联网医院、互联网诊疗的独特优势,鼓励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及药品配送服务,降低其他患者线下就诊交叉感染风险。”结合智慧社区的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医院可以通过提供线上诊疗服务,为患者进行线上问诊咨询、复诊续方,医保结账、自主选择就近“到店取药”或“配送到家”,真正做到全程线上化服务。此外,可充分发挥社区门诊的作用,如已有用药方案且病情稳定的患者,开通在线续方功能,把家庭医生的工作做细做到位。企业、医院、药房、物流能齐心协力,打通送药的通路,让每一片药物都安全又快捷地送到需要的人家里。


中观层面: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相关心理援助服务工作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社会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及时引入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支持,不可或缺。较多的社会组织或心理咨询中心都免费为群众开通线上咨询服务,提供心理援助,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求助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在各种热线、平台推出之后,网络心理咨询援助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如咨询师资质与胜任力是否符合要求、危机干预不当可能产生不利后果、求助者是否知情同意、信息是否保密、以及伦理问题等都存在未知。2020年1月26日起,国务院逐步发布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相关文件,规范心理援助的相关细则,明确提出了的细致工作指南。期待广大心理咨询师、社会组织能够注意咨询服务中的风险防控,依法开展相关心理援助服务工作,如在提供服务之前,要有完整的工作方案及转介流程,明确能做和不能做的工作范围,尤其是否准备危机事件干预措施等。更一步明确风险,提早防范可能出现问题,有助于网络心理咨询援助的顺利开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援助的专业作用,为打赢这场抗疫战争提供保障。


微观层面:加强自我管理,做好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当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变化,合理进行舒缓,加强个人的自我管理,需要从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关注自己。

疫情的载体就是身体,照顾好身体是防护的必要条件。远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做好防护措施、提高自我免疫力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充足睡眠、控制饮食等。每个家庭、每个人也都有必要学会心理自助,消除恐惧,进行积极自我对话,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积极运用正向思维,以合理的态度和更广阔的的角度看待事情,保持对前景的期盼。

保持理性平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也会成为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然而个体针对重大变化或威胁会产生的心身调适反应,即应激反应。不同应激水平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自身情绪不对劲,个体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勇敢地寻求专业的支持,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再而积极配合治疗,只要你发现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中时,先不要想太多,先动起来再说,事情会好起来的。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会减少焦虑思维,转移注意力,从焦虑不安转变到:“现在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做什么?”,开始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杨巧仪)


疫情期间对抑郁症患者的危机介入及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