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郎平,以及我們的八十年代

郎平,以及我們的八十年代

四十年來郎平

我的青春,完整地安放於八十年代,現在回想起來,感覺非常奢華。

那時的我們,挾少年的好奇與無畏,放眼就是改革,張臂擁抱開放。雖然依然身處積貧積弱之中,但至少進入八十年代,我們沒有如父輩般經歷生存的艱難,飢寒交迫於我們,是書上的名詞。因為有希望,我們拼命折騰。折騰,是因為想要生活得更好,更是因為可以折騰出一個更好來。

整個八十年代,自內而外,自外而內,風起雲湧。改革開放四十年,以我親歷,沒有哪個十年,像八十年代那樣濃墨重彩,那樣清新凜冽,那樣星光閃耀,那樣充滿挑戰與希望。

前天,中國女排以11連勝的絕對優勢,奪得世界盃冠軍。舉國歡慶中,有一個名字再次閃耀在全國乃至世界的星空——郎平,她是升起在我們八十年代的巨星,是我們那個時代最硬核的偶像之一。

八十年代,才真正是一個全民追星的時代,跟現在的追星族多痴迷於皮囊不同,那時全國人民真的是全方位追星:運動員、作家、歌手、演員、戰鬥英雄、勵志青年、科學家,國內的、港臺的、國外的……

從來沒有一項運動,像女子排球那樣激勵過全國人民,輝煌如乒乓球也有不及。以郎平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國女排,讓五連冠、女排精神,成為當時國民的精神標杆。在信息傳播手段單一的年代,全村人擠在一起聽收音機,全校學生圍著學校特意搬到操場上的一臺電視機,就為了收看收聽女排一場比賽。而中國女排,從來沒有讓我們失望過。從報紙上剪下的女排姑娘們的照片,到現在依然保存在我初中時的日記本中。郎平,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星。八十年代正在讀書的學生、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可有一個人在作文或工作報告中,從來不提女排精神的?所以,對於經歷過八十年代女排輝煌的我們來說,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女排決賽時的驚天大逆轉,19年世界盃中國女排全勝奪冠,郎平從運動員到教練的一路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都不是偶然,我們的偶像雖然不是一直在那樣的高度,但那樣的高度對於我們的偶像來說,是光顧,以及再光顧,是來了又來。

我們追的星,是星座,不是霓虹燈。

每一個十年,都會有一批傑出運動員成為全民偶像,但中國女排貫穿了每一個十年,至少到目前為止,她們是不曾被逾越的高峰,郎平是運動星空最明亮的那顆星。


郎平,以及我們的八十年代

以我文學愛好者的印象,在這四十年中,也沒有哪個時期像八十年代那樣文學繁榮。這繁榮不是出了多少偉大作家與作品,而是純文學在人民群眾中受歡迎的程度。在我的記憶裡,詩歌沒有哪一個時期像八十年代那樣,在普通群眾中流傳吟誦,僅僅因為喜歡。書桌上有一本詩集、隨身帶一本詩集、同學朋友間相互借閱詩集、沒有書就一首首一本本手抄,真的非常普遍。你能想像,我鄉下二叔,一遍遍讀著顧城的詩讚不絕口麼?更受歡迎的是小說,工資微薄的老師們,訂閱《人民文學》《收穫》《小說月報》《當代》《十月》這些純文學大刊非常普遍,然後因為借閱,被翻破翻舊。八十年代前期,《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啊,香雪》《人生》這些小說出現後,民間真的是爭相傳閱。我父親甚至花幾個晚自習,親自讀給他們班的學生聽,下課學生都不出教室,窗臺上趴一群隔壁班的學生在聽,週末回去還講給家裡人聽。像我父親這樣的普通鄉村中學老師,肯定不止一個。在我後來參加工作後接觸到的朋友和前輩中,說起這些小說,許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今年梁曉聲獲矛盾文學獎後,好幾個朋友立即說到當年愛讀他的小說《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到了八十年代後期,王朔橫空出世,說席捲我們的閱讀也不為過。大約88年,我初中母校的一位老師,在路上碰到我,問我有沒有讀王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說還沒有看到。他以極大的熱情一路走一路讚歎,說以後只要是王朔的書,都要買來看,然後非讓我跟他去他家拿來看。八十年代,內地一大幫硬核作家及優秀作品湧現,且風格各不相同,是完全不同!真的沒有現在這種熱門題材一窩蜂式的創作現象。港臺作家的作品也開始大舉進軍內地,瓊瑤的言情與金庸的武俠是排頭兵,散文也獨當一面,至少我,是因為臺灣作家們而喜歡上散文的。也是在那個時候,外國文學不再只有前蘇聯作家的作品,1985年,我已經在身邊老師那裡看到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家作品的系列叢書,名著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的八十年代,真的沒有人跟我們強調要多讀書讀好書,閱讀真的就是因為自發的熱愛,熱愛那些作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在只靠文學期刊和借來借去的書支撐閱讀的八十年代,至少有幾十位作家和他們的作品,能把我和我身邊朋友的話題聯在一起。說王朔,會有一幫人參與;說金庸,會有另一幫人參與;說張賢亮,又有一幫人參與;說路遙,還有一幫人參與……跟好友書信往來時,讀到特別喜歡的書或小說,是一定要推薦的。記得當年讀到張潔的短篇小說《愛,是不能忘記的》,太喜歡,便推薦給朋友看,朋友來信說找不到這篇小說,我便給他手抄了一份——這,是我們的八十年代。

郎平,以及我們的八十年代

流行音樂是八十年代最強勢的文化符號之一。我們開始有靡靡之音、有校園民謠、有希望的田野、有西北風……有崔健!那個年代太多一經推出便全國傳唱至今依然不衰的歌曲,不管詞曲,都充滿希望與積極的情緒。在這一點上,青春安放在八十年代的我們,是真的幸運幸福。因為不斷地有一句歌詞一段旋律,與我們的青春同步唱響,陪伴我們成長。如果當時的流行音樂擺成方陣出來對歌,則不管是一無所有還是我的中國心,不管是希望的田野上還是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不管是春光美還是冬天裡的一把火,不管是來自港臺的歌手還是內地音樂人……不管哪一個方陣,都能喚醒我們的耳朵,讓掌聲響起來。真的想像不出來,之後哪個十年,能擺出與之匹敵的音樂方陣來?

即便是時尚潮流這種事,八十年代也是獨樹一幟。是的,每個時期有每個時期的審美與時尚潮流,在互聯網讓整個世界越來越近也越來越多元的今天,沒有什麼時尚潮流能一家獨大。但八十年代,卻被某種非常叛逆與張揚的審美觀席捲過,絕對的濃墨重彩狂野奔放,甚至有一種破壞性。打破桎梏已久的殼,用最誇張的方式來刷出“我已經不同”的存在感。四十年來,八十年代的審美潮流大概是最特色鮮明、所向披靡的。

……

我們的八十年代,有著改革開放之初噴薄而出的力量,一路轟隆隆向前。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對自由的嚮往,對希望的追尋。這一路,有破壞,更多的是建設;有沮喪,更多的是希望……我們堅信,往前衝,前面更好。

就這樣,一路衝到2019。

新中國七十年;我五十年;改革開放四十年。

四十年前,年輕的郎平高高躍起,揮拳響起驚雷,手下霞光萬道……

四十年後,已經不再年輕的郎平眼含淚光,看著年輕的朱婷們高高躍起,揮拳響起驚雷,手下霞光萬道……

還會有一個又一個的十年。我沒有時,祖國還有;我沒有時,孩子還有;我沒有時,希望還有。

我們的八十年代還會有嗎?

希望不會再有,希望不會回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