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池塘改底六个实用解决方法!

养殖过程中随着饲料投喂量逐渐加大,水温升高,鱼的代谢活动加强,粪便以及残饵开始在塘底积累,再加上天气变化几场雨下来,很多池塘因为泛底导致水质恶化,鱼也开始发病,严重的甚至出现了大面积死鱼的情况。

看过前面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水质问题,归根结底是池塘底质问题。那么,如何有效解决池塘底部问题?

池塘改底六个实用解决方法!

在解决底质问题前,首先你要了解底质。养鱼池塘中鱼类粪便、水生生物死亡体、残余饲料等有机物质和雨水冲刷的泥沙不断积累,使得池塘底逐渐形成一定厚度的淤泥,称为池塘底质。

淤泥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其成份很复杂,大致可分成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类。

非腐殖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及部分矿物质泥沙。

腐殖物质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是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转化成简单的化合物,同时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又重新合成复杂的和比较稳定的有机化合物。

其实,有经验的养殖户都知道,淤泥多的池塘池鱼容易产生浮头、泛塘。为什么?因为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经细菌的作用,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往往使池塘下层水中本来不多的氧消耗殆尽,造成缺氧状态。

这就是为什么一下雨,你的鱼塘就出问题。

池塘改底六个实用解决方法!

讲了那么多池塘必须要改底的原因,很多人也知道要改底,但是就是不知道怎么个改法!下面就简单说一下:

经典改底方法

1

在养殖期间可采取的措施

●搅动底泥

养鱼期间,可用机械把池底的淤泥搅动,以减少水中尤其是池底的耗氧。在晴天,将淤泥搅动至水的表层,充分利用上层的氧盈,加快淤泥中氧债的分解,以降低夜间下层水的时间耗氧量,防止鱼类浮头。

●施用EM菌

EM菌是一种水质净化营养菌,具有优化水质,促进池底有机物循环,消除水中有害物质的作用,它能同化氨氮,增加水中溶氧和营养,促进浮游动物生长,从而使养殖水体少换水,节约能源。

水体中水生动物的排泄物及从集水区流入的有机物,被有机营养细菌分解成有机酸和氨基酸。光合细菌再把这些组分作为基质加以利用,使自身得以增殖。在参与净化水质的同时,又被轮虫、枝角类所捕食,这些轮虫和枝角类又成为鱼类的饵料,改善了鱼类的营养条件。

推荐使用绿陇EM菌(水产专用)

EM原液渗入水体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整养殖生态环境,提高水中溶氧量,促进养殖生态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拌入饵料投喂,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逆能力,促进健壮生长。EM原液中的光合菌还能利用水中的硫化氢、有机酸、氨及氨基酸兼有反硝化作用,消除水中的亚硝酸铵,从而净化养殖池中的排泄物和残饵,改善水质,减少鱼病。

主要作用为:

1.减少病原微生物和不良藻类;明显增强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和抗病性,提高成活率。用户反映,EM原液可使蟹苗成活率提高近一倍,中华石斑鱼成活率由30%提高到70%以上,更是多种虾病的克星。

2.浮游动物、有益藻类增多,特别是红虫明显增多。

3.稳定和改善水质,水体清爽,不臭不腐,无硫化氢、氨气等异味,能见度在25-50厘米的时间长且稳定,换水时间延长2倍。

4.鱼虾粪、下脚料等不会变成淤泥而呈散沙状。

5.促进生长,增重率明显提高。同等环境下,用EM原液可提前10-15天上市,平均亩产提高20%-35%以上,产卵量增加25%以上,产卵时间延长。试验表明,常温新鳖池用EM原液后,产卵时间延长近70天,且孵化率好,饵料不臭。

2

非养殖期间的改底措施

●养殖鱼类收获后进行清塘

养殖多年的池塘底部淤泥过多容易造成水质恶化。

因此,要采取措施改良池塘底质。池塘最好每年收获以后要排干池水,让池底日晒和冰冻池底,这对改良底质有良好效果,可以杀死许多害虫和鱼类寄生虫,同时可以提高池塘肥力。如果淤泥过多,则应挖去,并整修池岸堤埂,使淤泥保持在20厘米左右为宜。

池塘改底六个实用解决方法!

●养鱼与作物轮作

若干池期较长,又缺水源,可考虑把养鱼和农作物联合起来,进行轮作。池底种作物时淤泥可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生长的根部使土壤充以空气,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底质。作物本身有经济价值。生长的青绿作物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放水沤肥,培育丰富的浮游生物,为鱼类种苗提供饵料,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