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3月4日,德州藍天救援隊援助武漢隊員竇亞旗(左四)走出隔離點。(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徐付彪 攝)

  大眾網·海報新聞德州3月4日訊(記者 徐付彪)3月4日上午9點,德州藍天救援隊隊員竇亞旗,走出位於德州運河經濟開發區的一處隔離點,今天是他馳援武漢歸來後解除隔離回家的日子。2月7日,他和隊友劉健一同馳援武漢,在圓滿完成10天的支援任務後,於2月18日返回德州,就地隔離。

  “10天,240個小時的堅守。”竇亞旗首次向記者講述了那10個幾近不眠不休的日夜。

  “直到解除隔離,才真正完成援助武漢任務”

  3月4日一大早,德州藍天救援隊隊長楊岸瑛就帶著幾名隊員來帶隔離點外,等待即將解除隔離的隊員竇亞旗,隊員們還湊錢買了一大捧鮮花。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中國藍天救援隊慰問餐管組,右三為竇亞旗。(受訪者提供)

  9點,身穿天藍色制服的竇亞旗走出隔離點,沒有擁抱沒有握手,向前來迎接他的戰友們敬了一個禮,接過鮮花。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竇亞旗身穿防護服。(受訪者提供)

  竇亞旗是德州藍天救援隊行動部副部長,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出發時,他曾說“希望能給兩個孩子做個榜樣”,如今他做到了。

  “直到今天解除隔離,我懸著的心才真正放下。”竇亞旗說,沒有被感染,沒有將感染的危險帶回家鄉,才真正意味著自己完成了援助武漢的任務。

  堅守武漢天河機場240個小時,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2月8日,竇亞旗、劉健與來自山東省各地市的30名藍天救援隊志願者到達武漢。沒有停歇,他們接管了一處應急倉庫,面積接近一個足球場大小。

  倉庫距離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僅3公里,主要接受來自各地的援助物資。竇亞旗所屬的山東志願者隊伍負責進行捐贈物資的接收、登記、運輸和發放工作。

  隨著大批量捐贈物資陸續運抵武漢,中轉調運與分發運輸工作壓力隨之增加。隊員們全體24小時備戰,隨叫隨到,因為不知道哪個航班什麼時候降落,常常半夜被叫醒,披上衣服就跑去搬運物資,“10天的時間裡沒有睡過一個囫圇覺”。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在武漢期間,竇亞旗為隊員們準備飯菜。(受訪者提供)

  竇亞旗原本被分配到餐管組,但是看著救援物資不斷運到天河機場,隊友們累得筋疲力盡,他也放棄休息時間,加入到物資歸庫的工作中。

  此前,志願者們每天吃自帶的盒飯和泡麵,濟南志願者帶來餐車後,竇亞旗的戰場才轉到“後方”。但是,保障200餘名隊員的飲食很難,每天竇亞旗需要備好幾百斤的蔬菜、大米、肉類。最遠的一次,他開車跑了200多公里,才買到足夠的食材,保證200餘名隊員吃上熱乎飯。

  “夜裡睡一覺,醒來大衣要沉上幾斤”

  氣候不適,就用身體硬抗;機械不夠,就肩扛手抬;吃的不夠,就跑200多公里去買……在援助武漢期間,竇亞旗和隊員們克服了很多困難。

德州救援隊員講述馳援武漢經歷:克服困難,堅守物資倉庫240小時

在武漢期間,竇亞旗正在準備做飯用的水。(受訪者提供)

  武漢天氣不同於山東,又溼又冷。竇亞旗介紹說,轉運儲存物資的大倉庫屬於臨時搭建,水電也是剛通上,隊員們晚上都是在倉庫就地搭建帳篷休息。晚上睡帳篷時都要在底下墊上硬紙殼。“又趕上雨雪天氣,雨水流進倉庫,一覺醒來,紙殼都溼透了。”

  帳篷不夠用,竇亞旗就睡在車上。一到深夜,他就把貨車後座整理出來,下面鋪上兩件大衣,和衣而睡。第二天醒來,竇亞旗收拾大衣的時候發現,大衣變沉了不少,“空氣太潮溼了,大衣又吸水汽,一晚上能沉上好幾斤”。沒幾天,武漢又下起了雨,情況變得更加困難。最後,大家晚上肩並著肩睡,白天就用電熱毯烘乾被子、大衣,硬是克服了困難。

  “竇亞旗、劉健是好樣的,給我們所有隊員帶了個好頭。”德州藍天救援隊隊長楊岸瑛說,目前德州市及縣(市、區)各藍天救援隊仍在戰“疫”一線,600餘名隊員正在配合政府進行卡口執勤、消殺作業、防疫等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