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今天,聽聞了一個令人沉痛的消息。。

我國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先生, 2019 年 1 月 16 日逝世。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提起于敏先生,恐怕真的沒有多少人知道。世人多念同為 “ 兩彈一星 ” 元勳的錢學森、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其實, “ 兩彈一星 ” 一共授予了 23 人,每一個人的貢獻都無可替代,功勳卓著。

很多時候,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的聲名不宜大肆宣揚,所以在非學術界,人們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

于敏老先生的名字解密時間是 1988 年,而第一次公佈於大眾面前,是在 1999 年的 “ 兩彈一星 ” 功勳獎章發佈會上,此時距離於敏從事氫彈研發,已經過去 28 年了。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于敏生於 1926 年 8 月,他的年少時期幾乎經歷了中國最動盪的年代,十三歲的時候他在天津市裡騎自行車,迎面而來開車的日本人順勢就想撞他,從此他的心中就生出一個念頭:“ 國家強大起來,絕對不要再受外國人的欺負! ”

幸而,于敏很聰明,轉入天津最好的高中耀華中學,仍能輕鬆考第一,當學霸。1944 年考上了北大,1951 年研究生一畢業,就被錢三強前輩指派到剛成立一年的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進行核物理理論研究。

近代物理所成立之初全體科研人員合影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圖片來自中科院高能所)

那時候,我們國家剛剛成立,積貧積弱,1950 年的朝鮮戰爭打的更是慘烈。美軍在志願軍面前吃癟,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透露出有可能使用原子彈來對付中國和朝鮮,舉世譁然。

這個消息傳到國內,大家都很慌亂,雖然在英法等國家的勸阻下,美國承諾不再使用原子彈,但是核武器始終是懸在我們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別人用原子彈威脅我們,如果我們沒有對應可以牽制對方的武器,那麼戰爭的局勢必定一邊倒,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就是在那個背景下倉促成立。

幸運的是,50 年代,我們跟蘇聯的關係還是老鐵,在 1957 年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之後,蘇聯很大方的幫助我們打造核工業設施,也給了我們部分原子彈的核心技術,一直到 1959 年蘇聯撕毀協議。接下來在錢三強、鄧稼先等老前輩們的努力下,1964 年我們的第一顆原子彈終於成功發射。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原子彈的研製,算是蘇聯領著我們走了一段路,可是在 1951、1953 年,美國和蘇聯分別研發出氫彈了,氫彈的威力是原子彈的幾百倍,我們只有原子彈遠遠不夠。

而氫彈的奧秘,蘇聯對我們三緘其口,一點話都套不出來,我們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不懼別國的核威懾,只能自己啃下來這個硬骨頭。

于敏則是 1960 年第一批被調去研究氫彈的研究人員。

那時候的研究員們有多艱辛,我們可能根本體會不到。1959 年開始的三年自然災害,人民還要勒緊褲腰帶向蘇聯還債,許多人餓的全身浮腫,還要堅持在科研一線。。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研究氫彈的于敏小組,根本得不到國際上任何研究報告,人們只知道要用原子彈的裂變引爆氘氚產生核聚變,他們只能每個人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討論攻關,有時想法不同吵得不可開交,就是在大家相互激辯下,氫彈研製的道路越來越清晰。。

1965 年,于敏帶領一隻小分隊去往中國唯一的計算機研究所進行模型分析,那時候的計算機還是那種打孔紙帶式的,效率賊慢,有時還罷工,即使這樣,這臺計算機也是隻有 5% 的時間分配給氫彈,往往都還是夜裡。研究人員在空閒時,就用算盤和計算尺來進行前期數學演算,努力趕進度。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于敏在一次模型結果出來後,果斷推測當時設計的原型不能夠引燃氫彈,他思來想去,提出了一種新的想法,跟別的科學家一分享,大家均佩服的不得了,趕忙照著這個模型重新演算。終於,于敏提出的新模型,解決了熱核材料自持燃燒的關鍵,氫彈製造,初見曙光!

1967 年 7 月,中國成功的進行了氫彈試驗,世界為之震驚。。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人用了七年零三個月,英國四年零三個月,法國八年零六個月,前蘇聯四年零三個月,而我們國家只用了兩年零八個月!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後來據美國那邊分析,于敏提出的氫彈結構原理,與當時其他國家的泰勒-烏拉姆結構類似,但于敏提出 X 射線透鏡而非 X 射線反射鏡來實現從初級到次級的能量傳送,在設計上更有先進性,因此,我國的第一個氫彈就實現了小型化,實現彎道超車。

之後于敏沒有停下研究腳步,美國在研究核武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而我們國家也不能落後。後來于敏由於常年生活不規律,過度勞累,在 1969 年到 1973 年中間有三次和死亡之神擦肩而過,但他總是在病剛剛好轉就又投身研究中。

美國核彈引爆 1000 多次,我國只有 48 次

他說過,中國能做出氫彈,於是中國就有了


80 高齡之時,于敏老先生仍然在研究激光慣性約束聚變研究,他幾乎為我國國防事業貢獻了自己的一生。

于敏先生,一直對於自己的工作成就看的很淡,別人說,要給他封一個 “ 中國氫彈之父 ” 的稱號,他總是拒絕:“ 這個提法不對,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業是一項集體的事業,是全國各條戰線、多個部門大力協同的成果,不是哪一個人、哪一個單位能夠獨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應當做的工作,榮譽屬於參加核武器研製的全體科技工作者、幹部、工人和解放軍指戰員。 ”

其實於老太過於謙虛, “ 中國氫彈之父 ” 並不是記者們強行冠名,而是同為核物理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阿格·玻爾在到訪中國時提出,作為同行,波爾當然知道于敏先生的成就到底有多麼巨大。

“ 中國氫彈之父 ” 這個稱號,於老受之無愧。

再次向于敏老先生以及無數默默奮鬥一生的人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緬懷。


“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鑄國防基石

做民族脊樑

來源:黨建,鳳凰網,紀錄片《大家》,光明網,新浪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