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一直以來作為中部交通中心和旅遊集散地。木蘭山坐落在有“武漢後花園”之稱的黃陂區,距離武漢市區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木蘭山,東擁木蘭湖、南瞰木蘭川、西挽灄水河、北枕大別山,海拔582.1米。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宗教香火聖地——西陵勝景 三楚極冠

木蘭山山勢峭拔,奇石嶙峋,松柏疊翠,寺廟林立,是歷代佛教、道教薈萃之勝地。

黃陂木蘭山古屬西陵,她似嘯天雄獅伏臥在灄水河畔,有“南瞻鄂渚通王氣、北顧中原鎖帝鄉”之譽,明代詩人屠達稱其為“西陵最盛,蓋三楚之極觀”。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名是以人命名還是以植物命名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木蘭從軍的故事,隨著《木蘭辭》不知傳頌了多少代。

相傳,漢代的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佈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

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鬱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後來家鄉的人為了紀念這位巾幗英雄,在其墓前豎立了“木蘭將軍之墓”的巨碑,並於明萬曆三十七年在山上建立了木蘭殿、木蘭將軍坊,從此木蘭山名聲大震。正如明代詩人徐承頤所寫:“未有木蘭先有山,山名偏借木蘭補;木蘭與山名俱在,山並木蘭爭萬古。”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雖然據後人考證,木蘭縣的設置時間在南齊時期,縣以山名,山又由人來命名的話,也就是說,木蘭的傳說在南齊以前流傳已相當廣泛,且已演化成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所以朝廷用木蘭名設縣追念褒揚之以激賞來者。

但事實上最早記述木蘭民歌的是《木蘭辭》,《木蘭辭》最早見於南朝陳代僧人智匠的《古今樂録》。不論是否真有木蘭其人,從時間上看也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以山上的木蘭樹、木蘭花等植物名山的說法更有說服力。但這並不影響世人對木蘭山美麗風景的喜歡和對花木蘭將軍傳奇人生的敬仰,每年前來木蘭山旅遊觀光的人更是絡繹不絕。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不同信仰的道教與佛教何以能共處一山?

道教、佛教共處一山的情況在全國並不多見,但木蘭山卻是個異數。木蘭山佛道兩教長期共存共榮,佛道文化相融相通,形成了獨特的和諧融洽的人文景觀。

在當今世界的很多戰爭、恐怖事件,都是打著宗教的旗號或者以宗教面貌出現的極端行為,暴力恐怖活動,宗教似乎成為世界動盪不安的一個重要因素。木蘭山道教與佛教的和諧融洽似乎可作為當今宗教和平相處者研究而不可多得的現實案例。

道教對中國古代的許多傳統文化兼收幷蓄,思想來源豐富。例如道家思想、儒家倫理綱常、墨家思想、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讖緯之學、古代鬼神思想、巫術和神仙方術、黃老思想等都被道教吸納和發展。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道教在長期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儒釋之間產生了複雜的互動關係;既相互排斥,相互鬥爭,又相互吸收,相互交融。木蘭山道家與佛家的建築與文化相結合,宗教與木蘭從軍的傳說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木蘭文化。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佛道並存的宗教建築群木蘭山廟宇,始於隋,興於唐,盛於明,先後曾出現過七宮八觀三十六殿、古佛千餘尊的壯觀場景。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道教建築多分佈於南天門以上,與天相接的金頂給人以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印象。南天門以下多分佈佛教廟宇,背山面水,有平和穩定之感。兩教在木蘭山中和睦相處,世代相傳,形成了獨特的木蘭宗教文化,可謂“佛中有道,道中有佛”。

山勢在這兒開始變得陡峭,站在南天門前,仰首望上面的宮觀,只見層層排列相互掩蔽不見盡頭。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的道觀,歷史上形成的傳統屬於子孫叢林,各宮觀皆由師徒相承,全山密密麻麻地分佈著近40座宮觀,只有兩座是“公廟”,即全山道眾共有的大殿。一座是“木蘭將軍”廟,另一座是“三官殿”。後者高大宏偉,不過香火稍稀,前者則立於從南天門上金頂的當中,似乎昭示著對木蘭將軍的敬仰和崇拜,是山的核心。

木蘭殿比起山上的大多數道觀都顯得高大有氣派。觀前有石牌坊上書“唐木蘭將軍”,據說此為隋唐時物,看下來卻似乎建於宋。殿內供奉木蘭神象,中間是受封后的身披將軍袍的木蘭,左邊是尚未代父從軍前的木蘭姑娘裝束,右邊則是受封回到家中重新恢復女裝的木蘭,現在我們看到的神像是改革開放後修復大殿時重塑的。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上的宮觀一座挨著一座,轉個彎,你會碰到兩座相向的大殿。站在殿前,似乎已到了最高處,殿頂上便是藍天,然而走到殿後又發現還有更高的大殿在上面。如此行行復行行,大約一個多小時才攀到山的最高處,金頂。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的朝天之路起于山門,經過一天門、雷祖殿、講經堂、南天門、木蘭寨、二天門、木蘭將軍坊、木蘭殿、鬥姆宮、報恩殿、帝王宮、三清殿、三天門到達建築群的高潮——金頂、玉皇閣。金頂周圍都是陡峭的石壁,更顯出它的孤高。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站在金頂上回望四周,山腳下的原野向遠方伸展,直到看不見的遠處,輕霧籠罩下的木蘭湖和仙河,昭示著這是一處受到天地精華滋潤的沃土。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神奇的建築方式

木蘭山宗教建築的特點是佛道共存,把佛教與道教建築融為一體;建築及其他構築物多用山上石塊交錯嵌壓而成,不用泥漿,,即幹砌石牆,有的高達3、4層樓。

但重建時,手藝好的工匠皆已作古,他們的徒弟們沒能傳下師傅的絕活,所以現在山上除劫後殘存的少量片石幹砌的宮觀外,新建的便沒有原來那種氣派和鄉土特色。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石料資源非常豐富,主要建築除了牆體是石頭建造的外,連屋頂也多用片石鋪就的,具有排水排汙的優勢,還能在房屋重新翻修中循環利用。

片石也用作鋪地的主要材料,便於透水透氣,也利於植物生長。同時,木蘭幹砌的宗教建築從材質和色彩上體現了一種當地的質樸美,在木蘭山中顯得既親切又和諧。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的宮觀等建築大多數是“文革”結束後重建的。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解決中國中央造山帶金鑰匙的木蘭山藍片岩

從西門樓至勝景廣場,可遊覽木蘭山國家地質公園,木蘭山地質公園所在的大別高壓、超高壓變質帶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壓、超高壓變質帶之一。

1996年,在中國召開的第三十屆世界地質大會上,這條變質帶是大會選定的三條考察線路之一。

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世界頂級地質專家、學者參與了考察,他們認為“木蘭山藍片岩是解決中國中央造山帶的金鑰匙,其意義重大,木蘭山及附近地區是研究中央造山帶的重要基地,是地質科普的重要場所,在國內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在地質公園內,娘娘殿的下側有一座數十丈高的大岩石向外伸展,極其驚險。上面有幾條格子狀的紋路,幾個不畏艱險的年輕小夥正在上面攀爬、行走、歡呼、拍攝。

玉皇閣的當家告訴我們,那叫棋盤石,並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傳說木蘭曾拜玄天上帝為師,一次師徒二人在巨巖上下棋,祖師爺輸給了聰明的木蘭,一生氣腳一跺,巨巖從上到下開了一條透底的大裂縫。從娘娘殿前向下看,那條裂到底的幾十丈深的石縫就是。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的道家是如何通過建築佈局

來體現祟拜的仙山神居呢?

從金頂向西側望去,在稍低的另一山包上,立著一座造型與眾不同的廟宇,這就是玉皇閣。她的旁邊就是娘娘殿,是香客上山求嗣最多的殿堂。

玉皇閣的外形不是像多數廟宇那樣四方卻是六邊形的,所以一瞧之下就覺得異樣。殿不大卻已有了年紀,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算來已有600多歲,是山上的一處文物。

木蘭山菩薩應遠又應近,每年來自鄂、豫、皖、湘、贛五省的遊人香客絡繹不絕,特別是每逢宗教節日,這裡更是盛況空前。一年一度的金秋木蘭廟會,也就是八月初一“開山門”,來自省內外的數萬香客遊人齊聚於此,爭燒第一柱香。山上燈火輝煌,仙樂飄飄,香客遊人摩肩接踵,場面蔚為壯觀,讓人不由感嘆:“木蘭仙山,靈感四方”。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主要祭祀空間有金頂和玉皇閣,分別位於祈嗣頂和千尺峰。作為建築群焦點的金頂,不僅是朝拜功能的高潮,也是建築藝術的高潮。金頂平面為中軸對稱的一個長方形平實穩重。內部空間柱網規整用材講究。三面實牆,因此內部空間封閉,光線暗淡,氣氛肅穆。

金頂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僅在於仰視時給人的宏偉之感,還在於古時的營造者巧於互借。將遠處山巔的玉皇閣借入,使之成為金頂的襯托,豐富了景觀層次,增加了金頂建築群帶來的視覺震撼。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金頂下來後從這裡拾級而上,就是坐落在海拔520m的千尺峰上的玉皇閣,其始建於唐代,閣高10m,相傳是木蘭將軍凱旋歸朝後朝廷賜冠的地方。整個建築沒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塊交錯幹徹而成。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道教建築群屬於典型的山地道教建築。老子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受這個思想影響,木蘭山建築群的選址、佈局,以及建築單體的處理都返璞歸真,順應自然。

道家祟拜神仙,提倡隱居修煉,認為神仙居於景色秀麗山林幽深之處。而到達神仙聚居之處,則需要經過天路歷程才能實現。

因此,木蘭山道家建築群的佈局結合地形地貌,臺階沿著山路步步而上,通往山頂的長長的朝聖之路象徵著天路歷程。

從建築的環境特徵來看,木蘭山建築群選擇建設在聳立的山體中形成“天外有天”的仙境,並將朝聖路線與山勢結合,充分體現了道家朝天的思想。

西陵勝景,三楚極冠的木蘭山,不同信仰的佛與道何以能共處一山?

西陵勝景木蘭山 攝影:盧清國

木蘭山奇峰突兀,山徑崎嶇,既有億萬年前地質奇觀,又有佛道諸教的靈光四溢,更有漢代木蘭將軍的史記與傳說,無愧為西陵勝景,江漢靈山。

貼士我採集了關於武漢木蘭山的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與所有人共同體驗全年都可以來玩。

交通指南:

公交:漢口火車站搭乘:292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前川客運中心下車,轉乘--木蘭山景區下。

自駕:外環線-轉岱黃高速黃陂方向--花木蘭轉盤往北走木蘭大道--木蘭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