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 泄泻,湿热夹杂—清热利湿养阴,脾肾不足—补脾益肾防气陷

泄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可由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或久病脏腑虚弱等原因引起。平时偶尔腹泻倒不是什么大事,但如果反复腹泻,日久不愈,那就愁人了,时时担心什么时候要上厕所,出门在外,找厕所也成了头等大事,真想快点被治好。那么泄泻,怎么治疗呢?

1、湿盛脾困——风药妙用,运脾并驱

临床所见:

身体瘦弱,或者一段时间瘦了好多(排除肿瘤)。症状表现:饮食正常,但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即明显增多而发生泄泻,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导致患者控制饮食,食量减少,并伴有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浮缓。

对于此种证型之泄泻,吾临证时常采用李东垣之法,用少量风药取其升阳化湿兼能舒发肝气之效,加入运脾、健脾之品其效甚佳。

泄泻,湿热夹杂—清热利湿养阴,脾肾不足—补脾益肾防气陷

2.、邪气据下——逆流挽舟,表里同治

喻嘉言老先生用败毒散治疗外邪陷里而成之痢疾,用意在于疏散表邪,表邪疏通,里滞亦除,其痢自止。此法称为“逆流挽舟”。

临床中亦有因感受外邪而为泄泻,藿香正气散(水)用之效果甚佳,临床上逆流挽舟的方剂不止是荆防败毒散、人参败毒散,只要明其医理,熟其药性,灵活用之,何愁不效。“逆流挽舟”意从表陷者仍当由里出表,如逆流挽船上行之意,故称逆流挽舟。

临床中不乏此种所适之症,可以扩大应用,如理中丸,姜汤服下。桂枝汤,微微汗出等都是其意,临床中对于久治不愈之泄泻,根据以上方意灵活组方可效如桴鼓。

在临床中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湿盛者加以苍术,茯苓,湿气弥漫者合三仁汤理调三焦,脾虚者合四君子汤之意,肾阳不足者合全真一气汤加减,阴阳并调。

泄泻,湿热夹杂—清热利湿养阴,脾肾不足—补脾益肾防气陷

3、湿热夹杂——清热利湿,兼亦养阴

湿热泄泻临床多见,应用清湿热方剂临床效果尚可,但也不乏效微者。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认识湿热之病机,湿热之症每多见有黄腻厚苔,兼有舌质红,其病理每主湿热内蕴,是以病多实而不虚。故医家见之,参合脉象症情,病症相合,每用清热利湿法清之利之,甚则兼通腑气以导之。

随症立方,每获良效。但湿性缠绵,常常粘滞难化。而临证中常有用清利湿热之剂效不佳者,盖湿热日久,湿则生痰,热损津液,痰由湿成,阻塞隧道,致津液不能敷布,遂使局部干结而痰湿之粘着愈紧,热则耗损津液,亦可煎湿浊成痰,致津液不足,无敷布之源。方才悟出湿热伤阴,湿热蕴痰。病久津亏热结,湿热虽存而津干无以润泽,已成粘着难化之势。

津不润,热亦不去,故治疗时亦不得不采取变通方法,先以生津润燥,兼参清热除湿法则药到病除,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用清热利湿之剂,必当选用适当清热药物,虚则甘寒,实则苦寒,且加以健脾除湿,凉性化痰之品。

4、脾肾不足——补脾益肾,顾防气陷

症见: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伴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为肾阳不足。

症见:由久泻或大病或久病导致的久泻不止,甚者脱肛,伴见小腹坠胀,纳呆,少气懒言,体倦肢软,渴喜温饮,消瘦等,多为中气下陷。

临床观察以上两种证型相兼者亦多,此类泄泻主以温补脾肾,补益中气,尤其对于脾肾不足之泄泻,需从中气去寻证,不能仅守脾肾,方可为圆。

泄泻,湿热夹杂—清热利湿养阴,脾肾不足—补脾益肾防气陷

5、肝气乘脾——抑肝扶土,身心并治

症见: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尤以妇女多见,多为肝木乘脾之泄泻,临床中亦多见,总不出五脏相生相克之理,用药贵在活法,遵其旨、法其用、变其通,灵活加减,方出即效。

6、瘀滞留着——通因通用,邪去正复

时有腹痛,食欲减退,腹泻,时有水粪相加,泻后痛微减,舌质暗,苔薄白,或者舌质红,舌一侧或者两侧有红色或红白相间结节,脉沉迟而涩,多为血淤之候。

此种泄泻多为有血瘀之证,复受寒邪或湿热侵袭,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泄泻,虽因寒或湿热使然,但是瘀早已成,只以温补或清利不能使瘀解。故温补或清利需兼以活血化瘀方可除此顽疾。在临证中,我常用寒邪兼瘀血之法,但是多用温通之药,通因通用,气血通,瘀滞除,泻自止。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②图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私信及评论区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