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今日看點: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
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仁宗朝中後期,正是多事之秋。宋、夏議和不過十年,南方又爆發戰事,此事較之西北的衝突更無徵兆,但與前代的政策和國家的政治重心、軍力部署有關。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宋仁宗

宋代南境的問題,重點在中南半島。唐以前,中南半島東北部常在中原皇朝疆域之內,至如五代十國之衰世,南漢割據政權仍遣將據有交趾。反而在宋初滅南漢之後,交趾才陷入混亂,後由將領丁氏平定亂局,割據交趾,並向宋稱臣納貢。丁氏主政未久,部將黎桓專政,欲取丁氏代之。宋太宗本無意將交趾重新收入域內,只欲羈縻而已。但他認為,若聽之任之,那麼大朝在各藩國的威望何存?太平興國五年,太宗命將出師,討伐黎桓。不過,他對南征的投入非常靳吝,派了幾員裨將,還兵分數路,將領遷延不進,士卒大量死於炎瘴,遂折戟而返。這是太宗在幽雲、靈夏之外所做的又一件為求體面但結果卻很不體面的事。自此,宋對於交趾,一直採取任其東西的態度,歷太宗、真宗和仁宗前期,交趾動盪不休、篡弒相仍,由丁氏而黎氏、而李氏,宋則對一切進貢者賜以封爵,只求邊陲無警。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交趾俑

宋在南方失策的原因,近似在西北與李德明時期的夏政權之關係,即牽制乏術。當交趾向占城用兵而後者求援於宋時,宋並無積極的行動。可以預期將有怎樣的後果:當交趾南面無憂時,在北境就會有所圖謀——正如夏政權吞併河西之後,便自然地轉向東南方,尋求國家成長的最大可能。南境的形勢,也和西北非常接近,即部族雜處——在西北是遊牧的党項等部族,而在南面主要是“溪峒”中居處的僮人。兩面出現險情的原因無甚區別,即對邊界部族控制權的爭奪。但對宋來說,南、北兩邊的政治形勢,以及對國家的命運來說,又有本質上的不同。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李德明

南方長期沒有什麼民族或部落,能起到凝聚各部族、與中原王朝一較高低的作用。而且,南方溼熱多山,不像北方的草原戈壁,所以中原王朝在南方不會碰到強悍的遊牧民族,對宋來說,交趾這樣的政權,不像西夏或契丹那麼深具威脅。宋的南疆政策,由此大不同於北疆。種群多而分異,故而要以公正而有序的法規,處理各種落之間的關係,毋使其交鬥而波及宋人腹地,要以宋的刺史縣令等職,分賜歸附之種落酋長,使之各有合法統治本種落的身份地位,並藉此建立王朝與他們的聯繫。對於交趾,亦以羈縻之術維繫之。由於政府可控的財富與軍力資源有限,它在南、北投入的資源,嚴重不均衡,這與兩個方向的危險程度直接相關。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遊牧民族

在陝西、河北,一州之兵力,或在萬人以上,而在南方,一路的正規部隊,也往往不到萬人。貌似掉以輕心,實是無可奈何。由此,宋對南部邊境部族事務,應付起來就不那麼得心應手。譬如廣南西路宜州(今廣西宜州)所屬的羈縻地區,自開寶年間宋滅南漢之後,亂事便未嘗消歇。而更南方的邕、欽屬地,因交趾勢力的滲透,形勢更難控制。宋承唐制,以西、南邊境部族之地置羈縻州,給予酋長相當程度的自治,名義上屬近邊正州代管。廣源州原是廣南西路邕州(今廣西南寧市)管下的羈縻州,但這個僮人聚居的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是交趾較為得勢之處。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廣源州

交趾以宗主國的姿態,數度侵辱廣源州酋長儂智高父子,儂智高素懷大志,不服管束,在宋與交趾邊境四處擴張,吞併了幾個部族,由是與交趾起了直接衝突。儂智高度己方實力不能與交趾相抗,遂求內屬,希望宋予一羈縻之官,以“統攝諸部”,增強威望與力量。不過宋不願為了廣源州與交趾衝突,故堅決拒絕了內附之請。儂智高審度一下形勢,發現宋之兩廣,防禦力量似不如交趾,遂決意改向北面發展。

皇祐四年(1052)四月,儂智高率兵五千,突襲邕州,很快攻拔了這個廣南西部重鎮,於此建“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儂智高隨即率軍沿西江干流東行,士氣沖天,連破橫、貴、龔、潯、藤、梧、封、康、端九州,遂至廣州城下,圍攻五十七日不能下,乃撤圍而攻略邕、廣之間諸州,又破賓、昭等州,復據邕州,且聲言要再攻廣州。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儂智高路線圖

儂智高橫行於邕、廣兩州之間,兩廣宋軍並未坐視,隨處有軍隊迎頭截擊,卻未勝過一場。原因有二:宋在廣南兩路的軍隊以土兵為主,正規軍禁軍不過數千,戰鬥力總體較弱;缺乏統一指揮,敵軍來襲時倉猝應戰,遂被各個擊破。儂智高陷邕州的消息傳到開封,六月,宋即遣餘靖為廣西安撫使,給予他統一指揮廣西部隊的權力,但未給他援軍。繼又遣更高級別的文官孫沔任湖南、江西、廣南東、廣南西四路安撫使,孫沔請北兵為援,只得到七百人。而此時儂智高優勢已成,兩位文人帥臣難有作為。而較早出發的餘靖在廣西數月,舉措失宜,更無助於形勢的改善。朝廷終於下決心派出久歷戰陣的大將狄青。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狄青

儂智高原是交趾的敵人,智高侵宋,交趾因而向宋自薦,希望以兵五萬、騎一千助宋平定亂事。出自廣南本土的餘靖似對交趾相當信任,極力慫恿朝廷引入交趾援軍,並準備大量錢糧以犒外兵。狄青受命之初,即刻上書堅決反對:即使交趾無不良用心,借外兵以平內寇,大朝威信何在?若交趾另有圖謀,此舉更無異於開門揖盜。宋廷遂止借兵之議,改遣西北禁軍二萬餘南行。

宋朝的多事之秋,南疆政策與儂智高之亂,大將狄青力挽狂瀾

狄青(粵劇)

結語

狄青南下之前,令廣南諸軍勿得與叛軍鬥,俟北軍過嶺再議。但餘靖卻不斷催促廣西鈐轄陳曙出戰。陳曙集八千之眾,一戰而敗。狄青至,先以違軍令斬陳曙。隨即合西北大軍、兩廣地方部隊三萬二千人,出敵不意,突然襲取崑崙關,向邕州逼近。儂智高軍失險,被迫出戰,於邕州東面歸仁鋪大敗於宋軍,被殲五千餘人,主力盡喪。儂智高遠竄,脅從盡散,此後不知所終。狄青的勝利,使局勢頓形改觀。懾服了交趾,更使沿邊溪峒噤若寒蟬。但一場軍事勝利的影響可以維持多久?令兩廣暫得安靖,終究是靠了南下的兩萬禁軍。事平當年,禁軍即北還,仍以土兵戍之,情形便回覆舊觀,危機重新開始積累,直至神宗朝再次遭受重挫,才下決心投入資源,使兩廣防禦改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