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7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敘述東晉的歷史,要從司馬睿說起,說到司馬睿,要先說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成語:衣冠南渡。這個成語,語出唐史學家劉知幾《史通》“邑里”篇。該文原僅指西晉末天下亂,中原士族相隨南逃、中原文明或中原政權南遷。後衣冠南渡逐漸演化為熟典,代指北方縉紳、士大夫等避亂南方並落地生根的事件。

最早的衣冠南渡,是指永嘉之亂後,中原政權和文明首次南遷,由西晉京師洛陽南渡至建康(今南京)。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晉統治者衣冠南渡後,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司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東晉開國皇帝(318年—323年在位)。在晉朝司馬氏家族的譜系中,他是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武王司馬伷之孫,琅邪恭王司馬覲之子。

司馬睿於晉武帝司馬炎咸寧二年(276年)生於洛陽,他的祖父琅琊王司馬伷是司馬懿的庶子,曾祖母是司馬懿的伏夫人。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司馬睿父司馬覲為司馬伷長子,初拜冗從僕射,後襲爵琅邪王。雖然地位顯赫,但一生碌碌無為。

太熙元年(290年),司馬覲去世,年僅15歲的司馬睿依例襲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晉武帝司馬炎去世。繼立的司馬衷是歷史上著名的白痴皇帝,魯愚遲鈍,無力駕馭政局。

在動盪險惡的政治環境中,處於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馬睿無兵無權,為避殺身之禍,他採取恭儉退讓的方針,儘量避免捲入鬥爭的旋渦。此舉在當時獲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紹的高度評價。在洛陽,司馬睿交結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導。這個姓王的朋友,從此和司馬睿一生緊密相連。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王導,字茂弘,出身於北方頭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認的名士領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園所在的琅邪國,是司馬睿的封國。司馬睿的琅邪國在西晉算是大國,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

永興元年(304年)七月,“八王之亂”進入高潮。東海王司馬越挾待晉惠帝司馬衷親征鄴城。當時,坐鎮鄴城的將軍是皇太弟成都王司馬穎(前不久,司馬穎擊殺了執政的長沙王司馬乂,強迫惠帝封他為皇位繼承人)。

時任左將軍的司馬睿奉命參加了討鄴戰爭,時年29歲。兩軍在蕩陰(今河南湯陰)展開激戰。結果司馬越兵敗,逃回封國東海。惠帝及隨軍大臣被司馬穎劫掠入鄴,司馬睿也在其中。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不久司馬睿的叔父東安王司馬繇因得罪司馬穎而遭殺害。司馬睿害怕禍事殃及自己,潛逃出鄴。在出奔洛陽的途中,他行至黃河岸邊被把守黃河渡口的小吏捕獲,險遭不幸。司馬睿到達洛陽,馬上將家眷接出赴往琅邪(今山東膠南縣)去了。

永興二年(305年),東海王司馬越再次起兵下邳,準備西迎惠帝時,起用琅邪王司馬睿為平東(後遷安東)將軍兼徐州諸軍事,留守下邳,為他看管後方。司馬睿受命後,請王衍從弟、參東海王越軍事的王導為司馬,委以重任。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馬睿偕王導渡江至建鄴。晉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江東。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永嘉南渡後,王導始終居機樞之地,王導同族強人王敦征討於上游,王氏家族近屬居內外之任,佈列顯要者人數甚多。以王導、王敦為代表所構成的王氏家族勢力在江左維持了二十餘年,直到庾氏家族興起,才抑制王氏並凌駕於王氏為止。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病逝,匈奴大軍包圍洛陽,晉懷帝司馬熾不幸被俘,不久便在洛陽遇害。兩年後,晉武帝司馬炎之孫司馬鄴在長安稱帝(史稱“晉愍帝”),他命令司馬睿、劉琨等人分率路大軍共七十萬之眾攻打平陽。說起來,司馬鄴對司馬睿這位“皇叔”寄予厚望,將其視作主力,卻不料後者在江左士族的勸說下抗旨不遵。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十二月,匈奴皇帝劉聰派大將劉曜包圍長安,司馬鄴無奈之下只得出城投降,西晉至此滅亡。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次年,也就是公元317年4月6日,司馬睿宣佈改元建武,自封為晉王,東晉正式建立。多名大臣先後勸進,但都被司馬睿拒絕,此時的他顯然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稱帝。

建武二年(318年)四月,司馬鄴逝世的訃告傳至江東,司馬睿這才改年號為太興,宣佈即皇帝位,史稱“晉元帝”。登基後,司馬睿宣佈大赦天下,還將建鄴改稱建康,以避前朝愍帝司馬鄴的諱。

說起來,血統疏遠、聲望不足、本無野心的司馬睿,怕是做夢也沒曾想到有朝一日能成為皇帝。不過他知道,自己能夠稱帝,不是憑藉本人的權威,而是西晉皇室的身份在當時已成為漢族政權的象徵,只有在此旗號下,北方大族才能在江南立足。當然,更重要的是琅琊王氏的幫助,於是司馬睿任命王導為宰相,執掌朝政,大批王氏子弟充實到各級崗位,時人稱之“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永昌元年(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誅劉隗為名,在武昌起兵,直撲石頭城(即建康)。王導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殺戴淵等,劉隗投奔石勒。

司馬睿一敗塗地,無奈之下,司馬睿“脫戎衣,著朝服”對王敦說:“你如果想當皇帝,早和我說啊,我把皇位讓給你,還當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讓百姓跟著受苦呢?”司馬睿近似哀求的話,並沒有撫平王敦的野心,雖然王敦沒有當皇帝,司馬睿和他的朝廷也成了擺設。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司馬睿見無法動搖王氏勢力,自己名為天子,號令卻不出宮門,漸漸憂憤成病,臥床不起。永昌元年閏十一月初十日(323年1月3日),司馬睿憂憤病逝。終年47歲,在位6年。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遺詔由太子司馬紹繼位。

曹魏時期,有一本流傳很廣的書叫《玄石圖》,上面記有“牛繼馬後”的預言,司馬懿又請星象家管輅占卜子孫運勢,管輅占卜的結果與《玄石圖》不差毫釐。司馬懿不解何意。後來他位居太傅之職,權傾天下。他手下有個將領叫牛金的,為他出生入死,立下殊勳。司馬懿忽有所觸,想起“牛繼馬後”的預言,心裡十分忌諱,怕牛金將來會對子孫不利,就派人請他赴宴,酒中下毒,牛金為人坦蕩,沒有提防之心,“飲之即斃”,就這樣稀裡糊塗地送了命。

司馬懿自此以為,牛金已死,子孫便可高枕無憂坐享福貴了,殊不知世事難以預料。司馬懿的孫子司馬覲襲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為妃子。夏侯氏人很風流,沒多久就與王府也叫牛金的一個小吏勾搭成奸,後生下了司馬睿。

東晉司馬睿:與豪族共治天下,有史書說他並不是司馬氏骨血

此即史書所言,司馬睿並非皇族血脈,而是琅琊王府小吏牛金的兒子。只是因為有“牛繼馬後”的傳言,導致了戰將牛金被冤殺。後人遂戲謔地稱司馬睿為牛睿,比如明朝思想家李贄,就直稱東晉為“南朝晉牛氏”,而不稱司馬氏。

(本文圖片為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