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在國內大學圈裡,清北復交早已成了一個固定下來的“名詞”,它們四所大學幾乎就代表了國內高下最頂尖的大學實力水平。這四所大學的簡稱之所以被放在一起,還有這樣一種說法,早些年北京和上海的頂尖外企,在招人的時候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非清北復交的大學生不要,這個慣例也逐漸被國內的許多大企業認同。由此可見,清華、北大、復旦、交大的實力在國內是不容置疑的。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不過,近些年來,浙大異軍突起,綜合實力一躍成為國內第三,這也得到了許多大學排名榜單的證實,浙大也因此直接把清北復交從中間隔開,形成了“清北浙復交”的新局面。不過,隨著大學逐步重視培養“小院士”以後,這些大學的名次排序又發生了一次大變動。

何為“小院士”?

說起“小院士”,就不得不先科普介紹一下院士了。根據最新的數據統計,國內兩院院士攻擊已經超過1200人。這個數據乍看之下似乎還不算少,但國內高校就有3000多所,平均下來每一個大學的院士還不到0.4個,更何況大部分院士都集中在少數的重點大學中。由此可見,院士是極其稀缺的資源。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兩院院士即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自從1955年以來,目前已經曾選了18次。就在今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曾選公佈候選人期間,還因為一件事鬧出了不小的動靜。按照慣例,每次曾選院士之前都會提名候選人,今年當然也不例外。不過,竟然有114家企業的負責人成了候選人,一時間非常神聖的院士頭銜,似乎成了商人們唾手可得的榮譽,引起許多網友的抗議。

也有人指出,這些傑出的企業家的成果,往往都是建立在數以千計員工的成果之上,這些成果而後被企業毫不費力的佔為己有。這些企業家無論在理論或者實際操作能力上,恐怕與院士的距離還很遠。或許是聽到了網友的呼聲與不滿,最終的曾選名單中並沒有出現這些鼎鼎大名的企業家。

院士大多都是從“小院士”發展而來

院士既然那麼稀缺,一路成長必然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根據許多院士的成長經歷來看,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有“小院士”的經歷。所謂“小院士”,就是曾經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的大牛。如果有一所大學能夠大量“囤積居奇”,一旦“小院士”轉正成為“院士”以後,學校的發展必然是突飛猛進。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小院士”數量排名,變數太多

正是“小院士”數量增長不均,清北復交的排名才得以被打破。截至目前,國內“小院士”數量最多的大學,前十五名分別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廈門大學、吉林大學。

看到這十五所大學,C9聯盟高校悉數上榜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華東五校也赫然在列。不過,這其中也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情況。C9高校聯盟中,除了西安交通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跌出了國內前十,其餘七所大學名次僅是略有浮動。提到大學,又不得不提一下哈工大的辛酸史。作為國內早就下來的高等教育的樣板學校,近年來隨著動東北經濟的逐步下滑,哈工大的地位也開始一天不如一天。第七至第十名的大學,武漢大學意外登榜,但對於華中科技大學來說,完全可以用“異類”來形容。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華中科技大學重回大眾的視野,也要從另一件事說起。去年,18名華中科技大學的本科生,因學分不達標,直接被降為“專科生”,這也是華科大歷史上首次實施這一嚴格管控學生學習質量的措施,在學生中間引發了很大的震動,其他不少大學清退學生的消息至此開始不絕於耳。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相比較華中科技大學的崛起,不禁要問一句,為什麼曾經的C9聯盟高校不再笑傲全國。雖說原因也是多元化的。但是,最關鍵也是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教學經費了。以兩組數據為例,清華大學2018年總經費高達276.44億元,同比增長了11.57%。而經費排名第七的華中科技大學,總經費只有可憐的103.92億元,還不到清華大學的一半。

國內辦學總經費超過百億的,清華是唯一一個超過200億的,北大和浙大則是旗鼓相當,都在190億的水平徘徊。之前,辦學經費的分配完全是截然相反的情況,經費的撥付款基本都集中在在前兩名——清華和北大,兩者這和幾乎等於剩下八所大學經費的總和。浙大這也是歷史首次超越北大,成為了國內獲得經費大學的第二名,公立大學之間不再是一邊倒一樣“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也讓不少網友開始憧憬浙大的未來,985、211工程帶來的天然壁壘或將被進一步打破。

國內“小院士”最多的大學,中科大第五,武大意外登榜

985和211工程明明是一種榮譽稱號,為什麼要說成“天然壁壘”呢?

不同於985、211工程,“雙一流”對高校屬於動態管理,根據大學實力變化,“雙一流”大學有進有出是非常正常的。而985、211工程大學更像一個大學私密圈子,一旦被吸納進入,大學就基本上相當於獲得了一層保護罩,但對於有實力卻沒趕上好時候的大學來說,這完全可以用“天然壁壘”來形容了。

具體對比一下985、211大學與“雙一流”的定義,就可以從中窺探一二。

211工程

1995年開始,211大學工程正式啟動。所謂211工程,就是面向21世界,準備在國內探索建立100所重點大學,在實際的運作評比中,最終有112所大學成為了211大學。

985工程

1998年5月,恰逢北京大學百年校慶,為打造全世界一流高校,985工程就此開始。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理所當然的成了第一期參與985工程建設的高校。直到2004年的時候,第二期985工程大學才開始啟動建設。隨後,在2011年,教育部宣佈不再新設兩個工程的大學,理由是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學的規模已經基本穩定,同時引入了一個新的競爭平臺——985工程優勢學科平臺,還提出了“特色重點學科”建設,用於平衡非211和非985大學之間培養。

“雙一流”

“雙一流”的概念是2017年才開始出現,相關文件下發以後,同年的9月,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42所雙一流大學名單、95個一流學科建設高校,“雙一流”不再只針對實力超群的大學了。

大學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師資力量的競爭,院士數量的多寡,可以直接影響到學校獲得經費以及生源質量的好壞,而後備“小院士”又是優秀教師中的翹楚,距離院士頭銜基本算是還有一步之遙。只有更加註重人才儲備,大學實力才能越來越強,“雙一流”才不會變成一場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