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帶你認識巴文化達州十大歷史名人

帶你認識巴文化達州十大歷史名人

巴文化·達州十大歷史名人

(以時間先後為序)

帶你認識巴文化達州十大歷史名人

達州歷來文臣武將、文人騷客輩出,十大歷史名人分別為:鶡冠子、春申君、馮緄、王平、李雄、元稹、破山禪師、李長祥、唐甄、王萬邦。他們大多祖籍在達州或有在達州為官、居住過的歷史,皆史料文獻依據,又或是在某一領域有重要成就,對中華民族或達州的歷史發展有突出貢獻和推動作用。

壹:鶡冠子

鶡冠子(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賨人,曾流寓楚國,遊歷西南各地。戰國著名思想家、道學家、兵學家,“西南道學鼻祖”,與諸子百家齊名。壯年病,雙耳失聰,“居深山,以鶡為冠”,故名。終生不仕,唯著書立說,以大隱著稱。哺有學生戰國名將龐璦,著有《鶡冠子》。劉勰、陳子昂、杜甫等人對《鶡冠子》一書博辯宏肆的文辭、天下大同的政治主張稱道不已。《漢書·藝文志》有書目《鶡冠子》一篇,列為道家,書尚存。

貳:春申君

春申君(公元前320—公元前238年),本名黃歇,相傳是巴郡(今達州)人,楚國丞相,封為春申君,與平原君、信陵君、孟嘗君齊名的戰國“四君子”之一。楚王賜其淮北12縣地,即今河南、安徽一帶,後改為江東,即今無錫、江蘇、上海一帶。因故,今上海簡稱“申”。春申君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名於世。

叄:馮緄

馮緄(102―167),宕渠人,馮煥之子,東漢名將、車騎將軍。少學《春秋》《司馬兵法》,樂善好施,舉為“孝廉”。其父蒙冤,勇為辯護,調京任右郎中、御史中丞等。奉令督揚州、徐州軍事,升任隴西太守、遼東太守,弭除邊患。回朝任京兆尹,升任廷尉,繼任太常。漢桓帝永壽初年(155),拜為車騎將軍,率兵10萬之眾平定長沙等地叛亂,回朝轉河南尹。任內,曾整修宕渠縣治地—賨城,並改名為“車騎城”。逝後,漢桓帝命蔡邕為其撰寫碑文,名《車騎將軍馮緄碑》。今存,收錄於《全三國文》。

肆:王平

王平(?―公元248年),又名王子均,巴西郡宕渠人,三國時蜀國名將。公元228年正月,任蜀國北伐先鋒馬謖副將,駐守街亭。馬謖舍水上山,舉動失宜,王平連規勸不聽,被魏將張郃斷其水源,慘遭大敗。唯王平所領千餘士兵鳴鼓自持,突圍而出,平安歸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拜王平為參軍,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公元243年,任北伐前監軍兼鎮北大將軍。傳說其認字幾個,卻聽書不忘,能口授著書。248年病逝軍中,準勒石立闕紀念。今屹立於青神鄉平六村的 “王家坪無名闕”視為“王平闕”。

伍:李雄

李雄(274―334),字仲俊,李特第三子,宕渠人,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少數民族著名政治家。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其弟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攻克成都,於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314年,漢中楊虎和梁州張鹹先後投奔李雄,成國疆土不斷擴大。334年,李雄病卒,諡號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治蜀安邦30年,功勳彪炳史冊。

陸: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排行老九,祖籍洛陽。唐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新樂府運動”的倡導人和代表作家之一,與白居易並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合體”。元和元年(806)拜平章事。815-819年,任通州司馬、代理刺史,率通州百姓治理環境、開荒墾地、整頓吏治、築亭祈福,與此同時,與江州的白居易詩歌唱和200餘首,在通州形成中國詩歌史上一大流派“次韻酬唱”。819年正月初九離開通州,百姓登高目送,留下元九登高之習俗。53歲卒於武昌軍節度史任所,追贈尚書右僕射。著有《元氏長慶集》。 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留下的千古名句有“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柒:破山禪師

破山禪師(1597~1666),法名海明,號旭東,俗名蹇棟宇,大竹縣雙拱鄉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棄妻室遁入佛門。爾後苦讀佛學經典,遍訪名師,潛心參悟。足跡幾遍湘、鄂、浙、贛。崇禎二年(1629),始佈道傳法,整修寺院,廣收門徒,刊刻經書,一時名聲大噪。清順治十年(1653),於梁山縣(今重慶梁平區)開創雙桂叢林,為雙桂堂首任方丈。以偈為詩,一生成詩1300餘首。善書法,尤工草書。一生行徑,大異諸方,轉益多師,博採眾長,學識超群,聲徹遐邇,門徒眾多,國內遍於大江南北,國外傳播北美、東亞,時稱“小釋迦”,已被尊為宗教名人載諸多辭典,有《破山禪師語錄》傳世。

捌:李長祥

李長祥(1610—1673),字研齋,亦字子發,號石井道士,今達州市通川區人,明末抗清英雄、政治家、文學家。少時讀書之暇習武藝,崇禎癸酉(1633)中舉。崇禎十六年(1643年)舉進士,入仕於朝。明亡,與鄭成功、張煌言一道誓死抗清,屢仆屢起,抗節不撓。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時李長祥於浙江沿海輔佐魯王朱以海,官兵部左侍郎,後移至舟山。清軍陷舟山,被俘,羈押於南京。時金陵才女姚淑傾慕其名,攜其逃離,遍歷宣府大同,復南下百粵。天下大定,方遷居毗陵(今常州市),建桃園草堂,命名“天問閣”。所著《天問閣文集》四卷傳世至今,其手抄本藏北京圖書館。

玖:唐甄

唐甄(1630—1704),原名大陶,字鑄萬,後更名甄,別號圃亭,今達州市通川區人,清初啟蒙思想家、文學家。清順治十四年(1675)中舉人,曾於山西長子縣任知縣10個月。後歷經坎坷,窮且益堅,潛心30年,著稱《潛書》,“它是數千年中歷代聖人思想的一個總結,凝聚著東方哲人智慧的精華”。另著有《春秋述傳》《毛詩傳箋合義》《潛文》《潛詩》《日記》等,被列為“當代作家第一”。與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並稱明末清初“四大著名啟蒙思想家”,被中宣部、國家教委列為對中國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一百位傑出思想家”。

拾:王萬邦

王萬邦(1760—1827),渠縣人,清代著名守臺名將,臺灣北路協副將。自幼學文習武,好讀兵書戰冊。乾隆四十八年(1783)中武舉。嘉慶二十五年(1820)任福建漳州鎮平和營遊擊。其南御北戰,立下汗馬功勞。嘉慶帝賜封其武翼大夫。道光元年(1821),奉旨調至臺灣彰化協鎮都督府任協鎮都督,併兼任北路協副將,授職正三品。道光七年(1827),奉旨離臺。守臺七年,軍紀森嚴,英勇善戰,多次抵禦倭寇入侵,功績卓著,深受臺灣人民之愛戴,曾五次賜予“奉天誥命”以表彰其功績。離臺後,謝絕入朝,解甲歸田,卒於家,享年60餘。皇帝下旨追封為武翼騎都尉,立碑修墓,正中高懸“聖旨”,其碑恭楷“皇清誥封武翼騎都尉王公諱萬邦老大人墓”,今尚存。

總編纂:範希江、鄧 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