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安徽南陵:使命擔當,盡銳出戰,實現黃墓村脫貧攻堅“四個轉變”

南陵縣許鎮鎮黃墓村以三國黃蓋而得名,轄15個村民組,人口3348人,擁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個,家庭農場4個。村黨總支下設2個黨支部,黨員99人。2014年7月,黃墓村被列為南陵縣未出列的貧困村之一,建檔立卡貧困戶71戶156人。截止2017年底,全村脫貧71戶156人,順利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目標,並獲省級“森林村莊”榮譽稱號。

近年來,為甩掉貧困村帽子,駐村扶貧工作隊與村“兩委”結成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榮譽共同體,按照“一抓雙促”即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要求,謀格局、搭載體、創新路、辦實事,開創了村脫貧攻堅“四個轉變”新局面,向服務好群眾“最後一公里”交出了“黃墓答卷”。

轉變之一,“基礎薄弱”到“實力壯大”的轉變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而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過去,村集體經濟發展滯後,收入基本處於空白。缺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村裡沒有條件為老百姓辦實事,也沒有資金用於改善村容村貌,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下。為此,重點補齊集體經濟收入和公共設施建設兩大短板,堅持因地制宜,整合利用閒置的土地資源,變“廢”為“寶”,為項目選址提供科學化合理化的意見參考。將老村部拆遷改造,建設佔地3畝的光伏電站。廣泛發動群眾,將土地流轉給村部,建設佔地108畝的高標準綠葉菜大棚基地,並租賃給經營主體,形成效益、帶動增收。同時,積極為項目爭取政策支持,幫助協調解決各類問題,確保扶貧產業、水利、路網等各類項目按計劃實施、按工期推進、按時限完成。目前,村共實施扶貧項目41個,總投資1881.5415萬元,公共服務功能日趨完善。集體經濟收入共計28.53萬元,來源於縣農商行股權分紅4.2萬元;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貼息項目財政資金資產收益3萬元;60KW光伏電站上網電費收入4.93萬元;百畝高標準綠葉菜生產基地租賃收入16.4萬元。2018年,實施佔地16畝的蔬菜大棚項目,共建設鋼管大棚14個,預計2018年底前可收入租賃費4.15萬元。這不僅驗證了村集體經濟和公共設施由“基礎薄弱”到“實力壯大”的轉變,更說明只要下決心啃下這兩塊制約貧困村發展的“硬骨頭”,就一定能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新動力。

轉變之二,“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

“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過去,村裡對貧困戶的幫扶簡單採取“低保兜底,一兜了之”的做法,例如幫助申請低保、代繳新農合、幫助申請殘補等,沒有找準貧困戶致貧的“病根”,做到對症下藥、靶向治療,導致脫貧政策落實效果有偏差。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指導下,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為遵循,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因戶施策、因人施策,量身打造個性化幫扶清單,確保幫扶措施落戶到人見成效。對於有能力、有意願、有資源的貧困戶,幫助申報小額信貸用於自身發展;對於有資源、有能力的貧困戶,幫助申請自種自養補助,提高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對於有能力、有意願的貧困戶,提供鄉村旅遊崗位、“四員”及公益性崗位;對於有資源、有意願的貧困戶,村級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對其進行帶動;對於有資源的貧困戶,幫助開展土地入股分紅;對於三無類貧困戶,主要以資產收益分紅及社保兜底增加其收入。目前該村:土地入股分紅受益10戶、自種自養補助受益34戶、資產收益資金入股分紅受益15戶、光伏發電資產收益分紅受益30戶、綠葉菜生產基地資產收益分紅受益19戶、小額信貸受益24戶、“四員”及公益性崗位受益19戶、鄉村旅遊帶動3戶、社保兜底65戶,做到了精準施策有舉措,精準幫扶有實效。這不僅助推了脫貧政策由“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轉變,更說明只要下足“繡花”功夫,不搞“平均主義”,“大而化之”,就一定能解決扶貧工作中底數不清、目標不準、效果不佳等問題,實現與國家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

轉變之三,“虛功虛做”到“化虛為實”的轉變

“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建引領作用發揮得怎麼樣,直接決定“一抓雙促”工作的成效。過去,村黨組織建設薄弱,村幹部黨員主體意識淡薄,存在重村務、輕黨建的現象。為了在抓黨建與促脫貧、促振興之間搭建有效載體,駐村扶貧工作隊謀劃倡議成立了以村“兩委”成員為“戶長”,村內黨員、貧困戶、普通村民為成員的“黨群戶聯體”。理念上,突出“三個三”。即“三共”、“三帶”、“三作用”。“三共”即“共商共治共享”。共商,就是大家有事好商量,對村裡發展提出自己意見建議;共治,就是積極行動、全員參與,共同把村級事務治理好;共享,就是走抱團發展、共同致富道路,共享發展成果。“三帶”即黨帶群、富帶貧、強帶弱。“三作用”即發揮黨組織戰鬥堡壘、黨員先鋒模範、群眾自治主體作用。在“互幫互帶”型黨群戶聯體內,作為黨員兼種養大戶的鄧修滿,被村黨組織推薦擔任該戶聯體的戶長,同時吸納貧困戶鄧緒富、史蘭英等人加入戶聯體,成為其中一員,並相互達成協議,由鄧修滿免費提供雞苗,等貧困戶將雞養大後,再以市場價進行回購。從效果看,可為鄧緒富、史蘭英等每戶年增收1000多元。此外,在“項目收益”型黨群戶聯體內,扶貧產業項目--綠葉菜大棚基地經營者在村支書兼“戶長”鄧小三的協調幫助下,表示願意加入該“黨群戶聯體”,拿出一部分大棚,以長期用工、大戶代養、臨時用工等形式,帶動戶聯體內30戶貧困戶每戶收益分紅500至1000元不等。這不僅凸顯了“虛功虛做”到“化虛為實”的轉變,更說明只要創新有效載體,農村黨建工作就能煥發出新的活力,黨建引領作用就能得到充分發揮,黨員責任感榮譽感,群眾主人翁意識就會最大限度被喚起,正所謂“黨員帶了頭、群眾有奔頭”。

轉變之四,“被動應付”到“主動作為”的轉變

為官避事平生恥,有為就須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面對群眾多樣的利益訴求,面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絆腳石”,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勇於擔當、敢於作為,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迎難而上,攻堅克難,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著眼於滿足出行安全需求,協調市縣兩級公路管理部門採取特事特辦、一事一議的辦法,前後僅用一週時間,就將入村道口平整修復,徹底消除了村民日常出行的安全隱患,創造了為民服務的“黃墓速度”。著眼於滿足身體健康需求,與蕪湖市中醫醫院聯繫,在村設立愛心診療點和村民健康日,並由醫院組織“愛心診療服務隊”到村開展現場診療服務、健康講座等志願服務活動,讓群眾把健康帶回家,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黃墓理念”。著眼於滿足成長成才需求,協調愛心文化企業贊助設立村“愛心·圓夢黃墓好兒郎”教育獎學助學基金共計10萬元,不僅用於幫助貧困家庭子女順利完成學業,更用於獎勵獲得“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幹部”和考取大學、考上名校的孩子們,引導和激勵他們自強不息,向上向善,奮發成才,彰顯了心繫學子的“黃墓情結”。著眼於滿足精神文化需求。與縣文廣新局共同謀劃創作了一部具有黃墓特色、體現扶貧成效的現代黃梅戲《一簍魚》,增強貧困戶“我脫貧我光榮”理念,引導全社會關心支持扶貧事業發展,打造了文化扶貧的“黃墓樣板”。這不僅見證了“被動應付”到“主動作為”的轉變,更說明只要以群眾利益為重,以群眾期盼為念,從具體事情入手,為群眾排憂解難,就一定能使脫貧攻堅工作取信於民、贏得民心、收穫更多點贊。

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圍繞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的決策部署,以“黨群戶聯體”為抓手,精準施策、精準幫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把村脫貧攻堅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願景,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