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后诸子百家争鸣:看三教文化发展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三教文化。

“三教”即儒释道,其中,儒教又被称为孔教、圣教、名教、王道,“释”即佛教。

在这里,儒教的“教”更侧重指“教化”,而不是“宗教”。

不过在大陆地区以外,多将“孔教”视作宗教。如“孔教会”是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儒教组织,第一个于1918年创立于中爪哇梭罗。“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由佛教、天主教、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道教于1978年共同成立。

三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延续。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西汉初期

此时的儒教仅限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思想学说。道教仅限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学思想学说。佛教尚未传入中国。

西汉中期

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年)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公元前134年)。此时的“儒”掺杂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学术思想。

西汉末年

根据《三国志》注引《魏略》:“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从此时开始,佛教传入中国。

东汉末年

>>道教方面:

以宗教形式存在的“道教”的前身“五斗米道”出现。

>>佛教方面:

汉献帝初年(190-193年),牟子撰写《理惑论》,推崇佛法。这是现存的中国人写的最早的佛教著作。

作者牟子最初“信奉”儒,后精研老子之学,因身处乱世,过起隐居生活,从此终身好佛。

这时,佛教被看作“道教”的一支。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西晋

佛教的社会势力日益增大,对当时道教的传播产生了影响,道教的发展势头远不如佛教迅速。佛道之争开始浮现并趋于尖锐化。

东晋

佛教认为,西晋末年道士王浮编写《老子化胡经》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说”来贬低佛教的标志。

南北朝

南朝宋(420-479年):宋文帝元嘉十二年(435年)建康彭城寺僧人慧琳写了《白黑论》,认为儒学、道教、佛教各有其长,应该并行,而不必彼此对立,还就佛教若干理论提出异义,被佛教界视为异端。但是,此著得到了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并请他入宫讨论国家大事,慧琳被称为“黑衣宰相”。同年,画家、学者宗炳著《明佛论》(又称《神不灭论》),阐述了佛教博大精神,指其包容了儒、道,又高于儒道。"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452年)主张“灭佛”。

南朝齐(479-502年):南朝齐大臣、道士顾欢(420-483年)著《夷夏论》提出“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夷之法”,尊道贬佛学说引发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史称“夷夏之辨”。

北魏宣武帝元恪(483-515年)一生笃信佛教。

南朝梁(502-557年):南朝佛教到梁武帝萧衍(464-549年)时达到全盛。

南朝陈(557-589年):没有特别的史料说明,应是继承梁朝特点。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主张“灭佛”。

北周宣帝宇文赟(559-580年)信奉佛道两教。

隋朝

隋文帝杨坚(581-604年)一生致力于佛教的传播。

隋炀帝杨广(605-616年)信奉佛教。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唐朝

李氏为了给新政权增添尊贵的色彩,攀附道教道主老子(即李耳)为先祖。

>>高祖李渊:

武德八年(625年),高祖诏叙三教先后曰:“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今可老先,次孔,末后释宗”。

需要强调的是,名义的地位:道教>儒教>佛教。但实际上自汉武帝以来修订的“儒教”被当作统治工具,地位是牢固不可撼动的。道家的“出世”无法超越儒家提倡的“积极入世”。

而道教作为宗教,此时地位上确实比佛教要高。

>>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派遣玄奘赴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高宗李治:

信奉佛道两教。

>>唐/周-武则天:

伪造预言“化佛从空来,摩顶为授记”等暗示武则天当皇帝是佛的意志。

大力扶植华严宗(后发展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武则天统治期间,佛教达到极盛。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中宗李显:

信奉佛道两教。

>>睿宗李旦:

信奉佛道两教。

>>玄宗李隆基:

玄宗(685-762年)信奉道教,即位后曾抑制佛教,后沉溺于密宗(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

玄宗作《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对孔子生前际遇深表同情,并寄予悼念。

>>宪宗李纯:

宪宗(778-820年)的大臣韩愈认为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的削弱与儒学的衰微有关,著《谏迎佛骨表》,是当时反佛思想高涨的一个体现。

>>武宗李炎:

武宗(814年-846年)下令拆毁佛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由于毁佛成功,扩大政府的税源,巩固了中央集权。

信仰道教,服食长生丹药。

宋朝

宋徽宗时期,佛道之争,尤为激烈。

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诏,“改佛为道,易服饰,称姓氏;左右街道录院改作道德院,僧录司改作德士司,隶属道德院”。

宋朝人王重阳(1113-1170年)创全真教。

元朝

王重阳徒弟“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1148-1227年)在74岁高龄劝说成吉思汗止杀爱民,并促成了成吉思汗将道教定为“国教”。这里的道教主要指是“全真道”。

全真教的教义提倡三教平等,但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实际上是“三教合一”。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明朝

宋末元初人张三丰创武当道教,思想主要融合儒教,略涉及佛教。

明成祖朱棣自诩真武大帝化身,为见张三丰一面大修武当山。

因此尽管明朝初年对佛、道采取抑制、约束政策,但总体上道教虽然不是“国教”,但地位高于佛教。

清朝

满族人原来有萨满的信仰,清高宗乾隆又将藏传佛教定为国教,在清朝年间道教的发展受到抑制。

但民间信奉的妈祖、关帝,甚至是义和团等,都可以算变相的道教。

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信了这个教

到了现代,据观察,各地佛寺最多,道观较少,孔庙/文庙最少。但儒家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却深深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