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李寬定:桐梓縣名初探

桐梓縣名的來歷,說法不一。一說是因為過去縣衙大堂左邊有一棵桐樹和右邊有一棵梓樹而得名;一說得名於城北的桐梓園(亦稱銅鼓園)。這兩種說法,我認為均無可靠的歷史依據。現將個人對這一問題的探索簡述於後。

據史籍、文物考證,桐梓縣名是由桐梓驛演變而來的,桐梓驛出自桐梓坡,而桐梓坡則又因該坡地上桐樹梓樹多而得名。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以縣地析置播川、桐梓、松坎三驛。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播州宣慰使楊應龍反叛朝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李化龍總督川、湖、貴軍務。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李率師號稱50萬,分八路進軍討伐楊應龍(一般稱此次為平播)。二十九年初(公元1601年)平定楊亂。四月,詔郡縣播地建縣於桐梓,改驛置縣。從此,桐梓縣名出現於史籍。平播後,以播地分設遵義、平越二府,析置二州八縣。遵義、桐梓、綏陽、仁懷四縣和正安一州,屬遵義府,隸四川;餘慶、甕安、湄潭三縣和黃平一州屬平越府,龍泉一縣屬石阡府。平越府、石阡府均屬貴州。

桐梓驛在今新站鎮附近。改驛置縣後,因地狹欲下遷三元壩(今松坎三元壩)未成,旋上遷播川驛(今桐梓縣城)。縣治所遷播後,桐梓驛即更名為新站。

據新站一帶地方所傳,新站鎮附近的舊城是當時縣城的遺址。這一說法也系訛傳。趙興蕃《夜郎十景竹枝詞·大屋》雲:“土司前代設官衙,遺蹟依稀認不差,漫道千年經百主,當時華屋是誰家”。又《桐梓縣誌》卷六第六十六頁載:“新站土司城,在今新站大屋,為明朝土司衙門,頹垣石磉尚有遺蹟”。據此,新站的舊城應是土司衙門而非縣城。

縣治所上遷後的衙門原系金氏祖墳地。據《金氏家乘》記:“桐梓未遷縣治之先系林箐(改名冬青坪)。金氏見山高雅以其先世大貴祖人葬於此,逮平播後輿地桐地遷城,金氏將祖墳遷葬官家灣,而黑石溪水道改由西門外沿城南流”。金氏宗祠碑記:“當桐梓未修城之先,其地冬青坪為我祖葬地,其後知縣何珩創修縣城,奉旨遷遺祖墓於北門官家灣”。關於遷墳一事,民間尚有九牛拖錫棺材的傳說。

綜上所述,明洪武六年,在今新站鎮附近置桐梓驛,因那裡有桐梓坡而命其名。明萬曆二十九年四月,改驛置縣為桐梓縣,後因地狹欲下遷三元壩未成,旋上遷播川至今。至於縣衙門前的一棵桐樹和梓樹,乃是縣衙門修好後,為符合“桐梓”二字之間而栽植。

以上僅繫個人管見,仰諸商榷指教。

——摘自《桐梓縣文史資料》第1輯

李寬定:桐梓縣名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