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的,但是它的作用是無窮盡的。最直的東西好似彎曲,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最善辯的人好似木訥。清靜克服躁動,寒冷克服炎熱。清靜無為的人才能成為天下之首。

‘老子’善於用辯證的觀點去觀察事物,在本章中也是如此。任繼愈先生在《老子新譯》中寫道:“這一章講的是辯證法思想。老子認為有些事物表面看來是一種情況,實質上卻又是一種情況。表面情況和實際情況有時完全相反。在萬事萬物上,只有貫徹了‘無為’的原則,才能取得成功。”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世界上沒有真正完滿的東西,正所謂“月滿則虧,日中則昃”,如果一件事物到達了極端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事物的完滿中往往帶著“缺”,充盈中往往還留有“空”。

01

徐孺子九歲時,曾經在月亮底下嬉戲。人們說:“如果月中沒有嫦娥、玉兔、桂樹等東西,月亮會更明亮。”徐孺子聽了說:“不會。月亮中有這些陰影,正如眼睛中有眸子,如果沒了它們月亮一定不會這麼亮了。”

02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被很多人視為中國近代讀書人的典範,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但他依然處事十分謙遜,急流勇退,並在晚年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求闕齋”,表明不能太過圓滿。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二、“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就如水庫一樣,水面必須時刻保持在安全限度之下,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如果過於追求多裝,反而會使流水衝破堤壩,造成災難,大盈也必將變為大空。

在孫子兵法裡面,有一章講到,當你能把敵方團團圍住的時候,一定要在圍住敵人的陣型裡留一道缺口,這並不是陣法的缺陷,沒有缺口敵人只會魚死網破,會增加我方傷亡相反 ,留一個缺口,就給了敵人不想打而逃跑的希望,當敵人從這個缺口逃走的時候,我方能攻守兼備,這才是完美無缺。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三、“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大辯若訥(nè)”

01“大直若屈”, 直和屈,巧和拙,辯和訥本來就是相生相成,相對而說的,它們之間沒有完全明確的界限,直可以變為曲,訥也可以變為辯。一方面,人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事物,看到它直、巧、辨,就應想到屈、拙、訥的一面,反之亦然。這樣在使用人才、利用事物時才不會導致偏頗。另一方面,人們處理事情,也應該換個角度去思考,如何以屈求直,如何以拙勝巧。

要完成大目標,小的遷就是必要的。如果不願做小的遷就,而壞了大目標,就貽害無窮,“大直若屈”主要是說在為人態度上,不要那麼直白、直接,而要懂得“知其正,守其反”、“反者,道之動”的道理,這樣才是大智慧。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02“大巧若拙”,其實是一個道相。仔細觀察我們自然界萬事萬物,形態各異,稟賦各異,姿態萬千,這都是無為之作。正是這無為之作帶給這個世界勃勃生機。萬事萬物只有得其氣,才會顯其神,都需安住在自己本位上,才可以顯出自身功用來。看似毫無機巧,其實是大機巧,因為它合於自然,合於道。只有合於道的事物才可以恆久長存。“大巧若拙”主要是做事方法上,不要過於追求技巧的完美,而要融會貫通。這樣才是大才,是大器之人,所以“大器晚成”。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03“大辯若訥”真正擅長辯論的人總是寥寥數語就把問題說透了,言辭樸實,用詞節儉。看上去好像一點兒也不擅長辯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公道自在人心。我們常常會發現有些人伶牙俐齒,巧言令色,看似機智無窮,辯才無礙。但是仔細深思,有些時候讓人是口服心不服,因為沒有站在道的立足點。如果人真的站在道的立足點講話,自然言語謹慎,言簡意賅。而恰恰這樣的話能讓人心服口服。“ 大辯若訥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懂得聆聽他人意見,不要那麼好勝,好表現,要觀照他人的內心,才能直指根本。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四、“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安靜能戰勝躁動,寒冷能戰勝炎熱。

清靜無為的人才能成為天下的領袖。在老子的觀念之中,靜是絕對的,而動則是相對的。按照自然規律,一切躁動的東西都將回歸於寧靜,如池塘中蕩起的波紋、山谷中激盪的回聲、搖動的樹木、紛飛的蝴蝶……同樣,人的初始也是無知無慾的,人心也是無波無瀾的,正是因為在外在慾望的引誘之下,心中變得躁動,人開始知道得失、美醜、寒暑,等等。

如果沒有了外物的干擾,人定會迴歸於樸素,心也將歸於寧靜。而達到這種狀態的方式就是無為。如何得其正,得其道,應該在清淨中去求。得正的體現便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

《道德經》“五若”之妙,為人處事的精華

文章中的若缺、若衝、若屈、若拙、若訥五個如若,是老子教人們學習、做人的處事方法與原則。

只有輕浮的人才善於表現自己,道對於清淨心的要求顯而易見,恰恰不彰顯是最真的彰顯,不修飾是最美的修飾。

真正的強者是不以自我為中心的踐行者,他們放下自我、發光發熱、溫暖身邊的人。人到無求便是德,萬事無求便是高,無我修持更能成就大我,‘道’是不求而自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