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紡織業一直是國民發展的一個支柱性產業,在民國時期,江蘇有三大紡織企業呈三足鼎立之勢,這三家企業分別是常州的大成公司、南通的大綸公司、無錫的大生公司,因為生產的產品質量上乘,並且銷售規模非常大,這三家企業號稱撐起了當時民國時期中國紡織業的半壁江山。

而在這其中,又有一家被經濟學家馬寅初稱為“經濟史上的奇蹟”的企業。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這家企業因為發展速度驚人,產品質量優良、甚至遠銷東南亞地區而為世人稱道,它就是常州的大成公司。

他的創始人劉國鈞是一個非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白手起家,歷經風雨,從一個只讀了半年私塾的學徒,成長為民族工業鉅子,被譽為紡織大王,極富傳奇色彩。

經過半個世紀的自強不息的奮鬥,歷任大成公司總經理兼董事長,安達公司副總經理兼副董事長,江蘇省副省長等職位,既是一代實業鉅子,也是一代愛國商人。

01棄農從商,從無到有,打造商業藍圖

劉國鈞1887年出生於江蘇省靖江市的一戶讀書人家,說是讀書人家,但並沒有給劉國鈞帶來幸福的童年生活,其秀才父親因承受不了生活壓力而精神失常,生活的重擔都落在他母親一個人身上。

貧寒的家境,讓劉國鈞過早的接觸到了這個社會。在別的孩子還在父母懷裡撒嬌,不諳世事的時候,7歲的劉國鈞就開始上街賣水果幫助母親補貼家用,母親也曾把劉國鈞送入私塾接受教育,但是最後還是因為家境的原因,不到一年就不得不休學在家,在幾家鋪子裡面當學徒。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在靖江經歷了暗無天日的幾年學徒工工作之後,1901年,14歲的劉國鈞隨同鄰居到常州西門外奔牛鎮,在劉吉升京貨店學徒,開始了新生活。

此後,劉國鈞先後供職於元泰綢布店、同鎮源昌布莊等店鋪,在擔任跑街夥計期間,劉國鈞經常和當時結識的好友蔣盤發交流做生意的心得,並結識了很多從事布匹生意的老闆,這些都為劉國鈞後來開店積攢了寶貴的經驗基礎,於是逐漸萌生了自己開布店的念頭。

19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劉國鈞和妻子鞠秀正式結婚。在事業上,這一年劉國鈞通過出售妻子製作的扎辮須帶,以及其他途徑,劉國鈞開始逐漸積累起創業的第一桶金。

有了經驗又有了本錢,自然就好辦事。1909年,劉國鈞決定創業——在與人合股湊足1200元后,在奔牛鎮與人合開和豐京貨店,同時還開了個土染坊,出售青、元色布。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劉國鈞自開布店,生意興隆。不到30歲,獨闖江湖的他,已擁有兩家京貨店和一個大染坊,因經營有方,事業興隆發達,年利潤上萬,窮小子棄農從商,成了聞名遠近的“全鎮第一商戶”。

02棄商從工,創8年8倍的增長奇蹟

然而劉國鈞並不滿足於此,正巧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的西方帝國主義忙於戰事,顧不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給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一個喘息發展的機會,飽受外貨排擠和打擊的中國民族資本,由此進入一個短暫的“黃金時代”。

江浙一帶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中心,這就讓原本就從事布匹印染的劉國鈞立馬看到了新的發展機會,通過實地調研,劉國鈞感嘆“商為分利、工為創利”,看準了當時正是千載難逢發展工業的良機,毅然棄商從工,投身工業,決定自己辦廠。

1915年,劉國鈞棄商從工,與當學徒期間就認識的蔣盤髮結為金蘭之交。1916年,蔣盤發在常州東下塘創辦大綸機器織布廠,劉國鈞入股1萬元,在廠裡面負責生產。

1925年,劉國鈞得知蔣盤發創辦的常州大綸久記紡織公司經營不順,立即招股 250 萬元,於1930年2月接管公司,改名大成紡織公司,劉國鈞任經理。

至此,近代中國一個舉足輕重的知名企業開始有了雛形。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在創業期間,劉國鈞親自去各國考察,學習國外先進的辦廠經驗,通過技術改造,減少工序,降低成本,大大提高了利潤。

到1937年,大成公司的經營都極為順利,由1個廠擴展為4個廠,當時登記資金為400萬元,紗錠8萬枚,為初創時的8倍。

就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都頗有感慨地說:“像大成這樣八年增長八倍的速度,在民族工業中實是一個罕見的奇蹟。”

直至後來盧溝橋事變爆發,敵機狂炸常州,劉國鈞創辦的大成一廠二廠都遭遇了大規模的襲擊,後來在船王盧作孚的幫助下,大成順利內遷,開始韜光養晦。

03紡織鉅子的愛國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國內迎來新的發展時期,本來已經定居香港的劉國鈞在1950年毅然偕夫人踏上歸途。

劉國鈞:棄商從工,創8年8倍增長奇蹟,卻又無償捐獻給國家

回國後,劉國鈞一方面開始著手整頓企業,讓企業的發展開始走上正軌,另外一方面主動將留存於上海、香港的毛紡機器設備捐獻給政府,為奠定南京的毛紡工業基礎作出了貢獻。

1954年,劉國鈞所在的大成紡織印染公司實現公私合營,成為總路線公佈後江蘇地區第一批實行公私合營的企業,在江蘇工商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1953年第一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劉國鈞當選為省人大代表。1954年當選為江蘇省工商業聯合會副主任委員,後任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江蘇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在任期間他多次提議,要發揮江蘇農村優勢,多養兔以增加農民收入,建議多生產色布、印花布和燈芯絨,打入國際市場等,很多建議都先後被政府採納。

不僅如此,劉國鈞在1962年捐資籌建的興辦常州市勤業機電學校,歷經五十餘年的發展,有了今天的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現在,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全國培養了大量的高端技術人才,特別是為常州本地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長遠的貢獻。

劉國鈞家有一幅家訓,說的是: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忌是庸才。

說的正是劉國鈞這一生,歷經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劉國鈞從一個只讀了半年私塾的學徒,成長為民族工業鉅子。

這其中創業維艱,潮起潮落,在夾縫中求生存、求發展的艱辛過程自然是驚心動魄。

只是大半生沉浮在戰火紛飛的動盪年代,劉國鈞卻沒有動搖過自己的愛國之心。劉國鈞在生產經營中始終不忘自己是一箇中國人,拳拳報國之心令人敬佩,算得上是家訓裡面的真鐵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