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劉伯承軍事生涯中的兵法謀略

劉伯承軍事生涯中的兵法謀略

鄧小平和劉伯承

劉伯承是中外著名的軍事家,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在革命戰爭年代,他以淵博的學識和卓越的才能,組織指揮了許多重大戰役,不僅戰功卓著,而且有突出的軍事才能和用兵之道。朱德曾評價說:“他在軍事理論上造詣很深,創造很多。”陳毅讚揚他“論兵新孫吳”,是當代傑出的兵法家。曾與他並肩作戰的鄧小平說他用兵是“在國內外屈指可數”。

被譽為“川中名將”

劉伯承於1912年春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年底畢業,被分配到川軍熊克武第5師任司務長,不久改任排長。1913年7月,第5師響應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在四川境內與北洋軍進行戰爭。這期間,全國政局動盪不定,軍事鬥爭大多演變為軍閥混戰。在硝煙戰塵中的出生入死,加上自己勤於鑽研,劉伯承的軍事指揮才能得到相當大的提高。

1921年8月,時任團長的劉伯承帶著他的第1團到湖北宜昌跟北洋軍的一個團作戰。敵方以水田為障礙進行防禦,劉伯承以一部兵力繞到敵側翼佯攻,而以主力從正面水田強攻,一氣將敵擊敗。事後,有個軍官不解地問他:“團長,你向來不主張正面硬攻,這次為什麼敢於冒險呢?”劉伯承笑了笑說:“敵人滿以為有水田作障礙,我就不會從正面進攻。其實水田的障礙性很有限,我不過是給他來一個小小的出其不意。”

1922年6月,熊克武的第一軍與劉湘的第二軍混戰,劉伯承在行軍中跟敵方部隊不期而遇,敵方佔據要隘,地形於己不利。劉伯承立即把團屬重機槍全部調上來,一陣猛烈射擊,打得敵人落荒而逃。按照川軍作戰的一般規律,團一級指揮官總是把重機槍放在後隊,前隊一旦頂不住就帶著重機槍逃走。因為軍閥們把裝備看得比士兵的生命更為重要。劉伯承抓住敵方指揮官的習慣心理,用違反常規的打法,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

1923年四川討賊戰爭中,劉伯承指揮第2混成旅縱橫馳騁,先用長途奔襲手段解決叛軍一個旅,再在成都東南的龍泉驛堅守4晝夜,抗擊了數倍於己的敵軍猛攻,保住成都城不落敵手。劉伯承“川中名將”的聲名從此大噪。

第四次反“圍剿”中放異彩

1928年下半年,劉伯承來到蘇聯當時最高軍事學府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底回國後,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1932年,劉伯承來到瑞金,10月任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中央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1932年底,第四次反“圍剿”開始。蔣介石調集來“圍剿”中央根據地的總兵力有50萬,分左、中、右三路,以中路軍總指揮陳誠轄11個師為主力。陳誠不顧左、右兩路軍觀望不前,自率中路軍長驅直進。中央紅軍總兵力約4萬人集結待機。

反“圍剿”戰役一開始,中共蘇區中央局制定了《作戰新計劃》,不從戰場實際出發,硬要紅軍攻佔南豐。紅軍按計劃強攻南豐失利,朱德、周恩來與劉伯承經過反覆研究,斷然放棄強攻南豐的計劃,改為以小部隊佯攻,主力撤走,尋機伏擊援敵。劉伯承領導總參謀部緊緊掌握敵軍的行蹤,及時向朱德、周恩來報告情況和提出建議,爾後根據朱德、周恩來的決議制定作戰方案,最緊張時方案一日三易。

1933年2月28日,紅軍終於贏得了良機,在黃陂、霍源地區殲敵52師全部和59師大部。接著,利用陳誠急於報復的心理,3月21日,又在草臺崗、東陂地區殲敵王牌部隊11師全部和9師、59師各一部。紅軍兩戰兩大勝,徹底粉碎了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聲威大震。敵人驚慌失措,沮喪至極。陳誠急得吐血,蔣介石哀嘆這是他“最大的恥辱”,“有生以來唯一之隱痛”。

劉伯承軍事生涯中的兵法謀略

畫作《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129師》

獨創“重疊待伏”戰法

在同一地方打伏擊乃兵家大忌,但劉伯承創造了3天之內,在同一地點、同一山溝連續兩次設伏殲滅日軍的經典戰例,創造了“重疊待伏”這種奇妙的戰法。

1937年10月,當忻口日軍遭到國民黨軍與八路軍的前後夾擊、攻勢受挫時,石家莊日軍沿正太路進攻娘子關,直趨太原;兵力部署上採取正面猛攻,側翼迂迴。防守娘子關的國民黨軍隊告急,八路軍總部命令剛剛到達平定一線的129師主力馳援。劉伯承率386旅趕赴娘子關前線。

10月21日,劉伯承到達柏井國民黨軍第3軍指揮所,軍長曾萬鍾介紹了防禦部署和前線戰況。劉伯承當即指出:右翼警戒線必須火速派兵,嚴防日軍偷襲。曾萬鍾並不以為然。劉伯承遂率386旅趕往右翼警戒線上的要點七亙村。

果然不出所料,日軍正準備從這裡透入。26日,劉伯承指揮386旅一部設伏七亙村,打擊了日軍的輜重部隊,殲其300餘人,繳獲騾馬300餘匹和大批軍用物資。

前方急需彈藥和糧食,日軍必然要再向平定運輸軍需品。劉伯承判斷日軍急於向娘子關防禦陣地的側翼增兵,心理又很驕橫,不會因遭到小的打擊而停止從七亙村通過;同時,預料日軍會以為八路軍不會在同一地點再次設伏,便一面製造假象,佯裝撤離遠去,一面果斷地在隔了一天後,於同一地點部署和指揮了第二次伏擊戰。

28日上午,日軍又從測魚鎮出動,以100餘騎兵和300餘步兵掩護輜重西進。11時許,早已隱蔽於此的八路軍等日軍輜重進入了伏擊圈後,各種武器一齊開火。日寇被擊斃百餘人,八路軍傷亡10餘人。八路軍還繳獲了一大批軍需品和騾馬。

國民黨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讚歎不已,稱此戰為“戰史上的奇蹟”,譽劉伯承為“當之無愧的名將”。後來,不少國家將這一戰法寫進了軍事教科書。

採用“吸打敵援”戰法

1938年,隨著游擊戰爭在華北上升到主要地位,劉伯承指揮129師開始更加有力地打擊敵人。

1月6日,鄧小平接任129師政治委員,進一步增強了129師的領導力量。2月,129師奉命配合國民黨軍“反攻太原”。2月22日,劉伯承率部設伏長生口,採用“吸打敵援”的戰法,佯攻舊關,吸引井隆守敵出援。日軍果然中計,被129師部隊在長生口附近擊斃130餘人,活捉少佐軍官等5人。

3月16日,劉伯承指揮了更大規模的神頭嶺伏擊戰。神頭嶺是邯(鄲)長(治)大道上黎城和潞城間的一個地形複雜的山嶺,劉伯承經過實地偵察把它當作伏擊點。戰鬥發起後,他以一部猛襲日軍兵站集結地黎城,迫使潞城守敵不得不出兵救援。援敵經過神頭嶺時,遭到129師預伏部隊的突然攻擊,被殲1500餘人。

3月31日,徐向前副師長率領部隊設伏涉縣、黎城間的響堂鋪,斃傷日軍400餘人,燒燬汽車180輛。劉伯承稱讚徐向前說:“在我們後路上風傳有敵人到來,但我們老練的高級指揮員能沉著判斷其不確,因而未放棄這一勝利的戰鬥。”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3次伏擊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頗有影響的“三戰三捷”。

4月,劉伯承指揮129師取得了反“九路圍攻”的勝利。“九路圍攻”是日軍大本營為掃除晉東南八路軍而進行的一次大規模圍攻,投入兵力達3萬餘人。劉伯承根據八路軍總部的指示,制定了反圍攻的方針,主要之點是以主力部隊向敵人包圍圈外遊擊,抓住戰機給敵人以致命打擊。他率領主力適時轉到敵外翼活動。

4月15日,日軍一個聯隊回竄至武鄉縣長樂村,他指揮部隊展開追擊和急襲,斃傷日軍2200餘人。這一仗和其他戰鬥的勝利,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使晉東南的抗戰形勢有了大的改觀。

劉伯承創造的“吸打敵援”戰法,不但取得“三戰三捷”,而且粉碎了日軍的“九路圍攻”,使晉冀豫根據地基本取得了地域西起同蒲路、北界正太路、東至平漢路、南抵黃河北岸的偉大勝利。(葉介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