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清代柳條邊是清王朝為保護其“發祥重地”和獨佔東北經濟上的特權利益所置定的封禁界限。同時,清王朝也把修築柳條邊作為盛京、寧古塔、內蒙古幾個行政區的分界線。

清王朝在統一東北地區和入關以後,一直把遼東地區視為“龍興重地”、“祖宗肇跡興王之所”,把這一地區劃為特殊地帶,嚴禁其他各族人入內,以防止損害所謂“龍脈”,以鞏固其“根本”,為此,在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修築了柳條邊牆,實行封禁。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柳條邊的修築共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順治年間(1644年至1661年),從山海關北接長城起,再穿過遼西平原向北至開原的威遠堡,又向南折經清原、新賓、本溪、寬甸、鳳城、東溝諸縣接海,長近1000公里,設16門,稱為老邊,也叫盛京邊牆。第二階段為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年至1681年),又修築了南起威遠堡,北至今吉林市法特東面亮山止的一條邊牆,長345公里,設4個門,稱為新邊。兩邊合起來呈“人”形。康熙年間,又“三展皇邊”,老邊新邊總長達1500公里。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柳條邊實際上是一條標誌禁區和界限的柳條籬笆。清初學者楊賓在《柳邊紀略》中記述道:“今遼東皆插柳為邊,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籬;而控壕於其外,人呼為柳條邊,又曰條子邊”。柳條邊的築法是:用土堆成高寬各1米的土堤,土堤上每隔1.7米插柳條3株,每株間再用繩連結橫條柳枝,即所謂“插柳結繩”。土堤外側,挖深2.7米、底寬1.7米、口寬2.7米的邊壕,以禁止人們越渡,因為柳條邊壕修於清代,後世又稱“清溝”。

柳條邊大體上沿襲了明代遼東邊牆的走向和範圍,只是比明邊牆稍有擴大。“清固明時障塞,加以擴展,修竣邊壕,沿壕植柳,謂之柳條邊。”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本溪境內的柳條邊共有兩段,一段是從本溪縣鹼廠東大陽西大山與明邊牆相接,從此處沿山脊北行,於邊門屯西0.5公里處跨過河谷進入北山,最後由宋清溝出縣界,向新賓的趙家堡窩爪溝延伸。另一段是桓仁縣業主溝鄉二道溝北部,桓仁與新賓縣交界處,當地人稱之為“邊溝”、“界溝”或“柳條溝”。東西走向,長約2000餘米,並挖有邊溝一道,深2.2米,底寬1.2米,口寬2.5米。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攝影:本溪縣鴻雁

清朝為控制東北交通要道,限制各族人民自由出入,沿柳條邊設有邊口門。本溪境內有邊門1個,位於東營坊鄉荒溝村,即鹼廠邊門,是老邊16個邊門之一。邊門設有門樓,門樓懸掛“加木禪門”匾額,旁邊設有差房。守門設正五品武官防禦1員,文官筆帖式1員,稱“文武二章京”。另有領催5員,滿漢八旗兵45人。邊門設卡,禁止人民隨便出入。鹼廠東南臺山上,建有柳條邊瞭望墩臺一座,至今尚存。邊門之間還設有卡座,設守巡邊官兵,以杜絕行人出入。據《柳邊紀略》載:“凡出邊者,旗人須本旗固山額真送牌子,至兵部起滿文票;漢人則呈請兵部或相當於兵部衙門起漢文票”,“有私越者,處爬邊城口罪必置重典”。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清朝統治者為維護其封建統治,對遼東地區實行封禁,阻礙了遼東地區的開發。清朝初年,本溪地區的滿族大都“從龍入關”,除本溪縣的王莊旗地外桓仁這塊本已甦醒了的土地又沉睡達200年之久。乾隆年間,清朝還同朝鮮政府協議,嚴格控制各族人民進入東邊外地區,並絕對禁止朝鮮人越境進入禁區。每年由中、朝兩國官員協同查勘,並派軍隊巡哨。

本溪史話系列5:清代柳條邊與本溪封禁

有封禁,就必然有反封禁。各族人民尤其是漢族人民衝破禁令,私自出關的人數越來越多。僅出關偷採人參的人,就“歲不下萬餘人”。而且隨著邊內邊外經濟往來的愈加頻繁,滿漢人民開始感到邊壕是一大障礙,柳條邊也愈來愈不起多大作用了。到乾隆年間,柳條邊實際上已是荒廢失修,形同虛設。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清政府終於下了“解禁令”,柳條邊也隨之完全廢馳。

本溪柳條邊和鹼廠邊門雖已歷經了300多年的風風雨雨,其脈胳和遺蹟卻依稀可辨,是我們考察清代本溪歷史的珍貴遺蹟。

(文字部分來源市檔案局網上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