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4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從接受教育開始,歷史書就向我們展現了一位起義領袖,他便是李自成。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覺得他是真正的民族英雄,那麼,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李自成真的是響噹噹的豪傑嗎?

我們且從李自成的出身說起,這位起義者來自山西的一戶貧困人家,小時候替周圍的富戶放羊。據費密《荒書》記載,李自成在出生時,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黃衣人進入土窯,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黃娃子(一說黃來兒), 初名鴻基,小字磑生。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由於,家裡經濟緊張,連吃飯都困難,所以,李自成也沒有受過教育。家人把李自成送到廟裡做事,讓他跟著和尚混口飯吃,李自成在寺廟裡喜歡胡亂擺弄一些槍棒。明朝天啟年間,陝北地區災荒連年,官府糧差分文不減,李家生活非常困難。

後來,李自成的家人全都死光了,李自成光棍一人前往驛站當差,再後來由於驛站體制裁員,李自成光榮下崗。回到鄉下後,李自成抓到自己的老婆和外人有染,便將通姦的二人全都殺了,惹上了官司。李自成一路逃亡到甘肅地區,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只能拉著侄子投身行伍。

李自成並未就此安定在軍營中,由於,軍隊的領導剋扣了士兵們的糧餉,李自成一怒之下將當地總兵和縣令全部殺掉,鼓動士兵變亂,揭竿而起。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最初的時候,李自成漂泊到陝西投靠了同為農民起義軍的王左掛,可是,不到一年這位新領導就受朝廷招攬。李自成無奈之下轉投了當時另一股起義勢力“不沾泥”,可李自成彷彿天生克主,不沾泥的勢力在一年後被朝廷直接剿殺,殘餘的起義軍也紛紛投降,李自成只能帶著一眾親信繼續出逃。

這一時期明朝派遣名將洪承疇剿滅各地起義軍,李自成的小部隊在朝廷的高壓下慌忙逃竄,前往山西加入了李自成舅舅高迎祥的匪幫,高迎祥算是第一代“闖王”,而侄子李自成此時只是一員“闖將”。這股勢力最開始的時候被山西總兵的鐵騎部隊擊潰,險些被剿滅,後金入關朝廷將這位山西總兵調離,這才給了高迎祥勢力喘息的機會。

高迎祥一夥明白自己根本不是朝廷的對手,所以,便將主力轉移到了河南地區,並且,提出了分兵跑路的戰略方針。後來,由於李自成部和張獻忠部發生矛盾,李自成一怒之下帶著自己的親信遠走甘肅。再後來高迎祥的部隊被朝廷擊潰,高迎祥本人也被俘虜,由山西巡撫親自押解至京城將其千刀萬剮。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舅舅死了,他的殘餘部隊自然歸順了李自成,李自成也順理成章的被部下推選為第二任“闖王”。因為,李自成曾在山西地區吃過癟,所以,他的勢力盡量避開山西,在甘肅四川兩地來回流竄。此時,崇禎皇帝見這夥流寇越來越囂張,索性加大了打壓力度,一度將李自成的部隊打得只剩十幾人,李自成灰頭土臉的帶著幾個人逃進山林躲了起來。

在深山老林裡藏了三年,李自成聽說明朝軍隊目前在圍剿張獻忠,藉機佔領了河南地區,還提出“免除賦稅”的政策,使起義軍直接擴張到十幾萬。事實上,河南當時正在鬧災荒,百姓們連飯都吃不上了,此時李自成提出免除賦稅自然會能夠拉起一支隊伍。

帶著這支草根軍隊,不到一年的時間李自成就拿下了洛陽,後來,更是趁著洪承疇投降後金,李自成藉機攻下陝西。有了家底的李自成此時十分膨脹,索性稱帝。李自成號稱大順天子,率軍一路攻向北京。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此時的北京城裡已經沒有多少能夠上戰場的大將了,李自成的進攻路線暢通無阻。按理說,明軍的武器裝備遠勝於起義軍,可惜,明軍在內外夾擊下士氣盡失,也就被李自成的草根部隊鑽了空子。李自成連攻帶屠,勢如破竹般的打進了北京城。


李自成的部隊進入北京後,土匪本性展露無遺,在皇宮中大肆掠奪。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入北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其實,吳三桂本來是要投奔李自成的,在拜見李自成的路上,吳三桂遇上了自己的管家,便問道:“家人還好嗎?”管家說:“都已經被查封了。”吳三桂心想,等我回去後闖王都會還給我的,又問道:“家人還好嗎?”

此人問管家:我的老婆去哪裡了?管家說:被抓了,聽後他當即造反

管家答道:“都已經被抓起來了。”吳三桂又想到,等我回去後闖王會放人的,最後,問道:“夫人還好嗎?”管家說:“夫人被闖王抓走了。”這下吳三桂火冒三丈,自己最心愛的女人居然被抓走了,大吼道:“我連一個女人都保護不好,又有什麼臉面見人?”

至此,吳三桂扭頭回去抽調兵力,以為崇禎報仇為名,聯合清軍將李自成直接趕出北京。李自成的部隊也在後來的一年裡被打得土崩瓦解,李自成本人流落到湖北地區,據說,因為小偷小摸最終被一個老農用鋤頭掄死了。

這樣的人倘若能被稱為英雄,豈不被真正的英雄笑掉大牙?

『《鹿樵紀聞》、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九卷、《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