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馬邑之圍,漢武帝為什麼不能成功?只因犯了這個生活常識的錯誤

即使到了今天,當我們面對古籍中那些有“千里眼”、“順風耳”之人,仍然覺得有些神秘,而拋開神話傳說,在生活中是不是真的有這種“特異功能”之人呢?而馬邑之圍漢武帝不能成功就是因為犯了這個常識性的錯誤。


馬邑之圍,漢武帝為什麼不能成功?只因犯了這個生活常識的錯誤

斛律金(488年―567年),今山西朔州人,敕勒族,南北朝時期北魏、東魏、北齊三朝將領。他性格耿直,善於騎射,長於用兵。《北史》和《北齊書》說他“行兵用匈奴法,望塵知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意思是他具有豐富的軍事經驗,一看塵土,就能知道敵軍騎兵、步兵多少;一嗅土地,就可判斷敵軍距離遠近。對此,人有持懷疑態度。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教授姚小鷗曾撰文稱,“嗅地”無論如何不能是用鼻子“聞一聞”,也絕不應該是用眼睛“觀察”一下。

姚小鷗認為,斛律金是遊牧民族出身,他一定是從草原上牧人尋找丟失羊只的放牧經驗出發,用耳朵貼在地面上聽敵人的動靜來確定其距離。那麼,為什麼史書上把“聽”寫成“嗅”呢?我猜有兩種可能。一是,“聽”和“聞”的互訓(“聞”本義為“耳聞”。“聞聽”、“新聞”等現代漢語詞彙中還保留古義)。另一個可能是,為斛律金寫傳的人不是遊牧民族出身,曾見其行動而不解其意,誤以“聽”為“聞”了。

姚小鷗還就此列舉了《孤本元明雜劇·劉玄德醉走黃鶴樓》劇中人魯肅自述:“自小曾將武藝習,南征北討慣相持。臨軍望塵知敵數,對壘嗅土識兵機。”姚小鷗說,“嗅地”在古代是一個習見的典故,才會出現在戲劇中。

馬邑之圍,漢武帝為什麼不能成功?只因犯了這個生活常識的錯誤

我的看法與姚小鷗相同,“嗅地”並不是拿鼻子“聞一聞”或者用眼睛“觀察”一下,它其實是當時的軍士將積累的生活常識運用於軍事之中的具體表現。看雲識天象、嗅土識兵機,不過都是在生活經驗積累之上作出的一種判斷,是將常識發揮到極致創造的一種神奇。這樣的故事在我國古籍是經常看到。

蔡東藩《元史演義》中說,1180年夏天,鐵木真剛剛成婚,一天夜裡,他家的女僕豁阿黑臣就聽到了草原上來襲的馬蹄聲,並呼喚大家逃走。鐵木真帶著母親成功逃脫,但卻丟下了妻子孛兒帖。豁阿黑臣孛兒帖藏進堅固的帳車裡,套上牛逃向統格黎溪上游。天亮後,來襲的兵士才發現了她們。

再如馬邑之圍,漢武帝設下埋伏等待匈奴人前來,但當匈奴大軍來到距馬邑百餘里的地方,發現沿途有牲畜,卻無人放牧,引起了匈奴單于的懷疑。為什麼漢武帝沒有成功?即是犯了一個“無人放牧”的常識性錯誤,而匈奴人偏偏留意到了這一細節,也並非他們有“千里眼”、“順風耳”。

與這些生活的常相比,《西遊記》裡那兩個可以從天庭看到人間、可以聽到最細微的聲音的天將不過傳說而已。生活的經驗可以使人變得聰明、智慧,也可以幫助人們逃過災難,取得勝利。

“千里眼”、“順風耳”之人真有嗎?回答是:這個真的可以有。“望塵知馬步多少,嗅地知軍度遠近”就是這個意思。(文/路生)

馬邑之圍,漢武帝為什麼不能成功?只因犯了這個生活常識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