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安徽南陵:使命担当,尽锐出战,实现黄墓村脱贫攻坚“四个转变”

南陵县许镇镇黄墓村以三国黄盖而得名,辖15个村民组,人口3348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家庭农场4个。村党总支下设2个党支部,党员99人。2014年7月,黄墓村被列为南陵县未出列的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71户156人。截止2017年底,全村脱贫71户156人,顺利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并获省级“森林村庄”荣誉称号。

近年来,为甩掉贫困村帽子,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结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荣誉共同体,按照“一抓双促”即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要求,谋格局、搭载体、创新路、办实事,开创了村脱贫攻坚“四个转变”新局面,向服务好群众“最后一公里”交出了“黄墓答卷”。

转变之一,“基础薄弱”到“实力壮大”的转变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而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过去,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收入基本处于空白。缺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村里没有条件为老百姓办实事,也没有资金用于改善村容村貌,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下。为此,重点补齐集体经济收入和公共设施建设两大短板,坚持因地制宜,整合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变“废”为“宝”,为项目选址提供科学化合理化的意见参考。将老村部拆迁改造,建设占地3亩的光伏电站。广泛发动群众,将土地流转给村部,建设占地108亩的高标准绿叶菜大棚基地,并租赁给经营主体,形成效益、带动增收。同时,积极为项目争取政策支持,帮助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确保扶贫产业、水利、路网等各类项目按计划实施、按工期推进、按时限完成。目前,村共实施扶贫项目41个,总投资1881.5415万元,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8.53万元,来源于县农商行股权分红4.2万元;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贴息项目财政资金资产收益3万元;60KW光伏电站上网电费收入4.93万元;百亩高标准绿叶菜生产基地租赁收入16.4万元。2018年,实施占地16亩的蔬菜大棚项目,共建设钢管大棚14个,预计2018年底前可收入租赁费4.15万元。这不仅验证了村集体经济和公共设施由“基础薄弱”到“实力壮大”的转变,更说明只要下决心啃下这两块制约贫困村发展的“硬骨头”,就一定能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新动力。

转变之二,“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过去,村里对贫困户的帮扶简单采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例如帮助申请低保、代缴新农合、帮助申请残补等,没有找准贫困户致贫的“病根”,做到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导致脱贫政策落实效果有偏差。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指导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因户施策、因人施策,量身打造个性化帮扶清单,确保帮扶措施落户到人见成效。对于有能力、有意愿、有资源的贫困户,帮助申报小额信贷用于自身发展;对于有资源、有能力的贫困户,帮助申请自种自养补助,提高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对于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提供乡村旅游岗位、“四员”及公益性岗位;对于有资源、有意愿的贫困户,村级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对其进行带动;对于有资源的贫困户,帮助开展土地入股分红;对于三无类贫困户,主要以资产收益分红及社保兜底增加其收入。目前该村:土地入股分红受益10户、自种自养补助受益34户、资产收益资金入股分红受益15户、光伏发电资产收益分红受益30户、绿叶菜生产基地资产收益分红受益19户、小额信贷受益24户、“四员”及公益性岗位受益19户、乡村旅游带动3户、社保兜底65户,做到了精准施策有举措,精准帮扶有实效。这不仅助推了脱贫政策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更说明只要下足“绣花”功夫,不搞“平均主义”,“大而化之”,就一定能解决扶贫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实现与国家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

转变之三,“虚功虚做”到“化虚为实”的转变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得怎么样,直接决定“一抓双促”工作的成效。过去,村党组织建设薄弱,村干部党员主体意识淡薄,存在重村务、轻党建的现象。为了在抓党建与促脱贫、促振兴之间搭建有效载体,驻村扶贫工作队谋划倡议成立了以村“两委”成员为“户长”,村内党员、贫困户、普通村民为成员的“党群户联体”。理念上,突出“三个三”。即“三共”、“三带”、“三作用”。“三共”即“共商共治共享”。共商,就是大家有事好商量,对村里发展提出自己意见建议;共治,就是积极行动、全员参与,共同把村级事务治理好;共享,就是走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道路,共享发展成果。“三带”即党带群、富带贫、强带弱。“三作用”即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群众自治主体作用。在“互帮互带”型党群户联体内,作为党员兼种养大户的邓修满,被村党组织推荐担任该户联体的户长,同时吸纳贫困户邓绪富、史兰英等人加入户联体,成为其中一员,并相互达成协议,由邓修满免费提供鸡苗,等贫困户将鸡养大后,再以市场价进行回购。从效果看,可为邓绪富、史兰英等每户年增收1000多元。此外,在“项目收益”型党群户联体内,扶贫产业项目--绿叶菜大棚基地经营者在村支书兼“户长”邓小三的协调帮助下,表示愿意加入该“党群户联体”,拿出一部分大棚,以长期用工、大户代养、临时用工等形式,带动户联体内30户贫困户每户收益分红500至1000元不等。这不仅凸显了“虚功虚做”到“化虚为实”的转变,更说明只要创新有效载体,农村党建工作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党建引领作用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党员责任感荣誉感,群众主人翁意识就会最大限度被唤起,正所谓“党员带了头、群众有奔头”。

转变之四,“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为官避事平生耻,有为就须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面对群众多样的利益诉求,面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道路上的“绊脚石”,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勇于担当、敢于作为,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着眼于满足出行安全需求,协调市县两级公路管理部门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办法,前后仅用一周时间,就将入村道口平整修复,彻底消除了村民日常出行的安全隐患,创造了为民服务的“黄墓速度”。着眼于满足身体健康需求,与芜湖市中医医院联系,在村设立爱心诊疗点和村民健康日,并由医院组织“爱心诊疗服务队”到村开展现场诊疗服务、健康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让群众把健康带回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黄墓理念”。着眼于满足成长成才需求,协调爱心文化企业赞助设立村“爱心·圆梦黄墓好儿郎”教育奖学助学基金共计10万元,不仅用于帮助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完成学业,更用于奖励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考取大学、考上名校的孩子们,引导和激励他们自强不息,向上向善,奋发成才,彰显了心系学子的“黄墓情结”。着眼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与县文广新局共同谋划创作了一部具有黄墓特色、体现扶贫成效的现代黄梅戏《一篓鱼》,增强贫困户“我脱贫我光荣”理念,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扶贫事业发展,打造了文化扶贫的“黄墓样板”。这不仅见证了“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转变,更说明只要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从具体事情入手,为群众排忧解难,就一定能使脱贫攻坚工作取信于民、赢得民心、收获更多点赞。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紧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以“党群户联体”为抓手,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责任担当,把村脱贫攻坚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