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1894年甲午海戰,常常被認為是清朝同日本的戰爭,卻忽略了戰爭的主角-朝鮮。同屬於東亞的朝鮮,其位置處在清朝、俄國、日本之間,也是被西方列強稱為:最後一塊沒有開放的神秘之地。然而到了70年代,隨著日本的崛起,朝鮮成為清廷與日本之間最大的角力場。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清朝逐漸失去的宗主國地位

滿族建立清朝之後,統一了中原,繼承了明朝的“宗藩體制”,這種間接、鬆散的關係,形同虛設,實際上得不償失的。宗藩體制下,作為宗主國有義務保護各個屬國,也有權力干預各屬國的內政外交。而作為屬國,只需要向宗主國請封,朝貢,但是依然保持著行政上的獨立。在成為清朝屬國之後,不必擔心宗主國以外的國家入侵,還可以抵禦清朝的侵略,這樣就節省了龐大的軍費開支,因此在宗主國保護下,收益要遠大於損失。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宗藩體制下,清朝除了獲得虛名之外,其實獲得不了任何物質上的好處,更多是對自我“天朝大國”虛榮的滿足感。明朝時期,豐臣秀吉率領20萬日軍征討朝鮮,萬曆皇帝七年的戰爭,損耗百萬金幣。明朝時期,朝廷本要求朝鮮三年上貢一次,而朝鮮卻堅持一年四次朝貢,這些朝貢使團往往攜帶大量商人,只是為了尋求豐厚的“賞賜”。

滿清之後,朝鮮一度認為清廷為夷狄,而不向他們稱臣,而且還要為明朝復仇,可是在強大的清軍面前不堪一擊。進入19世紀之後,清朝開始走向衰落,無論從軍事上,還是政治外交上,都已經無力對抗西方列強,原本鬆散的藩屬國關係更是脆弱不堪。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1883年,清朝與法國為了藩屬越南而戰,中法戰爭結束之後,清廷承認了法國與越南的所有條約,失去了越南的宗主權。同一年,英國效仿法國入侵緬甸,又迫使清廷放棄緬甸的宗主權,對於日漸衰弱的清廷來還說,這是不得已的選擇。

朝鮮的地理位置對於滿清來說非常重要,朝鮮不但臨近京城,而且還與滿族的發源地東三省一步之遙。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清廷感受到日本的威脅,要從日本吞併琉球開始的,17世紀之後,琉球一直腳踏兩隻船,對清朝和日本同時朝貢。然而隨著明治維新的開展,日本國力日漸強盛,1875年強行把琉球併入自己的領土。

1876年2月26日,朝鮮同日本簽訂了《江華條約》,雙方互派使節,同時還向日本開放了三個通商口岸。《江華條約》第一條就寫明,朝鮮是獨立的國家,和日本擁有平等地位,也就是說否認了清朝的藩屬關係。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江華條約》簽訂之後,日本勢力便進入朝鮮,根據宗澤亞所著《清日戰爭》記載,在1886年,清朝和日本對朝鮮貿易額比例是83∶17,到了1892年,這一數字已變成55∶45,日本對朝鮮貿易額的增加,也導致他們不能忍受清朝在朝鮮獨享的權力。

朝鮮的混亂局勢

朝鮮王朝自正祖李算死後,由於沒有兒子,讓年幼的李熙繼位,此時李熙只有12歲,於是讓李熙父親李昰應攝政。1873年大院君李昰應辭去攝政職務,將政權移交給年滿21歲的高宗李熙。但是李熙天性懦弱,繼位以後,實際的掌控權由寵妃閔氏所把控。由此朝鮮朝政形成了閔妃勢力,與大院君李昰應勢力的角逐的局面,雙方形同水火。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在朝鮮內部,閔妃集團推行“開化自強”,效仿當時的清朝進行洋務運動,設立總理衙門,並且派使團赴日本和清朝學習。並在1881年創建了新式軍隊,由自己的侄子閔泳翊掌管,並且僱傭日本軍事顧問訓練新軍。

但是改革過程中,新式軍隊待遇要高於舊軍人,引起了舊軍人的反對,他們推舉大院君李昰應復出執政。但是政變被閔妃提前得知,30多名首要分子被閔妃誅殺,大院君的勢力遭到清洗。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1882年朝鮮大旱爆發了“壬午兵變”,大院君利用局勢,把起義軍的矛頭引向了閔妃,民眾衝進皇宮,閔妃喬裝成宮女逃脫。同時這些民變的朝鮮百姓衝進了日本的公使館,並且一把火把它給燒了。

高宗李熙不得不把自己的父親大院君召入宮中,讓他主持國政,收拾殘局。大院君上臺之後,全力打擊閔妃集團執政時的一切措施,恢復鎖國政策。此時閔妃集團向清廷求救,請求出兵朝鮮。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隨後淮軍將領吳長慶率領清軍進入漢城,“壬午兵變”被清廷平定,大院君李昰應倒臺,而且大院君被清軍誘捕,押解回了天津,直至1885年,才將大院君釋放回朝鮮。另外日本借保護僑民為由,派遣了1000名警衛駐紮在朝鮮。隨後清兵又徵調了3000士兵趕赴朝鮮,向日軍施壓,於是在漢城形成了清日對峙的局面。

朝鮮太上皇袁世凱

在派往朝鮮的清軍中,有日後“朝鮮太上皇”之稱的袁世凱,鄉試不中的袁世凱投奔了當時淮軍將軍吳長慶,隨淮軍一起來到了朝鮮。在平定“壬午兵變”過程中,正是袁世凱協助吳長慶誘捕了大院君。事件平息之後,吳長慶特別表揚袁世凱“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23歲的袁世凱以清廷幫辦的身份駐紮朝鮮,並協助朝鮮訓練新軍。“壬午兵變”之後,朝鮮王室對清廷的向心力大大增強。此時改革派金玉均,在日本拜維新派思想家福澤諭吉為師,一心想在朝鮮發動一次明治維新式的改革,而金玉均對清廷干涉內政的行為極其不滿,產生了強烈的反清情緒。

金玉均主張聯合日本,內行改革,排擠清朝,脫離藩屬,實現朝鮮真正意義上的獨立。這群“開化黨”密謀決定採用軍事手段推翻舊派政權,而此時中法戰爭爆發,駐紮在朝鮮的3000名軍人,一半調往越南前線,金玉均認為時機已到。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金玉均發動政變,將李熙遷入景佑宮,並要求日軍來保護,這就是朝鮮歷史上著名的“甲申政變”。袁世凱在得知消息以後,在眾人猶豫不決的情況下,果斷決定率清軍入宮鎮壓開化黨。而且為了打消他人的疑慮,把一切責任擔在自己身上。

袁世凱率領1500名清軍進入王宮,擊敗了開化黨人和日軍,併成功將李熙解救出來。不明真相的漢城百姓,以為開化黨人勾結日本人,挾持了李熙,於是紛紛聯合起來,圍攻日本公使館,導致300多名日本僑民遭到追殺。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1885年2月底,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來到北京,與清政府交涉,由於當時清廷正在同法國作戰,不想再生事端,經過兩個多月的談判,最後簽訂了《天津條約》,其內容如下:

1.清、日兩國駐朝鮮軍隊自簽約起4個月內各自撤回;

2.事後清、日兩國均不派員到朝鮮充當軍事教官;

3.朝鮮若有變亂或者重大事件,清、日兩國如果其中一國要派兵入朝,應先行文知照對方。

這份條約,讓清廷宗主國地位發生的根本性動搖,先前有清廷獨有的權力,現在需要和日本共享。在這次談判中,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的第一次會面,李鴻章見到比自己小18歲的伊藤博文,認為他有治國之才,未來將是清廷的強勁對手。

“該使久歷歐美各洲,極力摹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意於通商、睦鄰、富民、強兵諸政,不欲輕言戰事,併吞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此中土之遠患而非目前之近憂,尚祈當軸諸公及早留意是幸。”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10年之後,正是伊藤博文同李鴻章簽訂了甲午海戰的《馬關條約》。甲申政變之後,開化黨人遭到朝鮮殘酷的處罰,雖然金玉均逃脫,但是他的家人全被株連。而此時的袁世凱沒有費清朝的一兵一卒,卻平定了朝鮮的政變,讓當時的李鴻章讚賞有加。

《天津條約》簽訂之後,朝鮮對清廷非常失望,為了對抗日本,他們又找到一個新的靠山-俄國,從國王、閔妃到政府內的大多數大臣均傾向於聯俄拒清。而此時袁世凱的任務就是強化清朝與朝鮮的宗主關係,防止日俄的滲透。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在李鴻章的支持下,袁世凱在相當程度上控制了朝鮮的宮廷事務和政治、經濟決策。為了強化清廷宗主權,他有時不免會採用一些高壓或過激手段。朝鮮獨立自主的意願越來越強,一些有識之士對清朝有極強的反抗情緒。對於袁世凱,他後來在寫給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的信中說:“我已看出朝鮮人對他的惡感日益增加而對中國的惡感也與以俱增。”

1894年6月3日,袁世凱錯誤判斷日本不會出兵朝鮮,因此建議李鴻章對日本增兵,這也導致甲午戰爭的爆發,後來很多人譴責袁世凱,認為正是因為他的錯誤情報,導致李鴻章做出了派兵赴朝的決定。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6月10日,就在內外軍事壓力下,朝鮮東學黨人和朝鮮政府和解了,於是朝鮮致函袁世凱,請求撤兵,而此時日本卻大舉增兵,到了28日,日軍已經達到8000餘人,比駐紮朝鮮的清軍多出數倍。

此時李鴻章把全部希望都寄託在英國、俄國的調停上,實現共同撤兵。而此時日本御前會議上,已經決定對清朝開戰,而此時袁世凱已經知道大局不可挽回,也非常清楚他在朝鮮的這12年,朝鮮人已經對他恨之入骨,於是接連幾天致電李鴻章,要求回國。最後李鴻章同意他回國,袁世凱接到電報,如逢大赦,打點行裝於7月18日乘船逃離漢城。

在朝鮮做了12年太上皇的袁世凱,是如何全身而退的

7月23日,日軍攻陷朝鮮王宮,並說服大院君李昰應成立傀儡政權,27日,被囚禁於日本使館的朝鮮國王高宗李熙,壓力之下,宣佈朝鮮對清作戰,要求日本將清朝軍隊驅逐出去。7月28日夜,日本陸軍進攻牙山清軍,發生激戰,清軍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清、日雙方同時宣戰,甲午戰爭正式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