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洪文泉 薛硯 楊唯偉

隴原大地,湧動著發展活力;萬千村莊,講述著“三農”故事。

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大宗農產品市場價格總體低迷……過去一年,面對重重困難和挑戰,甘肅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農”領域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全力決戰脫貧攻堅,紮實推進鄉村振興,全省“三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農家屋前話豐收。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王綱攝

農為邦之本,本固則邦寧。回顧甘肅省2019年“三農”工作,一組沉甸甸的數據令人欣喜:

前三季度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9%,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糧食播種面積4100萬畝以上、產量1185萬噸;“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進一步擴大;新建戈壁生態農業6.2萬畝,累計達到20萬畝;完成糧改飼320萬畝,新增優質飼草料1600萬噸以上;全省76.7%的行政村建成衛生公廁,全省457萬人次參與村莊清潔行動;全年預計減貧93.5萬人……

發展的活力,豐碩的果實和喜人的成就,在隴原大地繪就出一幅農業興、農村美、農民樂的美麗畫卷。

農業興,結構向優促發展

對於甘肅這樣的傳統農業大省來說,農業產業發展是如期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答題”。依託地理環境多樣、“天干地不幹”等自然稟賦優勢,甘肅深挖“獨一份”“好中優”“特別特”“錯峰頭”等特色農產品資源優勢,努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保障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始終是“三農”工作的頭等大事。2019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4100萬畝以上、產量1185萬噸。“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特色產業種養規模進一步擴大,出欄量和產量全面增長,肉蛋奶等主要農產品市場供應基本穩定。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安定區香泉鎮馬鈴薯種薯產業園內生機盎然。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攝

尤其在生豬穩產保供方面,甘肅一手抓非洲豬瘟疫情防控,一手抓生豬生產恢復,在全國生豬產能大幅下降的情況下,我省生豬生產穩定發展,實現由淨調入向淨調出的轉變。

過去一年,我省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戈壁生態農業,展開“一帶五區”特色產業佈局,狠抓兩個“三品一標”建設,打造“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構建生產組織、產銷銜接、投入保障、風險防範等“四大體系”。

“綠色、環保、高品質”已成為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基本要求,“農業大省”和“農業強省”之間的一字之差,核心問題既在於數量,更在於質量。

我省全面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全省化肥施用總量比上年減少6萬噸。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累計達2400個。第十七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正式推介“甘味”品牌,發佈了 “甘味”品牌名錄,提高了甘肅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2019年在鄭州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上,我省舉辦天水花牛蘋果推介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攝

如今,產自金昌的芥藍花、奶白菜乘上冷鏈物流車,40小時後就進了廣東的菜市場。金昌市金川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當地蔬菜種植合作社招商引進廣東企業,共同打造建設蔬菜基地,經過近4年的發展,現擴大至1.35萬畝。

基地種植的廣東菜心、芥藍等16個菜品已有5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以其良好的品質和口感,受到粵港澳群眾青睞,在廣州市場的價格常年高於其他地區同類產品,每年採收4茬,以畝產2噸計算,年總產值達2.16億元。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盛夏時節的金川區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攝

農村美,文明鄉村宜居宜業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

環境整潔、生態宜居是關鍵。2019年,我省農村廁所、垃圾、風貌“三大革命”因地制宜推進,不少農村長期存在的髒亂差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全省在基礎條件較好、群眾改廁意願較強的2061個村整村推進農村改廁,積極探索適應不同區域、經濟適用、適應“寒”“旱”、群眾接受的改廁做法和模式,我省衛生旱廁改造做法受到農業農村部肯定。全省農村垃圾清掃保潔、收集轉運、處理閉合體系不斷完善,95%行政村可以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各地紮實推進以“三清一改”為主要內容的村莊清潔行動,依法清理爛房爛牆爛圈、廢棄廠房棚舍29萬處。5000個“清潔村莊”完成評估驗收,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率達到75%。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渭源縣上灣鎮南谷新村把改善生態環境、打造鄉村景觀作為建設重點,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特色小鎮。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攝

一座座秀美的庭院整齊排布、寬敞明亮,一條條硬化的小道平整如砥、乾淨整潔……瓜州縣梁湖鄉岷州村,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從昔日的“問題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示範村”。

“以前村裡的路坑坑窪窪,春天,屋外颳風,屋裡一層厚厚的土。現在路修好了,樹多了,土也少了。”岷州村村民徐蘭巧說,“新修的水廁又幹淨又衛生。”

人居環境整治,不僅要強調村容村貌“外在美”,更要提倡黨群一家親、文明樹新風的“內在美”。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張掖市甘州區鹼灘鎮普家莊村讓黨員在家門前掛牌“亮身份”,率先垂範,帶動村民保護環境。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攝

甘肅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全面推行,“四抓兩整治”有效展開。全省調整後進村班子1324個,整頓軟弱渙散農村基層黨組織2981個。累計整合資金12.7億元,扶持878個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通過脫貧攻堅解決農民群眾最急最憂最怨最盼的問題,消除絕對貧困,守初心、擔使命,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

新制定村規民約1.8萬多項,增強村民自治組織能力,豐富村民議事協商形式,推進村民事村民議、村民管。開展“法律進鄉村”宣講,推廣“農民講習所”“農民夜校”和“三說三抓”“兩戶見面會”等有效做法,組織“五星級文明戶”、孝子、好媳婦評選活動,持續開展治理高價彩禮推進移風易俗行動,引領鄉村新風尚。環縣、高臺縣、積石山縣被納入國家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

農民樂,脫貧攻堅務實見效

“車間離家近,每天按時上下班,家門口就能賺錢,照顧家和打工兩不誤!”宕昌縣車拉鄉坡裡村貧困戶楊羊花坐在合作社裡的縫紉機前笑著說,“現在每天基本上有100元左右的計件收入,多勞多得,幹勁足。”

一戶都不漏,一人都不少。為了讓那些因為照顧家庭不能外出打工的老人和婦女能夠在家門口就業致富,甘肅村村建起“扶貧車間”,讓許許多多像楊羊花一樣的農村家庭婦女轉變成為產業工人。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宕昌縣騰達扶貧車間內,婦女們在縫紉機前麻利地加工。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攝

2019年,甘肅省產業扶貧全面拉開架勢,以產業為主實現脫貧的人口達到65萬人左右,佔脫貧總人口的69.5%。通過深化脫貧攻堅,甘肅不僅實現了從“就扶貧抓扶貧”向“抓扶貧與抓‘三農’”的轉變,而且形成了上下一貫到底、左右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務實見效。

甘肅集中開展了“3 1”衝刺清零專項行動,基本實現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飲水安全清零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通過脫貧攻堅主戰場磨鍊,甘肅湧現出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幹部,他們拋家舍子,披星戴月,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

“農”墨重彩繪隴原新畫卷——2019年甘肅省“三農”工作回眸

金銀花讓通渭縣李家店鄉姚川村村民有了“好收成”。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楊唯偉攝

每年夏秋,成了通渭縣李家店鄉姚川村尚周平一家最期待的日子。家裡的5畝地實施退耕還林種植上金銀花後,地裡開始有了“好收成”。

從2013年開始試種,2017年進行大面積推廣,如今通渭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達7萬畝。貧困群眾種著金銀花,敲開了脫貧致富的大門。近兩年來,通渭縣累計投入折股量化資金1631.8萬元,帶動1630貧困戶分紅130.4萬元。

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幹部群眾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決心更大、信心更強、底氣更足了。

甘肅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要求,根據全國規劃,因地制宜制定實施省、市、縣三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先後制定實施發展現代絲路寒旱農業、鄉村產業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鄉村治理、打造“甘味”知名農產品品牌等系列政策文件,鄉村振興框架體系初步建立。

目標近在眼前,在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收官、兌現承諾之年,甘肅將舉全省之力,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如期兌現向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交上一份無愧於歷史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