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3 與方誌敏齊名的紅軍戰將吳先民

“弋陽方誌敏,橫峰吳先民,領導共產來革命,都是為窮人。”這是土地革命時期流傳在贛東北蘇區的一首紅色歌謠。吳先民是方誌敏的親密戰友,是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主要創建人之一,曾任贛東北省委委員、紅十軍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等職。

發動農民運動

吳先民生於1905年9月2日,江西橫峰縣青板橋人。1919年秋到省城南昌入私立大同中學學習。不久,他結識了江西學生運動領袖方誌敏,兩人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

1926年秋,北伐軍進入江西。吳先民在他的家鄉組織起青板橋農民協會,帶領農民群眾打土豪。1927年初,共產黨人邵式平以省政府特派員的身份,來橫峰視察工作,委任共產黨員鄒秀峰為縣長,吳先民為公安局局長。縣公安局有武裝警察20人,步槍14支。吳先民把這些槍支交給農民自衛軍,從此農民運動在橫峰如暴風驟雨般地開展起來,為後來贛東北的農民起義以及創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與方誌敏齊名的紅軍戰將吳先民

吳先民

正當革命形勢迅猛發展的時候,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政變”。接著,反動的贛東北省政府在上饒成立。反動勢力很快控制了弋陽、橫峰一帶,吳先民率領農民協會幹部和農民自衛軍同敵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終因寡不敵眾,打得只剩下8個人。為了保存實力,吳先民帶領他們衝出了敵人的重圍。敵人佔領橫峰縣城以後,對革命實行了殘酷的鎮壓。他們解散了農民協會,釋放了各地的土豪劣紳,連夜逮捕了共產黨員錢壁和吳先民的愛人周嫦娥等,並貼出捉拿黃道、吳先民的通緝令。

在這種情況下,黃道派吳先民去南昌找方誌敏請示。吳先民來到南昌,和方誌敏見了面,詳細彙報了橫峰縣發生的事情。方誌敏聽後引用毛澤東的話說:“我們要推翻地主武裝,建立農民武裝,用武裝來保衛革命。”短短的幾句話,使吳先民豁然開朗。

第2天,他就秘密潛回橫峰縣的姚家壠。為了營救被捕的同志,吳先民、黃端喜領導姚家壠農民3次攻打橫峰縣城。因準備不周,前兩次都沒有成功。第3次他們集中了1000多人,帶了9門土炮,天還沒有亮就趕到了橫峰縣城下,拂曉一聲炮響,農民們奮勇爬城。敵人見勢不妙,便棄城而逃。農民們直搗縣政府,反動縣長越牆逃走;接著農民們打進監獄,用石頭砸破牢門,背出被捕的同志。當敵人的援兵到來時,農民們已經凱旋而歸。

不久,在吳先民的領導下,靠近茗山崗的排樓、揚家、周家場一帶也組織了農民自衛軍。

與方誌敏齊名的紅軍戰將吳先民

方誌敏

星火燎原

1927年9月,方誌敏從吉安回到弋橫地區,邵式平、黃道也先後潛回本地進行革命活動。正當他們積極醞釀進行武裝鬥爭的時候,方誌敏從波陽得知了黨的八七會議精神。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1月25日,方誌敏在弋陽九區窖頭村舉行了贛東北五縣(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共產黨員會議。吳先民出席了會議。根據八七會議精神,會議決定在弋橫地區實行武裝起義,並提出了武裝起義的綱領,確定以村為單位,秘密組織農民革命團作為起義的組織形式,還建立了領導暴動的五縣黨的工作委員會,方誌敏任書記,吳先民是7個委員之一。

窖頭會議後,方誌敏到橫峰樓底藍家一帶,黃道到弋陽九區漆工鎮一帶,邵式平到弋陽七區,吳先民則回到青板橋一帶,分頭進行武裝起義的準備工作。為了便於隱蔽,他們都用了化名,吳先民的化名是薛子廷。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吳先民將一些農運積極分子和共產黨員請到自己家裡的閣樓上,對大家說:方誌敏同志帶來了上級黨的指示,最近又在窖頭村開了五縣黨員會議,反抗國民黨,搞土地革命。他號召大家參加農民革命團,親串親,鄰串鄰,開展“上名字”活動,積極做好武裝起義的準備。會後,這些黨員和積極分子就分頭開始活動。

為了組織起義,吳先民經常工作到深夜。他利用各種機會找那些欠債最多、生活最苦、受壓迫最深的農民談話,耐心地啟發他們的覺悟。他還邀集貧苦農民到自己家裡來開座談會,向他們講解“廢債分田分地,實行土地革命”的意義。他善於用通俗的語言,來宣傳農民容易接受的革命道理。

貧苦農民們看到革命有了領頭人,又有一套革命的理論和方法,便紛紛“上名字”,參加革命團,到11月底,在弋橫一帶的大小各村,便組織起了80多個農民革命團,每團在30人以上。革命團以打野豬為名,製造土槍土炮,組織自己的武裝,進行必要的訓練,還偷偷地縫製了紅旗,等侯著暴動日子的到來。

1927年12月10日,方誌敏在樓底藍家打出了第一面紅旗,弋橫大暴動由此開始。弋陽七區、九區漆工鎮、橫峰青板橋等弋橫廣大地區農民立即紛紛響應。12月13日,吳先民、吳先喜、黃立貴等率領青板橋、上坑源、明山崗一帶農民2000餘人,在青板橋的一棵大樟樹下召開大會,舉起了義旗。當天晚上,起義的農民揹著土槍、抬著土炮,手持火把,向土豪劣紳家裡衝去,把沒有來得及逃跑的豪紳、地主統統抓了起來。農民們懷著滿腔怒火,把抄出來的田契借據付之一炬,短短几天時間,鄉村的一切權力就歸了農民革命團。在起義過程中,吳先民還帶頭把自己家裡的田契、借據拿出來當眾燒燬,把多餘的糧食分給群眾,更加得到群眾的信任和擁護。青板橋起義勝利以後,起義隊伍向鋪前、霞坊發展,連下數十村,直逼橫峰縣城。弋橫地區縱橫百餘里,到處紅旗漫卷,一片歡騰。

為適應弋橫起義勝利的新形勢,原來成立五縣黨的工作委員會,改為弋、橫、德中心縣委,下屬3個縣委,吳先民任中共橫峰縣委書記。

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使反動派大為恐慌。弋橫的反動勢力不斷向江西省政府求援告急。省主席朱培德急忙派出一個團的兵力,在地主豪紳的反動武裝“靖衛團”配合下,向弋橫地區猖狂進攻。敵軍所到之處,火光沖天,燒殺搶掠,使革命遭受到挫折。

與方誌敏齊名的紅軍戰將吳先民

吳先民有豐富的農民運動經驗

1928年1月,吳先民和縣委領導人在青板橋西北三里處的王荊首巷廟裡開會,被偽裝起義的反動軍隊突然偷襲,項春福和錢壁英勇犧牲,吳先民和黃球被捕。敵人將吳先民和黃球解到鉛山縣的河口鎮,關在教堂裡。後來幸得一位同學的幫助,在送飯時送來了一把小銼子,吳先民和黃球用它鋸斷了教堂的窗柱,逃出了敵人的魔掌。

吳先民、黃球脫險回到青板橋以後,敵人又用了一個連的正規軍,進攻弋橫暴動中心葛源,缺少正規組織和正規訓練的農民軍抵擋不住,結果革命區域僅剩下“縱橫四五十里,快槍僅20餘支”,轟轟烈烈的武裝大起義,遂轉入艱苦的游擊戰爭。敵人組織了七縣聯合“剿匪”委員會,叫嚷“限期1周,肅清弋橫共匪”。但是,群眾卻有信心地說:“橫峰有了吳先民,不愁天下不太平。”

在困難形勢下,為了統一思想,明確鬥爭方針,1928年6月25日,方誌敏主持召開了方勝峰會議,決定了堅持長期鬥爭的幾項重大措施:方誌敏、方誌純帶幾名游擊隊員和6條槍,負責作爭取教育群眾的工作,鎮壓游擊區內部的反革命活動;黃道、鄒秀峰等去貴溪、德興等地開闢新的根據地;邵式平、吳先民則集中40多名脫產的游擊隊員,負責粉碎敵人的“圍剿”。會後第2天,吳先民同邵式平就率領隊伍分兩路出發。當吳先民等走到金雞山時,與敵人1個連的兵力遭遇。這時,邵式平率領的人馬正在金雞山腳下的竹蓬巢歇息,聽到槍響以後,立即繞過金雞山,從小路轉到敵人背後,出其不意地衝殺過去。吳先民等也趁機向敵人殺將過來。敵人腹背受敵,紛紛潰逃。游擊隊員一鼓作氣,乘勝追擊50多里,一直追到弋陽縣東門外,並燒掉了敵人設在東門外的指揮所。弋陽守敵亂作一團,以為游擊隊要攻城了,縣長嚇得打開南門渡江而逃。

當天晚上,邵式平、吳先民率領游擊隊回到竹蓬巢,又遇上了從青板橋方向過來的敵人,一舉將其擊潰。第2天,漆工鎮之敵回縣解圍,游擊隊一夜行軍80裡,在樟樹墩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來犯的四路被打垮了三路,剩下一路見勢不好,只得收兵回巢。敵人的第一次“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為了慶祝勝利,鼓舞士氣,吳先民作了這樣一首詩:“爆竹燃在煤油箱,發出聲音震耳響,嚇得敵人心膽寒,賽過白匪機關槍。”

1928年8月,敵人重新部署兵力,從河口調來46軍的羅英團為主力,各地反動的挨戶團、靖衛團相配合,向蘇區進行第二次“圍剿”。贛東北紅軍與蘇區群眾在與敵人轉戰了1個月之後,乘隙挺進到橫峰城下,9月24日一舉攻克了橫峰縣城,殲滅了守城的靖衛團,繳槍十餘支。敵人的第二次“圍剿”就這樣被贛東北軍民粉碎了。

1928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派唐在剛到弋橫地區,決定將原來的中心縣委擴大為信江特委,由唐在剛任書記,方誌敏、邵式平、黃道、方誌純、吳先民等為委員。1929年10月,信江蘇維埃政府成立,方誌敏當選為政府主席,吳先民為秘書長。

粉碎敵人兩次“圍剿”之後,贛東北紅軍擴大到1000多人,1930年1月成立了正規紅軍——江西紅軍獨立第五團。從此,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局面打開,革命力量不斷壯大,到1930年7月止,根據地擴大到閩、浙、皖、贛四省52縣的範圍,紅軍打到了景德鎮,威震滬、杭、寧。這時,紅軍獨立團擴編為紅十軍,有3萬餘人,吳先民任紅十軍政治部主任、代理政委,另有一個赤色警衛師,由吳先民兼政委。不久,中共贛東北省委成立,吳先民為省委委員。

與方誌敏齊名的紅軍戰將吳先民

曾洪易後來投降了國民黨,解放後被判死刑

含冤而死

1931年4月,六屆四中全會後的中共中央,派曾洪易帶領一批幹部到贛東北,加緊貫徹執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曾洪易擺出一副欽差大臣的架勢,全面否定方誌敏領導下的贛東北的各項工作。吳先民不同意曾洪易的看法,認為贛東北的黨在方誌敏的領導下,在廣大群眾鬥爭的基礎上,堅持武裝鬥爭,創造和壯大了工農紅軍,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勝利地粉碎了蔣介石的兩次反革命“圍剿”;實行了土地革命,開創了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以葛源為中心的紅色政權,使贛東北成為中央蘇區的堅強右翼。旗幟鮮明地維護以方誌敏為代表的贛東北黨的正確路線。

曾洪易聽不進正確意見,首先改選了中共贛東北省委,排擠執行正確路線的同志。吳先民被排斥在省委之外,並被撤銷了紅十軍政治部主任職務,調上饒任縣委書記。1931年秋,蔣介石發動了第三次反革命“圍剿”。為了切斷贛東北根據地與中央蘇區的聯繫,敵人在信江沿線佈置了重兵,建築了許多碉堡和炮臺,對贛北蘇區嚴密封鎖。在這種形勢下,曾洪易按照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指導,實行“持久圍困碉堡”的作戰方針,分兵把口,處處設防,取消游擊戰和運動戰。他甚至盲目地提出“打通中央蘇區”的口號,主張向貴溪、餘江、信河以南地區發展。與此相反,方誌敏、邵式平、吳先民等提出向敵人力量薄弱又無碉堡封鎖的浙皖邊發展的正確意見。曾洪易聽不進去,仍然頑固地堅持錯誤軍事方針,敵人在哪裡築碉堡,就命令紅軍開到哪裡去打,致使紅軍受到很大損失,僅夏家嶺一仗,紅十軍就傷亡1000餘人,一批弋橫暴動的骨幹也犧牲了,贛東北蘇區大大縮小。

對於曾洪易錯誤的軍事指揮,吳先民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和鬥爭。1932年1月,他到上海向中革軍委如實地反映了贛東北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的情況,指出由於紅軍英勇戰鬥,“已將敵人擊亂”,但“我們自己也已七零八落”,“負傷幹部甚多”。

同年3月和10月,吳先民兩次到皖浙邊境的浙江淳安縣白馬、東亭一帶察看地形,瞭解社會情況,發現遂、開、常、簡四縣交界的千里崗地區地勢險要,樹林茂密,適宜開展游擊戰爭。於是,他以白馬為中心,用組織“兄弟會”的名義,擴充紅軍,秘密建黨。經過吳先民艱苦細緻的工作,很多人要求參加“兄弟會”。他們鄭重地寫上名字,蓋上私章和手指印,有的還一起喝雞血酒,僅官田村一地,參加兄弟會的就有30多人。在組織兄弟會的基礎上,吳先民吸收了一批出身好、覺悟高的工人、農民加入共產黨,並在官田村建立了中共支部,為進一步開闢新的蘇區作了一定的準備。

吳先民在淳安的活動引起了敵人的注意。遂安縣縣長吳法龍得報後,立即發出秘密通緝令,“派基幹隊長化裝馳往偵緝”。吳先民聽到敵人來拘捕他的消息後,即從開化方向逃脫,回到江西。

這時,曾洪易正在中共贛東北省委搞所謂“肅反”,提出“以肅反勝利爭取紅軍勝利”的口號,到處蒐羅打擊對象。吳先民一向反對曾洪易推行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早就成了曾洪易的眼中釘。所以吳先民從浙江淳安一回來,就被曾洪易誣指為“改組派”的首領和“AB團”分子抓了起來。

在省委召開的會議上,方誌敏、邵式平均為吳先民的問題同曾洪易進行了激烈的鬥爭。他們認定吳先民是優秀的共產黨員,決不會是反革命,質問曾洪易為什麼要逮捕吳先民?曾洪易用假材料當作根據,誣衊吳先民“一貫反對國際路線,反對中央,反對省委”,“在赤色警衛師和上饒縣分裂黨”,“在打夏家嶺碉堡時,按兵不動”等等。曾洪易不但不聽方誌敏、邵式平的忠告,反而給他們扣上“對肅反動搖”的大帽子,強迫他們寫檢查。

1932年12月11日,在曾洪易的指使下,吳先民被判處極刑,含冤而死。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時,中共中央為吳先民的問題平了反,這位忠誠的共產黨員的冤案得到了昭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