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期間對抑鬱症患者的危機介入及反思

突然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牽動了億萬中國人的心。目前正處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期,為防病毒傳染而進行不同程度的隔離措施:少出門、不聚會、不遊玩……這些本可以愉悅身心的方式卻被阻斷了,小區進行封閉隔離管理,大家的活動範圍和人際交往空間都會大幅度縮減,長時間呆在一個空間裡,每天接收著疫情的消息,容易產生消極情緒,普通大眾或多或少比平常多承受了一份的“心理壓力”。

對於抑鬱症患者人群,面對疫情,驚慌、不安、焦慮等情緒很容易被無限放大,易感到食慾下降、睡眠質量差、悲觀、沒有價值等。因為疫情隔離相關措施,部分患者被迫斷藥。隱藏在斷藥危機背後的,有可能是不受控制冒出的自殘、自殺念頭,在關於疫情的信息環境影響下,一次次地重建內心。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碩士生導師林釵華介紹,突然停止服用抗抑鬱藥物,很多患者會出現非常明顯的焦慮症狀,包括失眠、恐慌、噩夢等,然後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抑鬱症狀,甚至自殺意念,很大程度上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疫情期間對抑鬱症患者的危機介入

應對疫情,大部分的社工服務中心都開展了線上諮詢服務,以方便群眾的求助。2月13日深夜,社工接到一抑鬱症的服務對象(18歲女孩)通過微信求助,因為情緒不穩定和父母出現嚴重爭吵,並實施用美工刀割傷手腕等自傷行為後,情急下沒有帶口罩就獨自離開家裡走出了小區,情緒極度低下,不知道何去何從,並在朋友圈發送“全世界再見”等字句。服務對象的無助,社工似乎透過屏幕都能感受到,服務對象通過宣佈自己要和世界再見,但是還能通過微信和社工求助,更可能是一種求生的呼救。

考慮到服務對象易出現風險,社工收到求助後,立刻前往服務對象談話中提及的地點尋找。在微暗的路燈下,社工發現服務對象獨自在路邊行走徘徊,在徵得服務對象同意後,到附近安全的地方一便利店,為其帶上口罩,清洗手腕上被割出血的三條刀口。然後在便利店門外的小凳子上保持一定距離開展談話,基於社工和服務對象先前的專業關係基礎,以及社工的及時緊急介入,服務對象對社工十分信任,告知社工疫情期間父母沒能及時為其取藥,服務對象已經停藥,每天都關在家裡小區裡,無法外出,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因前段時間的持續服用抗抑鬱藥導致肥胖和注意力、記憶力下降,腦子變笨了,思維速度慢、思考能力變差,擔憂學業一落千丈,對前途失望,看不到出路;更難受的是日夜都需要面對本已親子關係極度惡劣的父母,每天大小事都在他們的眼皮底被監督等;以上的各種因素讓服務對象的焦慮情緒無限放大,導致其精神容易出現極度緊張,並無法睡眠。服務對象自己表達為出現了“類似失去至親的痛苦,沒有任何方式能停止這種緊張,這種痛苦”,最後只能通過自傷的行為才能讓自己緊張焦慮的情緒停止。於是只要情緒無法控制時,服務對象就無法自拔地進行自傷,並感到對生活失去了希望,無法感受到快樂,生活中沒有再值得期待的事情。

能在自殺前發出預告的,大多是因為感到生活無望,可靈魂深處又期待著能有一絲轉機。社工則需要好好地把服務對象拉一把,把服務對象走出此時此刻的絕望,努力營造安全信任的環境讓服務對象訴說自己的問題,並耐心傾聽、接納、共情及時安撫其情緒,疏導不安,一點點地幫他捋順情緒。最後及時輸入希望,明確和服務對象表示千萬不能放棄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努力度過這個時期的,向服務對象傳遞積極信息,要讓她看到自己的困難正在得到解決。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面談輔導,服務對象在社工的陪同下,最終願意迴歸家庭。社工同時與其父母進行相關的照顧叮囑,避免再次事故。

事後,社工通過以下措施進行跟進輔導:第一,身體關注。在抑鬱症的治療中,藥物治療是基礎、至關重要,社工告誡服務對象父母需要堅持定期帶女兒複診,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服藥,並叮囑服務對象父母養成管理好女兒服用精神藥物的習慣;第二,心理關注。及時與負責服務對象的學校心理醫生聯繫,為心理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客觀的資料;第三,動態關注。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每天都持續關注服務對象的動態,避免再次出現事故;第四,家庭關注。對服務對象父母的親子相處方式進行介入,改善服務對象的家庭系統;第五,自我關注。建議服務對象每天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評分,如果超過臨界點則需要聯繫社工或者心理醫生,每天主動聯繫最好的同學,聽一首歌等等方式,改善服務對象的自我狀態。


危機介入後的反思和建議


宏觀層面:特殊時期開通人性化就醫及藥物發放

仍在延續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原本定期要去醫院複診配藥的慢病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被迫減藥或停藥。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以及抑鬱症患者,對醫生和藥物的依賴尤為嚴重。特殊時期慢病患者的日常醫療和用藥問題,不容忽視。

近來,國家衛健委國家衛生健康委發佈的《關於加強信息化支撐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提到:“充分發揮互聯網醫院、互聯網診療的獨特優勢,鼓勵在線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複診及藥品配送服務,降低其他患者線下就診交叉感染風險。”結合智慧社區的建設,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為了避免人員聚集,醫院可以通過提供線上診療服務,為患者進行線上問診諮詢、複診續方,醫保結賬、自主選擇就近“到店取藥”或“配送到家”,真正做到全程線上化服務。此外,可充分發揮社區門診的作用,如已有用藥方案且病情穩定的患者,開通在線續方功能,把家庭醫生的工作做細做到位。企業、醫院、藥房、物流能齊心協力,打通送藥的通路,讓每一片藥物都安全又快捷地送到需要的人家裡。


中觀層面:社會組織依法開展相關心理援助服務工作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社會生活產生了諸多影響,及時引入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支持,不可或缺。較多的社會組織或心理諮詢中心都免費為群眾開通線上諮詢服務,提供心理援助,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求助者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在各種熱線、平臺推出之後,網絡心理諮詢援助也存在一些潛在風險,如諮詢師資質與勝任力是否符合要求、危機干預不當可能產生不利後果、求助者是否知情同意、信息是否保密、以及倫理問題等都存在未知。2020年1月26日起,國務院逐步發佈了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心理援助相關文件,規範心理援助的相關細則,明確提出了的細緻工作指南。期待廣大心理諮詢師、社會組織能夠注意諮詢服務中的風險防控,依法開展相關心理援助服務工作,如在提供服務之前,要有完整的工作方案及轉介流程,明確能做和不能做的工作範圍,尤其是否準備危機事件干預措施等。更一步明確風險,提早防範可能出現問題,有助於網絡心理諮詢援助的順利開展,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心理援助的專業作用,為打贏這場抗疫戰爭提供保障。


微觀層面:加強自我管理,做好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要正視自己的情緒變化,合理進行舒緩,加強個人的自我管理,需要從身體和心理兩個層面關注自己。

疫情的載體就是身體,照顧好身體是防護的必要條件。遠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做好防護措施、提高自我免疫力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控制飲食等。每個家庭、每個人也都有必要學會心理自助,消除恐懼,進行積極自我對話,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積極運用正向思維,以合理的態度和更廣闊的的角度看待事情,保持對前景的期盼。

保持理性平和,培養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這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免疫力,也會成為抗擊疫情的強大力量。然而個體針對重大變化或威脅會產生的心身調適反應,即應激反應。不同應激水平對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如果發現自身情緒不對勁,個體應該在需要的時候,及時地、勇敢地尋求專業的支持,這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再而積極配合治療,只要你發現自己沉溺在負面情緒中時,先不要想太多,先動起來再說,事情會好起來的。人一旦行動起來,就會減少焦慮思維,轉移注意力,從焦慮不安轉變到:“現在我能做些什麼?我需要做什麼?”,開始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楊巧儀)


疫情期間對抑鬱症患者的危機介入及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